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漄
责编:施然
ISBN:9787513353830
单价:56.0
出版年月:2024-02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I247.7
语种:CHI
页数:34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读者对象:本书适用于小说爱好者
评分:5.0
(本馆/总:0/1人荐购)
龙骸
江之怒
愿时间在此停留
诡城
土楼外的春天
血灾
时空画师
尽化塔
极北之地
走蛟
雨果奖得主海漄首部科幻短篇集! 海漄的作品怪奇诡谲、脑洞大开但又十分合理,读完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擅长从真实历史中寻找谜题,加以独特阐释演绎,让人笃信其真。传说是怪,科学是奇,虽然怪奇但并不飘忽悬浮,因为海漄创作的根扎在历史里,与我们的过去当下未来有最生动的联系。 雍正无头下葬之谜、生物学如何解释龙的存在……小说将科技脑洞、历史传说、民间怪谭融为一炉,相对于很多传统科幻的高门槛和晦涩,海漄怪奇故简单易懂,又没有丢失科幻最核心的智趣。 行文平实质朴、娓娓道来,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舒适。故事讲得有烟火气,有生活阅历,有悬念,但又不追求刻奇,在艺术风格上做到了平衡。 历史科幻×悬疑×技术惊悚,扎实的历史功底,做到了大的史实上不出错,经得起考证和读者挑错,在细节处又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追求情节诡奇的同时但又不违背基本的历史框架。 PVC互动式透明护封+专色印刷,内藏《千里江山图》局部拉页,张冉撰写的推荐序+作者撰写后记,带来时空交错的阅读体验!
《海漄怪奇故事集》是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海漄的首部科幻短篇集,收录有2023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获奖作品《时空画师》、七篇口碑佳作以及两篇此前未发表的优质新作《愿时间在此停留》《土楼外的春天》。 海漄的作品怪奇诡谲、脑洞大开但又十分合理,读完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擅长从真实历史中寻找谜题,加以独特阐释演绎,让人笃信其真。传说是怪,科学是奇,虽然怪奇但并不飘忽悬浮,因为海漄创作的根扎在历史里,与我们的过去当下未来有最生动的联系。
海漄,雨果奖得主,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资深科幻迷、纪录片爱好者。对或然历史及怪兽题材情有独钟,作品追求在不改变真实历史的前提下,重构、解析某段时空背后的故事,以此反衬历史的恢弘与个人的渺小,营造宛如纪录片一般的真实感和惊异感。曾获冷湖奖,提名银河奖。现有作品发表或转载于《银河边缘》《科幻世界》《科幻立方》《中华文学选刊》《今古传奇?故事月末》等刊物。
对,我们正需要这样的 通俗小说 张冉 这本书要让抱着猎奇心 理购书的读者失望了。 你或许以为会看到十篇 非常奇怪的小说,但翻到最 后一页,你会发现这些故事 比市面上大多数科幻小说正 经得多。在书里你找不到银 河帝国、量子飞舟、外星来 客和五维生物,只有日升月 落,古今奔流,人们终其一 生也无法离开这颗星球。你 甚至在整本书中找不到“纪 元”两个字,要知道在如今 的科幻出版物里,人类通常 在第二页前半段就进入了威 慑纪元 这本书无疑是古典主义 的。我把书中收录的小说大 致分为三类:AIB探案小说 (《血灾》《极北之地》《 时空画师》)、技术惊险小 说(《愿时间在此停留》《 诡城》《土楼外的春天》) 和历史科幻(《龙骸》《尽 化塔》《走蛟》《江之怒》 )。悬疑、技术灾难、历史 一一海渥喜欢的创作主题并 不怪奇,他只是一名在未来 、现实和历史的时空夹缝中 捕捉异常现象的观察者。有 些作家勇于改天换地,有些 作家善于提出真实中微小虚 构的可能,每种品质都是可 贵的,正如海渥在访谈中提 到的那样:“大刘用他的才 华为中国科幻打造了一个巨 大的、舒适的摇篮。即使其 他道路很艰难,但我们迟早 也要走出去。” 这些小说令我想起《江 湖奇侠传》、倪匡、梁羽生 ,以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的公安小说和科学小说。作 者并不太注重小说的文学性 ,或者说,作者更喜欢用白 描的手法将情节递交给读者 ,带领读者完成情绪的化学 反应。这种古典主义的写作 方法在当代科幻作家中相当 罕见。约四百年前冯梦龙在 《古今小说》序言中写道: “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 ;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 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 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 通俗者多。”通俗绝非贬义 词,而是为了普罗大众阅读 习惯而做出的取舍。 让我们提出一个问题: 现在的读者需要什么样的科 幻小说?玛丽?雪莱开创科 幻小说源流后两百年,中国 清末始创科幻作品后一百年 ,1953年首届雨果奖颁发 之后七十年,《三体》获得 雨果奖后第八年,科幻的类 型早已穷尽,软硬分野模糊 不清,拨开中国科幻热潮这 层轻薄的假象,我们发现真 正捧起书本阅读的只有两类 读者:一群不断寻找那些想 象雄奇、哲理通神的作品以 缓解自己对未知世界饥渴的 核心科幻迷,以及许多购买 了《三体》又任其在书柜中 蒙尘、站在书店畅销书柜台 翻阅诸多科幻书籍然后慨叹 科幻难懂的平常人。 出要转海、最科以车中 个张。我在大学工作。观察 身边的年轻人,会发现他们 其中大多数并不读书,少数 浅尝辄止,因为比起抖音和 蛋仔派对,读书太累。 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 总规模871亿元,2022年双 十一李佳琪直播一天带货 215亿元,他们有理由轻视 一切传统,丢弃效率低下的 阅读方式,用短视频替代任 何知识来源。 那么现在来回答问题。 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以文 学、硬核和哲思为调性的科 幻小说只被少数读者喜欢。 应该有一类科幻作品,用直 白的叙述、紧凑的情节、诱 人的悬念和恰到好处的科幻 感,描写一个有趣的故事, 填满一名年轻读者的半小时 空闲,让他在夜深人静时, 熄灭屏幕后,倦意泛起,入 梦之前,脑中闪过一环有关 历史和未来的连漪。 海渥做到了。 发明神道之不诬,转变 为俳谐逞才。海濂的故事是 东方的,是中国的。 更是返璞归真、大巧不 工,反而更适合当代年轻读 者的。对,我们正需要这样 的通俗小说。
后记 或然世界的角落 不算小学时在书店看的 《海底两万里》《珊瑚岛上 的死光》《美洲来的哥伦布 》,仅仅从意识到自己喜欢 的是一类被称作“科幻小说” 的故事起,我入坑也已经有 整整二十年了。从少年到青 年,直至无可奈何地走向中 年,在好奇心最旺盛、最适 合阅读的年纪,我邂逅了它 ,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而 更幸运的是,早在开始阅读 时,我就是自由的,在那个 从未被圈定范围的世界里, 我流连忘返,看历史、悬疑 、恐怖、武侠,最终却在某 个角落停下了脚步。那是 2002年和2003年,那里有 《吞食者》,有《饿塔》, 它们分别是硬科幻与软科幻 的巅峰之作。这两个在日后 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反复讨论 和区分的概念,在我的世界 混沌初开时便是彼此交融的 。 几乎与此同时,《天意 》的部分章节被选登在杂志 上。事后看来,这正是它成 功的起点。依托当时《科幻 世界》超过二十万册的月发 行量,那段极富历史质感而 又将悬念拿捏得恰到好处的 文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无数 读者的心。我也第一次认识 到,原来科幻还可以这样写 。可能从那时起,种子便已 种下。 之后,我沿着既有轨迹 前行着,像许多科幻迷一样 自顾自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也遵循着“公交车定理”,在 某个时间点“下车”,奔向生 活的下一个路口。当我在 2016年重拾对科幻的热情 后,新的平台已经宛如雨后 春笋般冒了出来,尽管它们 大多数并没能生存多久。我 找到一个平台的投稿群,加 入,发现管理员居然是多年 前认识的一名幻迷。再往后 ,他成了我的责编。“宇宙 很大,生活更大,也许以后 还有缘相见。”这是《三体 》中智子离开前对程心和罗 辑说的,每每想起这句话, 看着我们脚下忙碌的生活和 头顶璀璨的星空,我都会不 自觉地微笑。 作为一个重新上车的老 科幻迷,对于星际大战、机 器人叛乱、外星人入侵等等 题材,我已经有了些许审美 疲劳。早年间播下的种子至 此终于发芽,我希望自己能 走上一条不一样的路。在许 多人看来,科幻代表的是未 来,而历史代表的却是过去 ,它们天然对立,科幻并不 需要从故纸堆中寻找养料。 但事实上,历史的发展虽然 沉重迟缓,却永不停歇。无 论是过去发生的,现在经历 的,乃至未来可能降临的一 切都终将成为历史。无论是 传统文化中以史为鉴的思想 ,还是科幻巨著《基地》中 的心理史学,它们无不揭示 着现在和过去对未来的预测 和指导。 历史是缓慢的,史书却 是高度浓缩的,风谲云诡中 自带故事性。我尝试发掘它 之于科幻的价值,渐渐沉迷 其中。当仰望星空时,我们 感慨寄蜉蝣于天地,对宏大 宇宙发自灵魂深处的战栗和 好奇,构成了科幻最本源的 审美。同样,个体在恢宏的 历史中也是极为渺小的,即 使帝王将相,在悲剧化的命 运前亦是无力的。但这不妨 碍一代代英雄、一个个平民 百姓在洪流中闪烁出独属于 自己的光芒。人类面对未知 和不可为的勇气,这便是文 明存在的意义。凝视宇宙, 回望历史,我们竟可以收获 相似的震撼。小就香新集天 了的得监大正如我们在科幻 小说中遵循的原则:不违反 已知的科学原理。历史同样 是一门严肃科学——当然是 人文类的。尽管科幻小说已 不再承担科普的职能,但对 科学的敬畏仍必不可少。因 此,我始终坚持两个原则: 其一,历史科幻小说中,无 论是情节还是人物,都不能 违反当前公认的史实;其二 ,涉及历史背景的细节,力 求还原真实。 对于非历史专业出身的 我而言,这既是一种保护, 也是一重挑战,唯有在动笔 前和写作中不停查阅各类资 料才能有所交代。在这个过 程中,间或有惊喜出现,某 些线索竟神奇地嵌入到故事 中,发展出全新的脉络,最 终构筑成一个整体。 “美妙的人生在于你能迷 上什么东西。”这是《球状 闪电》中陈博士的父亲留下 的遗言。陈父不过是一个平 庸的业余画家,但直到化为 灰烬的最后一刻,他仍然是 幸福的。原本,我也应该这 样默默走下去,但在2023 年10月21日的夜晚,那道 闪电出现了,这意味着幸运 还是灾厄?它照亮了我有些 迷茫的脸,也激起了不少愤 怒的火花。强光过后,一切 如故。比起童年时走入书店 ,少年时读到入坑神作,成 年后偶遇故知,我相信它在 属于我自己的或然史中不会 是一个分岔点。明代徐霞客 曾在游黄山时写道:“初四 日,兀坐听雪溜竟日。”山 下攘攘皆在追逐中忘却自我 ,他却独居山间整日静听大 雪融化。这只是无数个或然 世界中不起眼的一角,往后 也许会有更多人注意到它, 与我同行。也愿我们都能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此生。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