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念群
责编:李云虎//张柳然
ISBN:9787303252046
单价:69.0
出版年月:2020-05-01 00:00:00.0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K0
语种:CHI
页数:39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读者对象:本书适用于史学研究人员
丛书:新史学文库|新史学文丛
评分:5.0
(本馆/总:0/1人荐购)
从“世界史”到“全球史”
后现代思潮中的历史观
纠葛于若干对立概念之间的中国历史学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结构性缺陷及其克服
“新史学”十五年的一点省思
重估“大一统”历史观与清代政治史研究的突破
如何诠释“正统性”是理解清朝历史的关键
科举制度终结110周年祭
“断裂”还是“延续”?
“社会”是一个关键词
我国近代“防疫”体系的演变
贯通古今的治史风范
《语际书写》(修订版)读后感
读奥祖夫《革命节日》有感
学会用“无用之用”的态度对待残酷的人生
周作人的“原罪”
卖萌与政治
“感觉”历史
我写的是一本“四不像”的书
中西医冲突下的身体与政治
“心灵史”的意义
历史何以致用
废止科举后遗症:庶民的世界
历史的常识与反常识
本书围绕着如何理解“常识”这个话题展开。“常识”可分多种,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些观念会及时帮助人们处理面临的难题,这时“常识”就会有效主导行动方向。 面对越来越缺少灵性的历史写作现状,本书特别言及如何促成书写风格的多样化,如何写出既有漂亮文笔又有质感深度的文章。
收到这本集子里的文字有演讲、访谈和少量的报刊文章,体例和风格并不统一,有些篇章口语化倾向比较明显。其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检视四十年来中国史学从思想史、学术史向社会史、文化史转型期间需要反省的若干议题;第二类,讨论如何处理明清以来直到“五四”前后时期历史的延续与断裂双重并存的复杂势态,着重辨析一些被忽略或误解的观念,尝试激活其中潜在的认知能量;第三类是访谈记录,主要围绕着近些年已出版的一系列论著进行答疑辩难,内容涉及历史描述与感性的关系、如何以医疗史为切入点诠释近现代政治变迁、清朝正统性特征的再辨析,以及弥漫在我们头脑中的历史常识如何“祛魅”等。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杨念群自选集》、《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等,主持《新史学》丛刊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这本集子收录的文字大多围绕着如何理解“常识”这 个话题展开。“常识”可分多种。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些 观念会及时帮助人们处理面临的难题,这时“常识”就会 有效主导行动方向。可是在历史观层面长期形成的某些刻 板僵硬的看法,如果不经调适修正,也许会妨碍历史认知 质量的提升,所以必须加以辨析。那些经过规训和教化程 序僵固凝结而成的所谓历史观,会妨碍我们对历史进行更 有深度的探究。我们在还年轻的时候,脑子里就已经被灌 输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概念。这些概念一层层地叠加在生活 记忆之中,往往潜移默化地成为我们思考的前提和出发 点,或者构成判断世事人情真伪的标准。这样的例子经常 发生在我们周围,比如把“科举”等同于“八股”,把 “皇帝”等同于“专制”,把岳飞等同于现代民族国家英 雄等。照此判断,丰富多面的历史内容可能在一夕之间就 被简化成特别容易记忆阐释的几条干瘪线索,或者成为政 治意识形态与极端民族主义者宣泄情感的单一图像。 从疲弱单调的“常识”出发认识历史的思维方式,一 旦凝结成惯性力量,难免转为安享的惰性,使人排斥新思 想的渗入。所以,质疑“常识”虽有风险却是一件必要之 事。也许,一不留神反过来,就会被深陷常识思维之中的 人们所同化,大家混成一团和气。但我以为,“常识”必 受某个时期特定因素之制约,厘清其背后的强势规训机制 和运思逻辑仍有澄清历史误解之功。不敢说能“益智”, 至少可以防止使人“变愚”。 收到这本集子里的文字有演讲、访谈和少量的报刊文 章,体例和风格并不统一,有些篇章口语化倾向比较明 显。其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检视四十年来中 国史学从思想史、学术史向社会史、文化史转型期间需要 反省的若干议题;第二类,讨论如何处理明清以来直到 “五四”前后时期历史的延续与断裂双重并存的复杂势 态,着重辨析一些被忽略或误解的观念,尝试激活其中潜 在的认知能量;第三类是访谈记录,主要围绕着近些年已 出版的一系列论著进行答疑辩难,内容涉及历史描述与感 性的关系、如何以医疗史为切入点诠释近现代政治变迁、 清朝正统性特征的再辨析,以及弥漫在我们头脑中的历史 常识如何“祛魅”等。论题貌似散漫,内里的思考聚焦和 指向却是一贯的。除了应答专门论著中所涉实验性研究引 起的争议,面对越来越缺少灵性的历史写作现状,本书特 别言及如何促成书写风格的多样化,如何写出既有漂亮文 笔又有质感深度的文章。我认为,文史不分家的理念不仅 应该贯彻在学科建制方面,而且应该体现在写作类型的多 元探索上,进一步从边缘走向主流,成为未来历史书写的 常态。 2017年11月18日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