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齐桓晋文之事

作者:邱文山
责编:孙文飞

ISBN:9787570118748

单价:42.0

出版年月:2021-10-01 00:00:00.0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K827=25

语种:CHI

页数:22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第一章 时代背景
一、政治格局方面
二、经济发展方面
三、社会结构方面
第二章 齐桓即位
一、齐桓即位前的齐国形势
二、齐桓登位
三、齐桓拜相
第三章 齐桓霸业的基础
一、倡导“人本”理念
二、强化齐国的政治制度
三、完善齐国的经济制度
四、改革齐国的军事制度
五、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
第四章 齐桓公的称霸历程
一、北杏之盟
二、柯之盟
三、鄄之盟
四、幽之盟
五、贯之盟
六、召陵之盟
七、首止之盟
八、洮之盟
九、葵丘之盟
第五章 齐桓晚年的凄凉悲辛
一、意欲封禅
二、亲近奸佞
三、齐桓之死与五子争位
第六章 晋文即位
一、早年坎坷
二、重耳即位
第七章 晋文称霸的基础
一、勤王周室
二、修明政治
三、振兴经济
四、强化军事
第八章 晋文公的称霸历程
一、救宋、伐曹、攻卫
二、城濮之战
三、践土之盟
四、温之盟
五、翟泉之盟
第九章 双峰竞秀的齐桓、晋文霸业
一、齐桓、晋文的交集
二、齐桓、晋文先后登上霸主之位
三、齐桓、晋文不同的阅历与风格
四、齐桓、晋文不同的“为君之道”与历影响
附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晋关系
一、春秋时期齐晋的盟友关系
二、战同时期齐与三晋的关系
三、齐与晋的军事、政治、文化交流
四、齐文化与晋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展开▼

导语

“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日渐衰微,以致出现了“政不出天子而由诸侯”的局面。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相继崛起称霸,代替天子行使职权,史称“春秋五霸”。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名正言顺的霸主,只有齐国的齐桓公和晋国的晋文公。齐桓公,吕氏,姓姜名小白,是姜齐的第15代国君,“春秋五霸”之首。晋文公,姬姓,名重耳,谥号日“文”,侯爵,称“晋侯重耳”,简称“晋重耳”。姜齐的齐桓公与晋国的普文公,史称“齐桓晋文”。 齐桓晋文以“尊王攘夷”为旗帜,在周王室衰微的情况下,仍高举“尊王”旗帜,尊重周天子,旨在维护天下的稳定;在四夷交侵的严峻时刻,提出“攘夷”,号召中原诸侯“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保护了中原各诸侯国的安全。 齐桓、晋文霸业的重要意义在于重整了社会秩序,使天下礼崩乐坏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更进一步推进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制度革新。在文化史上,齐、晋霸业最重要的意义是使以中原为主的华夏文明得以保全,不至为当时周边的“蛮夷”所破坏,以致使孔子发出了“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的感慨。 《齐桓晋文之事》就是作者通过对上述历史事实进行了具体而翔实的描述。

展开▼

内容简介

“齐桓晋文”,代表了一个时代。《齐桓晋文之事》从“齐桓晋文”称霸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对两位霸主的早年生活、执掌国权、称霸过程以历史影响等方面的论述,展现了“齐桓晋文”的辉煌霸业。

展开▼

前言

前言 “平王东迁”之后,周王 室日渐衰微,以致出现了“ 政不出天子而由诸侯”的局 面。春秋时期,一些强大 的诸侯国相继崛起称霸, 代替天子行使职权,史称“ 春秋五霸”。有学者认为, 春秋时期名正言顺的霸主 ,只有齐国的齐桓公和晋 国的晋文公。齐桓公,吕 氏,姓姜名小白,是姜齐 的第15代国君,“春秋五霸 ”之首。晋文公,姬姓,名 重耳,谥号日“文”,侯爵, 称“晋侯重耳”,简称“晋重 耳”。姜齐的齐桓公与晋国 的普文公,史称“齐桓晋文” 。 “春秋五霸”一词最早出 现在《荀子·王霸》中,然 而“五霸”的名单却一直没有 确定,历史教科书上的说 法是:齐桓公、晋文公、 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 勾践。但教材中也提到另 外一种说法,即《史记》 索引中的齐桓公、晋文公 、秦穆公、楚庄王、宋襄 公。此外,至少还有五份 不同的“五霸”版本,历代学 者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 是。当然,并不是说名单 里有人或者其事迹是虚构 的,而是因为有人看重盟 主之名,有人侧重霸主之 实,所以“五霸”的名单才如 此不一致。然而“春秋五霸” 的版本再多,有两位从不 缺席,那就是齐桓公和晋 文公。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 时期最为标准的两位霸主 ,实至名归。所以各史籍 皆全票通过,没有争议。 秦、楚两国虽不被中原国 家敬重,可秦穆公和楚庄 王无论才干、功绩都十分 显著,无法埋没,所以在 各史籍当中秦穆公与楚庄 王得到了广泛认可;吴王 阖间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 时之雄,但问题是,勾践 灭吴已然不能算是春秋争 霸,而是战国兼并,再加 上“五霸”的提法早在这二人 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很 多人认为宋襄公不配“五霸” 之名,其仁义乃是虚伪做 作,但这一问题需要回到 春秋时期社会的大背景中 去审视。虽说宋襄公没有 称霸的绝对买力.并败于 泓水之战,但后人对宋襄 公的评价并不低。事实上 楚国也正是因为依仗“蛮力” 欺负礼让的宋襄公而最终 为中原诸侯所不齿,埋下 了城濮之战被晋文公击败 的伏笔。 宋襄公绝不是“空谈仁义 ”,而是确确实实地将仁义 的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 。因为在周朝,按照中原 的礼仪和道德要求,确实 是很多地方都有讲究的, 比如贵族出去打猎要依照 礼法,不杀幼兽,对一箭 射中没射死的伤兽也不能 赶尽杀绝,还有诸多其他 礼制的规定。这些都体现 了周朝的文明礼仪,这些 繁复的周礼正体现了古人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 与社会的关系、诸侯之间 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按照 周礼的精神,春秋前期的 诸侯争战基本都是要先下 战书,约定时间地点,双 方将军队列阵完毕,然后 堂堂正正对决,“决斗”。这 种形式,绝对不同于春秋 末期到战国时代的那种为 了胜利而无所不用其极的 战争模式。宋襄公正是遵 循周礼,等到楚军渡河后 再展开决斗。这正体现了 宋襄公的老贵族风度;胜 之要武,而绝不能为了胜 利使用卑鄙伎俩。否则宋 襄公即便战胜楚国,也不 能令中原诸侯心服。在春 秋时期,诸侯争霸并不是 要消灭别人,而是要让诸 侯臣服,以便号令诸侯。 而楚国属于半蛮族诸侯, 根本不将中原的礼仪放在 眼里,自然也不会按套路 配合宋襄公的“仁义”之战。 战国时代的齐宣王,是“战 国七雄”之一田齐的第五位 国君,有着“欲辟土地,朝 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的强国梦。据《孟子·梁惠 王上》记载,有一次齐宣 王问孟子:“齐桓、晋文之 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 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 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齐宣王又问:“德何如则可 以王矣?”孟子曰:“保民而 王,莫之能御也。”这段对 话,反映了战国百家争鸣 的核心题之一——“王霸之 辩”。战国时期,经过群雄 争霸的攻略兼并,列国走 向统一的大趋势已露端倪 。稷下诸子各派都是大一 统的积极倡导者,表现出 了对统一国家的向往和实 现统一的坚定信念。孟子 作为稷下儒家学派的代表 之一,坚信“五百年必有王 者兴”,而中国必将“定于一 ”。在如何实现大一统问题 上,孟子是重王道而轻霸 道的。他认为,“以力假仁 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所 谓的“霸道”,就是仗恃国家 实力的强大,假借仁义的 名义,来称霸诸侯,征服 天下。他反对霸道,认为“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所谓“王道”,是依靠道德礼 教而实行仁义,以仁义教 化征服天下。他主张实行 王道,因为这是“以德服人 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所 以,当他的学生公孙丑问 他“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 侯,难道还不值得学习”时 ,他不屑一顾,认为齐国 若行王道,统一天下,易 如反掌。而当公孙丑将他 与管仲相比时,他更是愤 愤然了。 孟子的“重王道而轻霸道 ”,自然有其历史局限性; 所以他对春秋时期的诸侯 争霸,也就不能做出客观 的评价。诸侯称霸是时代 的产物,没有什么力量能 够阻止;所以不能采取弃 之不顾的态度,而应该以 历史唯物主义对之进行研 究与分析。齐桓公以“尊王 攘夷”为旗帜,与周边国家 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