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爷
责编:李伟
ISBN:9787559649416
单价:68.0
出版年月:2021-03-01 00:00:00.0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K835.635.72
语种:CHI
页数:39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读者对象:人物传记研究者
评分:5.0
(本馆/总:0/1人荐购)
1 一只名叫雨果·范德高斯的蜘蛛
2 一只破皮箱
3 噢!我的烟斗!
4 吃土豆的人
5 白衣少女
6 囚鸟
7 疯子
8 蒙马特公墓
9 自杀
10 只会抄袭的垃圾
11 杰作
12 受精卵
13 南方的阳光
14 开了一枪
15 午夜咖啡馆
16 阿尔勒美女
17 黄房子
18 保罗·高更的点子
19 你都经历了什么?
20 大碗岛奇迹
21 二号
22 Muse女神
23 瑞秋
24 小巷印象派
25 一类人
26 我们都爱着同一个女人
27 巨型屁股
28 左轮手枪
29 大人间的对话
30 小文森特
31 向日葵
32 杏花
尾声
后语
这是顾爷的首部小说,也是顾爷写过“字最多”的一本书。多到什么程度呢?一看你就停不下来,却又能一口气从头读到结尾,不会觉得太短不尽兴,也不会错过第二天一早的地铁。 这不是一本梵高生卒大事记。梵高短暂的一生已被无数作品写光了。所以,这本书不会从他出生那天讲起……顾爷拎出了两条线索,一条写梵高人生的最后四年,另一条写他生命中最后的两天。在最后四年,一场改变世界的运动正在书写历史。在生命中的最后两天,梵高终于领悟了所有艺术家毕生追求的奥秘。在本书最后三章,你会知晓一切。 在割耳、自杀之前,梵高到底看到了什么?梵高生前的每一件事后人都很熟悉,可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全部都是迷!本书提炼出三个关键人物,跟着他们,你就能找出一连串谜题的答案,或者,发现另一种答案。
穷困、生不逢时、疯狂、自杀…… 在梵高的故事中,我们都知道他最终会死,甚至比法医还清楚。 但相比他的结局,真正精彩的是他活着时的故事—— 一个个我们本以为熟悉却充满悬念的谜团。 他要在巴黎颠覆印象派,为何又离开巴黎? 那一晚他原本在床上,为何忽然跑到街上割了耳朵? 小镇居民与他关系一向不错,为何翻脸联名将他驱逐出去? 如果他真疯了,为何主动请求去精神病院? 一年多之后他已经恢复正常,又为何开枪自杀? 他要杀的是自己,还是另有其人? 这本书并没有打算颠覆大部分人对梵高的印象。 他毕竟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 我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他的一切, 将这些真实的碎片用想象和推理串起来, 写一本让您能从头读到结尾的梵高传。
顾爷,本名顾孟劼,一般文艺青年,艺术爱好者。因闲暇时在网络媒体以诙谐幽默的口吻普及艺术知识而受到广泛关注,擅长把高深的艺术从平易近人的独特视角用闲聊的语气进行传达。已出版《小顾聊绘画1》《小顾聊绘画2》《小顾聊神话》,是目前国内畅销艺术普及作家。现任上海古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从此把做艺术,玩广告,搞视频和乐此不疲地折腾一切认为有趣的事当作正业。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这是我每次出新书时都 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有想 要和我随便聊聊的读者,有 不知所措的签售会的女主持 人,以及只是为了拿车马费 但实在不知道该问些什么的 媒体记者,他们都问过。 这似乎是一个理所当然 的问题。毕竟没人会在还没 想好的状态下,就打开文档 开始写一本书吧?或许大家 真正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 要把时间花在写一本书上, 而不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 出去和老同学喝两杯,或是 站在翻斗乐门口看管自己小 孩的鞋子……干吗不把时间 花在这些“正常人”都会做的 事情上昵? 我不知道其他作者都是 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但实 话实说,我还真的没想过这 个问题的答案。因此每当我 遇到这个问题,总会回答得 ……过于实事求是(我的编 辑是这么评价的)。 “呃……因为发在网上发 觉有人喜欢,所以就结集出 册了。” “那您当初是怎么想到把 这些内容发在网上的呢?” “想红。” 这样的回答带来的反馈 可想而知,通常是尴尬的笑 声加情不自禁的白眼。几次 三番下来(经历了出版社的 编辑和书店的工作人员的一 再批评指正之后),我开始 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一个 冠冕堂皇的创作初衷,真的 很重要吗? 好像是的。 如果乔布斯告诉你,他 制造苹果电脑只是为了多挣 几个钱,马云说他创办阿里 巴巴只是为了在市区买套三 室两厅的房子……这显然就 太让人失望了。重要的并不 是你的初衷究竟是什么,而 是你的初衷能不能让别人鼓 掌。于是,你会发现,硅谷 的创业精英们几乎都是为了 “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才“ 一不小心”变得腰缠万贯的 ;参加总统选举的政客也没 有一个会说自己是为了争夺 权力才来参选的。 权力、金钱、名声、地 位……这些都应该是你做一 件事情的附属品,绝不可以 是最终目的,否则,就会显 得特别“不高级”。 你总得有个高级的初衷 吧,如果实在找不到,那至 少也得有一个别人听不懂的 初衷。 我看过一个作家的专访 ,她当时写了一本“性侵题 材”的小说,在专访中她多 次提到“叩问”这个词,说她 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 叩问读者,叩问社会,叩问 灵魂”……为此我还特地去“ 叩问”了下《辞海》,搞得 自己就像个文盲。 归根结底,叫人鼓掌的 初衷其实就是制造一种“居 高临下”的感觉。就像艺术 家只会告诉你他创作某件作 品时受到大自然什么样的启 发,而绝不会告诉你他最近 打牌输了一大笔钱,急需卖 掉一幅作品回血。 在阐述自己的创作初衷 时,你不能像一个正常人— —因为把时间花在创作上, 本就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 。 我发觉自己最大的问题 在于,从来没想过我的创作 能为别人带来些什么,或者 说,我从没思考过自己究竟 想要将什么传达给别人。这 或许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也 可能是对自我吹嘘的反感… …总之,我并不觉得一本半 虚构的小说最终能“叩问”到 任何东西。 但话又说回来,作为一 个作者,如果你的创作初衷 从来不考虑“别人”,确实会 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很自私, 是个以自我为中。C,的自 恋狂。 而真实的梵高究竟是个 什么样的人呢? 对于一个生活在21世纪 的中国人来说,我自然不可 能百分之百正确无误地还原 一个19世纪的荷兰画家。事 实上,他即使是个21世纪的 中国画家,我也没有百分之 百还原的把握。 我能做的,只是尽可能 全面地搜集关于他的一切, 包括历史、传说、信件、绘 画……像是在拼一幅巨型的 拼图。然后将这些真实的“ 碎片’’用想象和推理串起来 ,整个过程有点像是在回忆 一段别人的亲身经历。(听 起来是不是特别玄乎?) 其实每个人的回忆都是 由“碎片”组成的。假设让你 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你想 起的不会是一个“大事年表” ,而可能是教室天花板上的 电风扇发出的嗡嗡声,生锈 的窗框上剥落的油漆,以及 数学老师抱着一沓卷子走进 教室说“突击测验”时的心跳 加速……回忆就是由这些“ 碎片”组成的,将这些“碎片 ”串起来,就成了故事。 所幸,文森特.梵高是 个特别哕唆的人——他生前 几乎将所有与他有关的“记 忆碎片”都用书信的形式记 录了下来。而我所做的,就 是将它们穿起来罢了。 最后,让我们把开头的 问题重新问一遍。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因为我觉得,将已知现 实中的记忆碎片用自己的想 象串起来,是一件很有趣的 事情,它能帮你从另一个角 度审视一个人,一个我们本 以为已经非常熟悉的人。整 个过程,或许会给你带来意 想不到的启发。 这个初衷,听起来够高 级的吧?
出现在这个位置的文字 ,一般来说都是作者对整本 书创作过程的忆苦思甜—— 大概除此之外,也实在想不 出还能写点别的什么了吧。 这本书我写了2年半,也 可能是3年。主要是因为我 自己也吃不准,一本书的创 作时间究竟该怎么计算。拍 电影还有“开机”和“杀青”两 个间点能拿来做做减法,但 写书这件事究竟要怎么算? 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除了作者,估计也没人会 在意这种问题吧。所以我便 以“我想写本小说”这个想法 作为起点,一直到它被放上 书店的书架作为终点,这么 算起来,居然用了1000多 天。 听上去好像是一个特别 漫长的过程。1000多天, 唐朝人都能盖一座宫殿了, 而且这么计算的风险也不小 ,因为一定有人会说:“花 了那么长时间,才写出这么 个东西?!” 我对此的辩护是:其实 也并不是每天都在写。 创作这本小说的过程, 对我来说就有点像是禅宗的 “顿悟”。刚开始就像前列腺 炎,一天到晚憋着,不知道 要怎么“放出来”。忽然有一 天,我发现一个事实——我 好像根本就不会写小说。 是的,这是我的第一本 小说。我并没有在“前言”里 指出这点,就是不希望别人 在书店刚翻开这本书时,就 立马将它放回原处,并在心 里嘟囔:“等你出到第三本 的时候再看看吧。” 在尝试写小说之前,我 一直以为“瞎编就是写小说” 。显然这是个很幼稚的想法 ,就像你碰巧将废纸投入垃 圾桶时,身旁的朋友建议你 可以去打NBA一样幼稚。你 可能跳得比一般人高,一口 气能拍100多下皮球,将废 纸投进垃圾桶也几乎是百发 百中,但即使这样,你依然 离NBA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事实上,或许连社区老年 篮球队的水准都够不上。 所以,这1000多天与其 说是创作过程,倒不如说是 一个学习过程。 在干一件事情之前,你 总得先学会它吧。 这似乎是人类从智人部 落发展到文明社会之后就已 经形成的共识。于是,父母 教我们如何吃饭上厕所;第 一天上学时校长告诉我们, 其实我们是来这里学做人的 ;在发生性关系之前,我们 还要先接受生理卫生辅导… …到后来的瑜伽课、茶道课 以及如何给人上课的课…… 总之,除了宪法禁止的那些 行为,一切社会上用得着的 技能几乎都能找到相应的“ 培训课程”。·按照正常的逻 辑,我应该先去报一个小说 写作培训班,然后再开始写 。但我的问题又有些特殊— —因为在此之前,我已经出 过好几本书了。现在再让我 去写作培训班,面子上实在 有点挂不住。这跟三线歌手 在歌唱比赛里“找导师”还不 是一回事,人家那是一种“ 怀才不遇”的表现,即使没 找到“伯乐”,好歹还能在银 幕上曝个光。而我去报名参 加小说培训班,则等于是在 承认自己不会写小说(虽然 这是事实)。 好在现在的资讯比较发 达,想学的知识总能通过各 种渠道获得。 于是,我去网上买了各 种“大师写作课程”。有尼尔 ·盖曼的,有乔伊斯.卡罗 尔·欧茨的……除此之外,还 买了一堆有关“写作心得”的 书,有史蒂芬·金的,有村 上春树的…… 我从尼尔.盖曼那里学 到:将两个完全没有联系的 事物放在一起,再加上自己 的联想,就会形成冲突。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说,要写自己能写完的东西 ,如果一本书写了好几年都 没写完,你的生命中将总是 乌云密布。嗯? 史蒂芬·金说,不要用被 动句和副词,还要每天坚持 写2000字。 村上春树……好像没说什 么。哦,对了,他说小说家 的圈子都很好,不会像其他 圈子那样排挤新人。 这些东西有没有用? 当然有用,而且句句在 理(村上春树那个,还有待 验证)。 但这些并不算是我学到 的,充其量只能算是记住了 。就好像在玩格斗游戏前, 照着出招表练了许多大招, 真的打起来却又瞎了。 写小说毕竟不是在用电 饭煲煮饭——选好所有选项 ,按“开始”就行了。即使你 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所有该 具备的写作技能,但依旧不 足以写出一本书来。那要怎 么办呢?一个街头篮球选手 ,或许会因为看过迈克尔· 乔丹的比赛而立志加入NBA ,但最终让他真的完成梦想 的,不可能是几段乔丹的教 学视频,而一定是刻苦的训 练和克制的生活。 你终究还是要做自己。 最后我领悟到: 你不可能在写完一本小 说之前学会写小说。 从2018年动笔写这本书 ,一直到2020年最终完成 ,其间经历了各种改版和推 翻重来——我曾尝试过用梵 高的第一人称视角,用写日 记的方式来讲故事,又试图 扮演梵高身边的某个角色, 从旁观者的角度写,甚至还 试过将梵高塑造成一个现代 “自媒体从业者”(完全是因 为我比较熟悉这个领域), 这些稿子最后都被扔在了垃 圾桶……直到最后,又重新 捡起第一稿往下写。 我相信即使是文学大师 ,在写第一本小说的时候, 也一定经历过这种自我怀疑 、自我否定的纠结过程。 现在,我不知道自己算 不算是会写小说了,但至少 清楚地知道,写完一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