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痛苦的奥秘

C.S.路易斯

ISBN:9787567510579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1-11-21 00:00:00.0

图书分类:社会科学

分类号: B821-49

展开▼

扫码移动端阅读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上帝的全能
第二章 上帝的良善
第三章 人类的邪恶
第四章 人类的堕落
第五章 人类的痛苦
第六章 人类的痛苦(续编)
第七章 地狱
第八章 动物的痛苦
第九章 天堂
附录
译后记

展开▼

内容简介

既然上帝存在,为什么人还会遭遇痛苦?无论你 持有什么样的人性哲学,当你经受痛苦时,你的人生 哲学必将经受考验。C.S.路易斯用饱含同情的笔触和 丰富的洞见来论述这个谜题。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 充满了希望、智慧和对人性的真实认识。 C.S.路易斯在《痛苦的奥秘(精)》中,谈及有关 痛苦的知性方面的问题,《痛苦的奥秘(精)》阐明了 痛苦的与生俱来,面对此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耐心 和神的关爱。

展开▼

作者简介

C.S.路易斯(1898—1963),是20世纪英国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1954年他被剑桥大学聘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教授,这个头衔保持到他退休。 他在一生中,完成了三类很不相同的事业。他被称为“三个C.S.路易斯”:一是杰出的牛津剑桥大学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二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包括“《太空》三部曲”和“《纳尼亚传奇》七部曲”。三是通俗的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代表作包括《天路回归》、《地狱来信》、《返璞归真》、《四种爱》等等。他一生著书逾30部,有学术著作、小说、诗集、童话,他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支持者,时至今日,他的作品每年还在继续吸引着成千上万新的读者。

展开▼

前言

当艾希利·桑普森先生建议我写这本书的时候, 我 请求他允许我署笔名,因为,倘若论及我对痛苦的真 实 想法,恐怕我不得不使用一些看似坚强的言词,那样 一 来,一旦有人知道论述者是谁,他们难免会说风凉话 。 我的请求遭到拒绝,因为跟整套丛书的署名原则不一 致;不过,桑普森先生说,我可以在序言中解释一下 —— 我不能照自己的想法办!这实在是振奋人心的提议, 我 正在执行不误!让我立即坦白一件事,借用善良的沃 尔 特·希尔顿的话,透过整本书,“我觉得我本人跟我 所讲 的真实感受相距甚远,我只能祈求上帝垂怜,然后一 心 盼望蒙怜悯”。不过,正因为如此,有一种批评是我 不该 承担的,就是“他没有经历过切肤之痛”;因为,每 时每刻,单 单想到那些深切的痛苦,都令我备受煎熬。如果说有 人绝 不敢低估苦难,那就是我。有一点需要补充,写作这 本书的 目的是解决痛苦引起的思想问题;当然,更高的目的 是教导 读者如何获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不过,在这一 点上, 我从未愚蠢地认为自己具备资格,对于我的读者们, 除了阐 明痛苦与生俱来之外,我别无他言,微小的勇气胜过 丰厚的 知识,些许同情胜过豪勇,神的一丝关爱胜过一切。 读罢这本书,任何一位真正的神学家都会轻而易 举地 发现:作者是个平信徒,并非专业神学人士。我承认 ,最后 两章的某些内容具有推想的色彩,除此之外,我相信 自己忠 实阐述了古老而正统的教义信条。如果这本书含有所 谓 “新奇”之笔,即标新立异、非正统之说,也绝非出 自我的本 意,乃因疏忽所致。当然,我是以英国国教会平信徒 身份写 作这本书的:不过,我尽力确保本书能够为普天之下 受过洗 礼、彼此交通的基督徒所接受。 这不是一部博学之作,因此,对于那些显而易见 的观点 和引言,我没有费力作出注释。任何神学家都很容易 看出 我阅读的相关资料是何等寡少。 C.S.路易斯 麦格达伦学院,牛津,1940年

展开▼

后记

做本书的译者之前,我先做了它的读者。我想, 用“魅 力”一词来形容它永远新鲜,且有吸引力恐怕不大合 适,因 为,面对它的透彻深邃,它的清新纯朴,它的深情款 款,它的 柔和谦卑,“魅力”一词,显得那么苍白虚弱,恨不 得落荒而 逃。这本书不仅让人不忍释卷,每当重新读过,它总 能再一 次触开人们内心休眠的某部分意识,让你重新审视这 个世 界,重新审视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你自己,你的 存在, 以及你和造物主的关系。当你愿意重新审视这一切的 时 候,痛苦的奥秘便悄然向你开启。这正是作者通过这 本书 对我们的引导。 一个人在面对痛苦时,往往喜欢向外看,看环境 ,看命 运,看别人,巴不得可以借此亲手解开痛苦的谜团, 却徒劳 无功。然而,作者要我们学习向上看——仰望宇宙的 主宰, 同时向内看——透视自我。 作者C.S.路易斯是牛津和剑桥大学著名的文学 学者 和批评家,被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他还是广受 好评的奇 幻小说及儿童文学作家,无奈,如今人们太过热衷于 谈论他 的《纳尼亚传奇》系列小说,以至于忽略了他的另一 个重要 身份——基督教神学作家。然而,本书绝不是一个生 活安 逸的著名学者的冷眼旁观,因为,一个从未经历过痛 苦的人 没有愿望也没有资格去诠释痛苦的奥秘。 1898年11月29日,路易斯出生于贝尔法斯特东部 郊 区,父母为他取名为克莱夫·斯特普尔斯·路易斯, 他是家 中的幼子,上面有一个哥哥。父亲阿尔伯特·路易斯 是一 位成功的律师,北爱尔兰的乌尔斯特人,祖先来自英 国威尔 士,他性情乖戾,为人严苛,把事业看得比妻儿重要 。母亲 弗洛拉·奥古斯塔·汉密尔顿是一位出色的数学家, 1885 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获得数学和逻辑学学 位,她 具有法国血统,脾气温和,活泼,做事别出心裁。她 喜欢编 织,总是那么令人愉快,称丈夫为“我亲爱的老熊” 。1905 年4月,路易斯一家搬到利托利(Litle Lea),一座宽 敞的 红砖房子,透过楼上小房间的窗户,能看到圣马可教 堂。天 主教徒仆人和新教长老会的女家庭教师经常出现在这 座房 子里,父亲还向教堂捐献了圣餐仪式用的银器。三、 四岁的 时候,小路易斯开始管自己叫杰克,拒绝对任何其他 名字做 出反应,这成了家人朋友对他终生使用的昵称。他的 童年 充满了“单调平凡的快乐”,爱尔兰潮湿的气候让兄 弟俩更 多时间呆在家里,对他们的想象力和写作产生了影响 ,那些 海滨假日令人兴奋。哥哥沃尼一直是路易斯亲密的朋 友。 保姆莉齐·恩迪考特(Lizzie Endicott)小姐给小路 易斯讲 爱尔兰民间传说,在他7岁以前,母亲教他法文和拉 丁文。 父母都热爱阅读,路易斯在自传《惊遇喜乐》中形容 自己是 “这样一个生命产物,属于漫长的走廊,充满阳光的 空旷房 间,孤独中探索过的阁楼,楼上的重重寂静,汩汩作 响的水 箱和水管,屋顶瓦片下面流动的隐约风声……还有无 穷无 尽的书。”路易斯把中世纪元素融人他的想象王国, 他喜欢 那些“穿衣服的动物”和骑士传说。父母都是新教徒 ,每个 星期天都带小路易斯上教堂,他觉得布道十分沉闷, 长大以 后,他对基督教十分疏远。1908年8月,母亲因癌症 去世, 距小路易斯10岁生日还有3个月,这是一场灾难,他 生命 中的一切快乐、宁静、安慰随之消逝。他讨厌空洞的 葬礼, 埋怨上帝没有垂听他祈求母亲康复的祷告。这段时间 者行 文优雅,经常引用名家的文学作品,信手拈来,却是 恰到好 处,与整体论述浑然天成,交映生辉。这一切都是表 达方 式,是一种优美的传递,然而,最应该珍视的是写作 形式下 面的内涵,痛苦的奥秘是什么,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有许 多人早已晓得这答案,使徒保罗说:“我们这至暂至 轻的苦 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透过本 书,路易 斯要提醒人们,基督知道并且承受过我们的痛苦。 ,他 很认真地上教堂听道,每晚都祷告,但是,他遇到了 麻烦,有 一个来自撒旦的意念干扰他的祷告,他称之为“假冒 的良 心”;无论他祷告多少次,那个意念都说不够,并且 质问他在 祷告的过程中是否不断思想祷告的内容,再予以否定 ,结果 他多次重复祷告,以至失眠,陷入思虑的煎熬。 父亲悲伤至极,十分颓废。他常常不顾气温,禁 止家里 开窗户,在炎热的夏日中午让两个儿子吃大量发烫的 食物, 教他们又长又艰深晦涩的拉丁文单词。这让兄弟俩感 到悲 观、压抑。不久父亲把他们送到英国赫特福德郡的韦 恩亚 德寄宿学校(Wynyard)。这所学校本来名声不错,但 是,校 长卡普伦(Robert Capron)冷酷暴躁,常常借故鞭打 学生。 路易斯在自传中称学校为“集中营”。学校后来被强 制关 闭。他在该校学习了将近两年,参加圣约翰天主教堂 的崇 拜仪式。这所教堂只注重外在仪式的庄严肃穆,路易 斯并 不喜欢那里的蜡烛、香和法衣,却从布道中接触到基 督教基 本教义。后来,路易斯离开韦恩亚德,所受的教义熏 陶维持 不久。1910年,路易斯回到贝尔法斯特坎贝尔大学 (Camp— bell College)的寄宿学校。1911一1913年,他又入 英国马 尔文学院(Malvern College)的切尔堡学校 (Cherbourg)读 书,女舍监考维小姐(G.E.Cowie)经常照料和安慰 被打伤 的男孩子们,给了路易斯不少关怀和温情。不过,她 本人迷 恋神秘学、蔷薇十字会思想和唯灵论。她追求宗教和 灵魂 学的方式十分独特,让人兴奋不已,相比之下,路易 斯所接 受的基督教传统教义显得刻板无趣。他不仅丢掉了信 仰, 还失去了起初的美德和单纯的心。拦阻路易斯回归信 仰的 一大因素是“时间上的轻视”(chronological snobbery),不 加辨析地随从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大环境,厌弃过时 的教 义信条,在归向基督后,他指出,我们必须弄清当世 人觉得 这些信条过时,人们能否驳倒它们。他在马尔文的学 业大 有长进,但他还是写信请求父亲把他接走,他的智力 超群, 不大合群,持异教观点,跟强调集体化和标准化的公 学保守 风气格格不入。父亲同意了。1914年,路易斯到布克 汉姆 (Bookham),在私人家庭教师威廉·柯克帕特里克 (Wil- liam Kirkpatrick)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拉丁、希腊 、法国、德 国和意大利文学、哲学。柯克帕特里克是一位无神论 者,理 性主义者,在路易斯的眼中,他是“纯粹的逻辑实体 ”,具有 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冷静,好脾气,精力充沛,是一 位伟大的 人。他培养了路易斯严密的逻辑思辨能力,他的理性 主义 也深深影响了路易斯。路易斯终日阅读,跟老师讨论 ,在乡 间漫步,这段时光安逸,宁静,充满乐趣。 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1916年,路易斯获得奖学 金,进 入牛津大学,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主动 参军,战 争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法国北部的战壕里,他 跟爱尔 兰籍战友帕迪·摩尔(Paddy Moore)约好,无论谁死 去,幸存 者都要负责照顾对方的家庭。战壕潮湿,恶臭,血迹 斑斑,满 是寄生虫携带的病菌。由于感染和恶劣的医疗条件, 轻微的 外伤就能导致死亡。交战双方战壕中间的无人地带杂 乱地 堆满了无法辨认的尸体,还有奄奄一息的幸存者,就 像伤残 的昆虫一样。有时候双方达成协议,暂时停火,搬运 伤员。 他饱尝心灵的痛苦,更加质疑上帝的存在。路易斯一 再经历 战友的离世。同时,他开始写作第一本书,《被束缚 的灵魂》 (Spits Bondage)。在1921年6月18日的日记中,路 易 斯记录了他当时怎样从莫名的痛苦中醒来,满眼泪水 。1918 年3月,摩尔阵亡。1918年5月25日,路易斯带着一颗 受挫 的心和炮弹碎片造成的三处外伤回到英国,住在伦敦 的一所 医院疗伤,他陷入了战后创伤性忧郁。路易斯写信请 求父亲 前来探望,但是,父亲没有来。这种冷漠的反应给了 年轻的 路易斯巨大打击。事实上,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的 状况一 直很糟,到1918年,他开始酗酒,每晚至少要喝一瓶 威士忌。 这时,摩尔的母亲来到医院,两人彼此接纳,路易斯 搬去与摩 尔太太(Mrs Janie Moore)和她的女儿莫琳(Moreen) 同住,这 样一住就是30多年,直到摩尔太太去世。1919年,战 争结 束,路易斯重返牛津,继续学业,出版了第一部作品 《被束缚 的灵魂》——根据他在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写成,该书 体现了 他当时的无神论观点。1921年,恩师柯克帕特里克去 世,令 他黯然神伤。从1920年至1923年,路易斯先后获得了 牛津 大学的希腊拉丁文学、哲学和古代史以及英语语言学 三个一 等学位。1925年,他获得牛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讲师 职位, 从此开始,整整执教29年。1926年.他出版了叙事长 诗《戴 摩尔》(Dye,一),主题是梦想和自欺,更加直接和 全面地揭示 了战争带来的创痛。在这部长诗中,路易斯对基督教 展开猛 烈抨击,视基督教信仰等同于超自然主义和唯心论。 按照理 性主义,他一直认为现实世界晦暗虚空,但却在小说 、诗歌中 读到尊严、真理、良善、美好、不朽,两者之间的冲 突延迟了他 归向上帝的脚步,不过,他在想象中盼望文学作品中 表达的 人类渴望能够得到满足。1926年5月,英语系在默顿 学院 (Merton)开会的时候,J.R.R.托尔金引起了路易 斯的注意。 路易斯曾经说过,他绝不相信天主教徒和哲学家,而 托尔金 恰好兼具这两种身份。两人都热衷于交谈和阅读北欧 神话 传说,很快成为挚交。路易斯不相信神迹,而托尔金 笃信不 疑,路易斯认识的一位无神论者曾经发表评论称,《 圣经》福 音书的历史真实性相当高,神死而复活,这事似乎的 确发生 过一次。路易斯想,既然这位顽固之极的无神论者的 观点都 有所松动,那么,他该何去何从?到了1929年,路易 斯和托 尔金开始定期会面,谈论诗歌、神话和彼此写的书。 无数个 夜晚,路易斯独自在抹大拉学院(Magdalen)的房间里 ,他的- 心思不时离开手头的工作,从容坚定地接近那位他极 不愿遇 见的神。一天,路易斯乘公共汽车从抹大拉到海丁顿 (Head— ington)去,突然觉得一扇门为他开了,在那一瞬间 ,他接受了 上帝,不过,这只是从无神论到有神论的转变,他尚 未完全接 受基督。1919年9月24日,父亲阿尔伯特去世。路易 斯十 分悲伤,他认为跟父亲关系不好主要是他的责任。他 感到父 亲似乎还活着,在关心他,他开始相信灵魂不朽,这 促使他主 动查考《圣经》经文并开始参加教会活动。1930年, 路易斯 参加了文学社团淡墨会(Inklings),成员包括托尔金 和亨 利·维克多·戴森等基督教学者,该社团首先在牛津 大学活 动,此后延续了16年。1931年9月19日,星期六,一 个温暖 明净的夜晚,他们又在默顿学院会面,托尔金带来了 里丁大 学的基督徒教授亨利·维克多·戴森(Henry Victor Dyson, 人称“雨果”),他们在抹大拉学院后部切维尔河畔 (Cherwell River)美丽幽静的阿迪森路(Addison Walk)散步, 后来又回 到路易斯的房间,一连几个小时,他们谈论历史、神 话传说、 基督教信仰和四卷福音书中记载的耶稣。异教神话是 拦阻 路易斯归向上帝的障碍,他从童年时代就喜爱北欧神 话,觉 得异教神话跟基督教有许多类似之处。异教的诸神也 曾降 临人间,然后死亡,他认为,《圣经》讲神降世为人 ,为人类死 在十字架上,这不过是一个神话,而神话是传说,不 是事实, 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基督教是真正的信仰。托尔金和 戴森 告诉他,异教神话中的诸神降世后死亡乃是异教徒透 过想象 窥见了真相的一斑,并且在神话传说中表达了这种神 秘的渴 望,而这一切都在两千年前发生了,耶稣确有其人, 生在犹太 的伯利恒,是神的儿子,许多非基督教文献都记载了 他的生 平,这是不争的事实。通过这番长谈,路易斯解决了 许多自 孩提时代一直困扰他的信仰问题,晓得基督教道成肉 身为许 多文化中关于神死的命题提供了真实的历史答案。几 天后, 路易斯坐在哥哥沃尼的摩托车跨斗里去维普斯内德动 物园 (Whipsnade Zoo),出发时他尚未相信基督,到达的 时候他已 经信了。一颗伟大的灵魂往往要经历思想的争战才能 铸成, 就像圣奥古斯丁一样。那一年,路易斯33岁。从1912 年到 1931年,历经18年,路易斯从无神论归向基督信仰, 从此成 为上帝忠心的仆人,一位充满勇气与智慧的神学学者 、作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哥哥沃尼应征入伍,不过,他 只在部队 呆了11个月,就因病回家了。战争开始的时候,路易 斯40 岁,按照英国法律,41岁以下的男子必须服兵役,然 而,政府 特准他留在牛津。为了报效国家,他参加了一个非全 职的民 间警卫队,随时准备在纳粹大举进攻时投入战斗。他 在BBC 发表演讲,积极参加在牛津社团的活动。1940年,《 痛苦的 奥秘》出版,给无数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1941年, 他成为 牛津大学苏格拉底俱乐部主席,该俱乐部是一个公开 的论 坛,关注知识分子在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信仰上的 难题。 到了1942年,路易斯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基督教演讲 家。 1954年路易斯离开牛津,赴剑桥大学任教授。不久他 回到 牛津,1956年4月23日,他履行法律手续,娶了离异 的犹太 裔美国女诗人乔伊·大卫曼,帮助她留在英国。他觉 得这不 是上帝眼中的婚姻。所以,两人分开居住,并无婚姻 之实。后 经检查,乔伊患了骨癌,当时,路易斯已经深深地爱 上了这个 聪慧的女人。1957年3月21日,他们请牧师在医院的 病榻 前主持了基督教的结婚仪式。晚年的路易斯仍然要面 对苦 难。乔伊于1960年7月13日去世。路易斯用文字缅怀 亡 妻,并完成了自传《惊遇喜乐》.在短短数年后, 1963年11月 22日,终于走完了人生的道路。 不过,本书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是这样一个灵 魂基于 切肤之痛的长篇独白,乃是这个灵魂如何作为一个管 道,把 从上面来的答案温柔地注入我们心底。《痛苦的奥秘 》跟其 代表作《返璞归真》(亦作《纯粹的基督教》)一样, 是一部理 性与信心的力作,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充满了冷冰 冰的说 教,恰恰相反,这本书旁征博引却又深入浅出,它坚 定而不 专断,深邃而不晦涩,逻辑严密而不呆板凝滞,理智 而不冷 漠,温柔而不缠绵,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作者血管里 涌流的 温暖关爱和率真无比的赤子情怀。 在这本书中,路易斯触及了痛苦的本质,“痛苦 是能够 立刻觉察的邪恶,并且是不容忽视的邪恶。我们可以 心满 意足地赖在自己的罪恶和愚蠢上面不动;好比一个贪 食的 人对着一桌美味珍馐,只顾狼吞虎咽,却不知在吃什 么,任 何人见到这幅图景都得承认:我们甚至会忽视乐趣。 然而, 痛苦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当我们沉迷在享乐之中,上 帝会 对我们耳语;当我们良心发现,上帝会对我们讲话; 当我们 陷人痛苦,上帝会对我们疾呼:痛苦是上帝的扬声器 ,用来 唤醒这个昏聩的世界。他指出,痛苦是一个奥秘。我 们人类 无法全然了解,单单围绕痛苦本身做文章毫无意义, 必须将 其置于基督教思想中来探讨。痛苦包含几个层面:人 的罪 恶招致痛苦,当人蓄意或者无意识地违背上帝的时候 ,会为 罪受苦;上帝借着痛苦唤醒人的心灵,让人寻求、亲 近上帝; 上帝用苦难造就受苦者,塑造其品格。道成了肉身, 耶稣基 督降世为人,钉死在十字架上,担当了人类的苦难。 在引言 之后,路易斯论述了上帝的全能和良善,上帝创造人 类的时 候,赋予人自由意志,人有了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良 善,也可 以选择邪恶。接着,他讨论了罪如何从一人——亚当 (伊甸 园原罪)人了世界,人类的罪恶如何招致世界的苦难 ,有罪 和无辜的人和无助的动物又为何遭遇痛苦。何为最终 刑 罚——地狱。然而,对基督徒而言,痛苦是上帝的工 具,用 来成就复杂的良善。 在探讨了痛苦的奥秘之后,本书第七章论述了快 乐的 奥秘——天堂的喜乐。童年的路易斯已经体会到了奇 妙的 喜乐,他在自传《惊遇喜乐》中说,“绿色山峦总在 那里;我们 每天都从儿童室眺望城堡山低缓的线条,那些山并不 远,但 是,对孩子来说,简直遥不可及,让我心生渴望一一 Se— hnsucht……”Sehnsucht:是路易斯自己创造的词, 指一种迫 切的不可名状的无法满足的喜乐或者渴望。喜乐无处 不 在,在家中花园里观赏花朵绽放的红醋栗;回忆哥哥 的玩具 花园,曾经让他联想到弥尔顿笔下的伊甸园;聆听瓦 格纳的 音乐;从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插图画家波特 (Beatrix Potter)的《松鼠纽金的故事》中感受“秋天的韵味 ”;阅读朗 菲尔德(Longfield)翻译的北欧神话。他在《戴摩尔 》(Dy— mer)中写道,“快乐在现实的边缘闪烁,稍纵即逝” 。他在自 传《惊遇喜乐》中进行了详细论述:我们晓得那种情 感,但 是,我们究竟渴望什么,无法用言语表达,我们还来 不及抓 住那渴望的时候,它已经不见了,闪烁的光芒消退, 世界重 新归于平淡,只激起一股崭新的渴望——对刚刚消失 的渴 望的渴望。然而,他相信,这种对喜乐的深切盼望尽 管无法 得到满足,却比任何属世享乐更让人怦然心动,胜过 一切财 富的丰裕,是享乐主义者在肤浅的哲学中寻觅不到的 。他 回归信仰以后写道,所有这些强烈的美好感受其实折 射了 对神和“遥远国度”或者说天堂的渴慕。人们很容易 将其视 为“浪漫的”或者“充满希望的思想”,甚至用属世 享乐取代 喜乐,沉湎其中,甚至把喜乐当作偶像,忘记追寻喜 乐的源 泉,事实上,喜乐乃是“充满思想的希望”。他指出 ,享乐是 我们所能得到的,而喜乐是我们单凭己力无法获得的 ,喜乐 是“关乎天堂的大事”,我们应该在享受精神上的愉 悦的同 时思考深层现实。 本书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作者毕生 致力 于文学、哲学和神学研究,尤其对中世纪英国文学有 着极深 的造诣,使得读者得以享受古典艺术的诗情画意。作

展开▼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