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普林斯顿文学课/经典写作课

作者:(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责编:卜艳冰//陶媛媛
译者:侯健

ISBN:9787020159567

单价:49.0

出版年月:2020-07-01 00:00:00.0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K837.785.6

语种:CHI

页数:27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引言: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普林斯顿
1. 小说理论
2. 报刊媒体与文学
3.《酒吧长谈》
4.《玛伊塔的故事》
5.《谁是杀人犯?》
6.《水中鱼》
7.《公羊的节日》
8. 二十一世纪的恐怖主义威胁
历史与文学
致谢
后记:在不再一样的中国
译后记:我为什么热爱巴尔加斯· 略萨?
人员名称缩略表

展开▼

导语

本书为略萨访谈录。全书共八章,从小说理论开始记录略萨在普林斯顿大学开设一个学期的文学课,并根据课程内容,精选素材,有序整理,以文论的形式呈现,这对理解书中提及的小说及其历史背景、揭示文学和历史之间的细微差别和复杂关系别具意义。

展开▼

内容简介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大学时代就曾以助教身份开设文学课,教书这一爱好深刻地影响了他独特的读书方式和文学之路。本书记录略萨在普林斯顿开设一个学期的文学课,共八章,从小说理论开始,根据课程内容整理,以专题形式呈现,既有助于理解书中提及的小说及其历史背景,更揭示文学和历史之间的细微差别和复杂关系。 本书包含三重视角:略萨从作家的视角出发,揭示其本人的小说创作过程;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鲁文·加略对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做出了一系列文学批评式的解读;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们则代表巴尔加斯·略萨作品的读者,提出疑问和反思。

展开▼

作者简介

侯健,1987年生,山东青岛人,文学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西班牙语专业教师,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成员,中国拉丁美洲学会理事。译有巴尔加斯·略萨的《五个街角》《普林斯顿文学课》,哈维尔·塞尔卡斯的《萨拉米斯的士兵》,马丁·卡帕罗斯的《饥饿》,豪尔赫·卡里翁的《书店漫游》,卡内克·桑切斯·格瓦拉的《33场革命》,保丽娜·弗洛雷斯的《最后假期》等书。

展开▼

前言

我是在十年前的10月10 日认识马里奥·巴尔加斯·略 萨的,地点就在普林斯顿 。学校出版社的社长皮特· 多尔蒂给我写了封邮件, 邀请我参加一次简短的会 谈:“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准备出版马里奥关于((悲惨 世界》的评论,作家本人 明天会来和我们的销售团 队聊聊他的书……”邮件里 这样写道。 会谈被安排在校内的一 间教室里进行,我如约参 加。马里奥穿着西服,打 着领带,坐在他周围的是 出版社销售团队的所有成 员,有男有女,基本都是 三四十岁的年纪,全是美 国人,身上透着一股大学 里典型的拘束感。他们说 话时不敢看马里奥的眼睛 ,还会因为紧张而在发言 时动来动去,好像他们不 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种场面 ,也不知道该提出怎样的 问题。 马里奥则恰好相反,他 如平常一样温和而亲切。 他表现得十分轻松,就像 在自己家里似的。他和销 售团队聊天时的样子会让 你感觉他们就像是相识多 年的老友。当他开始谈论 与那本即将出版的书相关 的事情时,他的表达方式 和语音语调又使得整问教 室迅速充满了活力。 “想想看,”马里奥说道 ,“维克多·雨果一直到结婚 前还是处男。在那之前, 他从没和任何女性发生过 关系。对于一个生活在他 那个时代的男人来说,这 简直太奇怪了。他一直是 处男!” 销售团队的成员们明显 尴尬了起来。他们在手中 的黄色笔记本上做着记录 ,竭力不在马里奥说话时 抬头看他。 “不过呢,”马里奥继续 说道,“也发生了些不同寻 常的事情。在新婚之夜, 维克多·雨果极度享受那种 新鲜的体验,他和他的妻 子一个晚上做了七次。” 销售团队成员们死死地 盯着各自的笔记本,写字 的速度更快了。 “七次啊。不是一次也不 是两次,是七次。一个晚 上七次啊!你们能理解那需 要多么强大的精力吗?要知 道那时候雨果已经不是个 年轻小伙了。七次啊!” 销售团队的成员们脸涨 得通红,依旧飞速地在做 着记录。其中有一位女士 的脸已经红得不像样子了 ,我担心它随时都有可能 炸裂开来。 马里奥讲完维克多·雨果 ——他的婚姻、情事、政治 问题、在拉芒什海峡一座 岛屿上的流放经历——之后 ,出版社社长说还有几分 钟提问时间。 一阵长长的沉默之后, 那位刚才脸还很红、现在 已经恢复些许正常面色的 女士开口问道: “这本书该怎么分类昵? 它属于传记类还是散文类? 图书分类是很重要的,因 为这决定了它会出现在书 店中的什么位置。” 在她提问的时候,我的 目光一直停留在她身上, 脑子里却回响着马里奥的 声音:“七次!七次啊!” 马里奥耐心回答了她的 问题,这平复了她的情绪 ,她认认真真地在黄色笔 记本上把马里奥的回答记 录了下来。 那之后,过了一段时间 ,校长雪莉·蒂尔曼提名我 为拉丁美洲研究项目的负 责人,我接受了这份工作 ,而我的第一个工作计划 就是邀请马里奥来和我们 一起上一学期的课。他早 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 教授了,实际上,他在美 国乃至全世界的其他许多 大学都教过课,不过自从 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就是 参加完秘鲁总统大选之后 ,他就没回普林斯顿教书 了。 另外,马里奥的相关研 究资料也保存在普林斯顿 。学校图书馆在上世纪九 十年代买下了那些资料的 版权,其中包括保留了修 改痕迹的小说手稿和其他 许多文件资料,它们装满 了整整三百六十二个档案 箱,被来自世界各地的数 百位研究者查阅过。 马里奥接受了我的邀请 ,从那时起,他作为特邀 教授和我们一起度过了三 个学期。其中一个学期—— 那是2010年秋天,校园里 的树叶尽是鲜艳的红色, 他开设了两门课程,一门 讲博尔赫斯①的散文,另一 门讲拉丁美洲小说。 那个学期本来并没有什 么不同:上课、和同事聚 餐、在纽约漫步(普林斯顿 大学的许多老师都住在纽 约),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 我被电话铃声吵醒的那个 十月的某个早晨。 我迷迷糊糊地接起了电 话。 一天,一位男同学在投 影上放了一张照片,照片 里是一张用略带稚气的字 体写着什么东西的纸。 “这是马里奥·巴尔加斯· 略萨十二岁时写的情诗。” 他说道。 “那首诗是我写的?太丢 人啦!”我们的特邀教授喊道 。 那是一段美妙的时光, 同学们不仅通过聆听马里 奥的讲述学到了很多东西 ,而且勇敢地向他展示着 与之相关的物事:某个被 遗忘的细节、一段缺失的 文字……这种教学模式使得 参与双方都能有所收获, 而马里奥既幽默又慷慨地 享受着这一切。 我们就这样度过了那个 学期:每周二下午和同学 们聚在一起,听他们介绍 自己的发现,讨论特鲁希 略的独裁统治、古巴革命 、新小说和萨特的存在主 义。 十一月,几乎已经到了 学期末,我们在马里奥结 束课程、返回马德里之前 组织了一次公共活动,来 为那可怕的一年画上句号 :年初发生了针对巴黎《 沙尔利周刊))的恐怖袭击事 件,而就在活动举办几天 之前,11月13日,巴黎的 巴塔克兰剧院

展开▼

后记

2019年8月,《普林斯 顿文学课》的译者侯健热 情地邀请我到常州大学就 此书做一场讲座。我不是 第一次来到中国:我曾在 1992年有过一次中国之旅 ,那时,二十二岁的我决 定用六个月来一场环球旅 行。 那个时期,我住在当时 还叫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 的首都布拉格。我挑了个 好日子,来到切多库国家 旅行社的办公室,说我想 买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 那名女性接待员用一种体 现了其时其地社会主义文 化的冷淡目光看了我一眼 ,抽出一个票夹,用清秀 的字体在火车票上手写了 几个单词:“出发地:布拉 格;目的地:北京”。 我在那列跨越西伯利亚 的火车上度过了七天七夜 ,才到达北京,中间经过 了俄罗斯,我还记得许多 极具异域情调的城市名字 :鄂木斯克、托木斯克、 叶卡捷琳堡…… 那时的北京是一座尘土 飞扬的城市,到处写满大 字标语。古老的城区被拆 掉了,人们说,在那里会 建起一座现代化都市。那 在当时听上去就像是古巴 人常说的“乡下人的美梦”。 我记得那时的北京路面 很宽,街上穿梭着成百上 千辆自行车;出租车是黑 色的,后视镜上挂着毛主 席像;在公交车上,坐在 我身边的一名男子掏出钱 包,骄傲地向我展示里面 夹着的毛主席的照片,不 停地对我说“毛主席”这三个 字。我还记得那时在中国 流通着两种货币,一种是 中国公民使用的人民币, 另一种则是专门给外国游 客使用的外汇兑换券,简 称FEC(Foreign Exchange Certificates)。火车上的座 位都是木制的,供外国游 客住宿的酒店也很简陋, 很多水泥地面和墙壁压根 没经过粉刷。那时的中国 看上去是一个欠发达的国 家,我学会的第一个汉语 词是:“没有。”我走进火车 站附近的一家商店,也可 能是一问仓库,里面的销 售员不停地喊着:“没有, 没有,没有,没有……”因 为所有的货架都是空的, 你什么都买不到。 我背上行囊,穿越了大 半个中国:西安、吐鲁番 、乌鲁木齐、喀什、拉萨… …我记得在乌鲁木齐的街道 上,人们把垫布铺在地上 ,在上面晾晒葡萄、西梅 和其他水果,好把它们制 成果干。而在喀什,数以 百计的牙医在街头招揽生 意,他们举着牌子,上面 无比详尽地描绘着进行拔 牙手术的过程。 我在拉萨结识了来自阿 根廷和以色列的两位男性 游客和一位来自威尔士的 女性游客,我们四个决定 骑自行车到加德满都去。 我们在一个月里骑行了 1000公里。有一次在路上 ,我们暂留在一户负责修 路的人家,在那儿吃东西 。因为言语不通,主人直 接让我们进了厨房,给我 们每个人发了个盘子,让 我们自己选想吃的东西: 西红柿、鸡蛋、茄子……挑 好之后,女主人把食材烹 制成食物。我们都觉得那 顿饭简直太美味了,尤其 是在连续骑行了数小时之 后,那顿饭就更显美味了 。“二十五元。”我到现在都 还记得那顿饭的价格。 我们在喜马拉雅山脉上 下穿梭,最后顺利抵达了 尼泊尔。从那之后,我再 也没有回到中国,直到几 个月前,健向我发来邀请 。时间过得真快啊。我已 经不再是那个二十二岁的 背包客了,如今的我是一 名四十五岁的教师。当年 我的头发全是黑色的,如 今已经生出了许多白发。 我在浦东机场下飞机后 ,健带我坐着轿车到常州 去,那一路上看到的变化 着实令我目瞪口呆。我们 的车驶过的都是极为现代 化的公路,道路两边尽是 高塔、摩天大楼和气质优 雅的路人。我看到那些大 厦有的是银行,有的是企 业,还有的是投资公司。 在前往常州大学的路上, 我们曾在一个服务区稍作 停留,吃晚饭,在高速公 路边竟然会有那样大的就 餐场所,就像是商业中心 :既有冷菜,又有热菜, 自取菜品,然后结账;另 外还有些餐馆是卖海鲜的 ,甚至有西式餐厅;地面 都是大理石铺成的,看上 去十分奢华,众多旅客表 情自然地穿行而过,早已 不觉得这些是什么新鲜事 。 在常州,我做了和巴尔 加斯·略萨及《普林斯顿文 学课》相关的讲座。巴尔 加斯·略萨是我非常要好的 朋友,我很尊敬他。在那 次活动中我还认识了胡安· 鲁尔福的研究者、加西亚 .马尔克斯的译者和博尔 赫斯的译者。我们一起聊 文学,还一起吃了顿很棒 的晚餐,餐桌中央的圆托 盘可以白行转动,上面摆 着种类丰富的食物。 离开常州后,我又在上 海待了两天。那四十八小 时,我一直在走路。我步 行走遍了法租界旧址、人 民广场、上海老城区和浦 东新区。我边走边感觉自 己像是初次来到大城市的 乡下人:上海的现代化使 得纽约这座我居住了超过 二十五年的城市显得像是 属于另一个世纪的古老村 落。 我在上海还练习了自己 依稀记得的几句汉语,例 如我在多次购买香醇的芒 果汁时用上了“二十五元”这 个词。有的话我曾经学会 过,但是被埋藏到了记忆 深处,而这次,我又成功 地把它们挖掘了出来,例 如:“你好,谢谢你。” 在上海度过的最后一夜 ,我在外滩中心一家视野 极好、能够看到浦东各大 高楼高塔的饭店吃了晚饭 ,然后从那儿搭乘列车,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