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法律稻草人

作者:张建伟
责编:王建君

ISBN:9787301182321

单价:39.0

出版年月:2011-01-01 0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社会科学

分类号: D90-53

语种:中文

页数:26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展开▼

评分:5.0

(本馆/总:0/1人荐购)

目录

冷编
卷一 坏人说出的道理
窦娥来信
中西钉子户考异
基督山伯爵怎样复仇
从佩里·梅森想到律师靠什么赚钱
司法纳粹化及其反对者
卷二 建在流沙上的塔
从街头看法治
剧场里的“微观法治”
法律世界的“说不准学”
从遵法教育到启发民智
给法律一点敬意
卷三 藐视法庭罪该给谁设
证人不愿出庭的真正症结
所剩无几
有想象力的犯罪和无“想象力”的司法
选择性执法戕害法治
我的夜晚没有你的梦魇
又见“冷血者”
卷四 玄都观之叹
爱上学不爱读书
诚信不够,听证来凑
怎教那考试舞弊一旦休
“犀利哥”的意外走红
学术界里风风雨雨
动机论怎样模糊了焦点
热集
卷五 几本读过的好书
白马到底非马
形式主义的谬误
对“形式理性”的误读
法学之殇
卷六 专业意识
司法考试综合症
不该冷落普通判断力
大街上找来12个人
谁来拯救司法操守
检察服的“颜色革命”
检察官的风度如何养成
检察百年感言
卷七 切萨雷·贝卡里亚
弗朗西斯·培根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儿岛惟谦
维辛斯基
八秩江平
卷八 感恩
与人无爱亦无嗔
有关月亮的四画屏
虞美人
角落
零打碎敲(七则)

展开▼

导语

这本小书主要讲述的是我国目前的法治状况,正是法律稻草人社会的状态,自己制定法律又自己去破坏它的这样一种怪现象。全文从司法公信力缺失的法律现象到中国的法律教育、法律学术的反思,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法制意识的培养不应仅仅停留在法学教育上,在立法时应有广大人民的广泛参与,执法者应严格按照执法的程序办事。群众的维权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法治应该关注的重点,司法如果没有了权威,人民群众没有了基本的法律维权意识,法律就会成为一具稻草人。

展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张建伟教授近年来关于法律学术、法学教育以及司法实践的一系列短文精品,文章或借题阐发或针砭时弊,但都格守学术界限,阐释法律精神,言短意长,点到为止,隽永中饱含深趣,是比较难得的法律人文读物,尤其适合关注法律的人文阅读爱好者。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建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2011司法文明协同创新团队成员。曾就读于西南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并曾先后供职于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政法大学。著有《司法竞技主义——英美诉讼传统与中国庭审方式》《刑事司法体制原理》《刑事司法:多元价值与制度配置》《论检察》《证据的容颜·司法的场域》等专著,著有《证据法要义》等教材。学术随笔、杂文结集为《法律皇帝的新衣》《法律稻草人》等。

展开▼

前言

序言 希望稻草人成为人 莫言 我的老朋友,清华大学 法学院教授张建伟将出版 文集《法律稻草人》,嘱 我作序,我虽然是法律的 门外汉,但还是慨然允诺 。 建伟教授是我们《检察 日报》的老作者。他经常 给“绿海”副刊写一些文采斐 然的法律随笔,而我恰是“ 绿海”的老读者,可谓未识 其人,先读其文。后来, 在“绿海”组织的笔会上,我 们有了多次面对面交流的 机会。一个是搞文学的, 一个是研究法律的,彼此 观照问题的角度虽然不同 ,但却有很多共同关注的 问题。文学中有法律,法 律中也有文学。与建伟教 授的交往使我获得很多裨 益,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 ,深入了解这位年轻法律 学者的内在心性。 古人说,文如其人。建 伟教授为人淡泊,但敏而 善思。他的法律随笔文章 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文 学性。建伟教授以法律人 的视角和思维审视和剖析 一切,举凡我们熟悉的中 外名著,我们关注的社会 热点事件,乃至身边的点 点滴滴,皆能信手拈来, 秉笔成文。他的思维严谨 、理性,是洞若观火的冷 静思考,他的思路却是跳 脱的,文字是活泼的,他 把自己广博的法律、文史 知识和对文学的雅好融于 一炉,并把自己的理性和 严谨巧妙地隐藏其中,就 像盐溶于水,只有读过了 ,你才能感受到其中无痕 有味的妙趣。因此,读建 伟教授的法律随笔,你既 不会厌倦于枯燥,也不会 失望于浅陋。 毫无疑问,在政府对法 治越来越重视的当下,法 律学者理应以自己所学之 长承担更多入世担当的社 会责任。品读建伟教授的 法律随笔,你的阅读感受 会经历一个由轻松到凝重 的嬗变过程,你会感叹作 者在轻灵的文字背后蕴藏 那么多厚重的思想感悟: 他以国际性的眼光和贯通 古今的历史思维对中国的 法治现实进行比较和剖析 ,对当前法治建设中的陋 习与弊端予以鞭笞,还有 他冷静的法律思维与对草 根阶层同情的统一,在占 据道德高地的高士们发出 的喧嚣声中,建伟教授发 出的声音是冷静、清醒的 ,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 。 建伟教授的这本法律随 笔集取名《法律稻草人》 ,其中颇具苦心。他说:“ 近来常常想起稻草人,不 是爱起春种秋收的老圃生 涯,也不是赋归去来辞的 心情驱使,而是闲极生异 想,觉得在不尊重法律的 社会,法律只能吓鸟,不 正像个稻草人?”这个鲜活的 比喻恰是击中了现实要害 。对于民众的懵懂,他像 鲁迅先生一样大声疾呼:“ 现代法治的精神在于自由 ,期望有现代的法治,须 先有现代意识的人。当一 般民众睡眼朦胧,不知现 代法治的真谛以及与申韩 式法治的区别,指望法治 能够实现于朝夕之间,指 望自由能苟全于强权之下 ,无异于痴人说梦。” 多年前,我曾经从小学 课本上读到过叶圣陶先生 的童话《稻草人》,深深 地被笼罩其中的悲伤情绪 感染,也被稻草人的善良 和无私感动。这篇童话让 我此生都对稻草人有特殊 感受,我感到这是一个丰 富的意象,它其实是有生 命的。建伟教授用稻草人 来象征法律,更使我浮想 联翩。我希望,我也坚信 ,稻草人,总有一天是会 成为有生命的、活生生的 人。

展开▼

后记

“黄莺在空中飞,见到水 里自己的影子,忽然泄了 气。她想:如果这时有一 阵急冻,就可以把自己的 影子留在冰面上,直到春 天。 但现在,她掠过的影子 ,是没有记忆的,就像翼 下的风一样。”——不记得 这是谁说的了,写在我的 一页空白纸上。也许,是 我自己想到,记下来,也 未可知。 有的时候,多么希望想 起,或者被人记住。某个 阴雨天气,一把伞,一个 模糊的背影——不知道那是 不是我记忆中的你,或者 你记忆中的我。 有时候,你只是我的幻 想。我们素未谋面,即使 我相信,只要有机会,我 们可能成为朋友,但我们 就是不曾见过面。就像你 读我写的书,或者我读你 写的书,我们动如参商。 席慕蓉说:“凡是美丽的 /总不肯/也不会/为谁停留 。”到一定年龄,会惊觉逐 渐在“失去”。君不见,一位 老人会孩子气起来,他和 孩子一样,想“得到”。但一 说破,未免自己悲观,也 让别人悲观。其实,我们 有足够的理由快乐,因为 你,因为我,因为某个下 午,想起你时的愉悦。 即使我们并不相识。 我多么希望,这是我的 一本书带给你的,愉悦。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