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栩栩然胡蝶:《庄子》一日一语

张应杭

ISBN:9787533931629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1-11-21 00:00:00.0

图书分类:社会科学

分类号: B223.5-49

展开▼

扫码移动端阅读

目录

前言
既以与人,己愈有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美成在久
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不刻意而高
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通乎道,合乎德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知道者必达于理

展开▼

内容简介

《栩栩然胡蝶(庄子一日一语)》:我们知道,儒、释(佛)、道三教合 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内涵。因而,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 不能不了解道家文化;而要了解道家文化,则不能不提及《庄子》一书。 事实上,在先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著述的道家学派,不仅成 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重要的一家,而且在尔后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更是 对中华文明与智慧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庄子》一书是先秦时代的作品,理论界的学者一般都认为它是先秦 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庄子及其弟子们的作品集。现在存世的《庄子》 一书共有33篇,分成内、外、杂三大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 ,《杂篇》11篇。 张应杭、李林森所著的《栩栩然胡蝶(庄子一日一语)》倡导原典阅读 ,一日一句,受益终生。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林森 江苏南通人,1963年生。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传统文化与心理咨询。现为杭州某高校教师。

展开▼

前言

我们知道,儒、释(佛)、道三教合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 内涵。因而,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了解道家文化;而要了解道 家文化,则不能不提及《庄子》一书。事实上,在先秦,以《老子》和《 庄子》为代表著述的道家学派,不仅成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重要的一家 ,而且在尔后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更是对中华文明与智慧产生了极为重要 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庄子》有着隽永恒久的魅力。 一 《庄子》一书是先秦时代的作品,理论界的学者一般都认为它是先秦 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庄子及其弟子们的作品集。现在存世的《庄子》 一书共有33篇,分成内、外、杂三大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 ,《杂篇》11篇。 根据古往今来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一般把《内篇》视为庄子本 人的作品。因为《内篇》7篇不仅思想内容统一,而且结构也较为缜密,诸 篇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而《外篇》、《杂篇》则可视为是庄子弟子 后学的作品,因为在《外篇》和《杂篇》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思想内容与文 字风格不尽统一,而且有些地方甚至是对《内篇》的简单重复。当然,《 外篇》和《杂篇》的诸篇文章基本上还是对《庄子》中《内篇》思想的阐 述与发挥。故后人把《内篇》、《外篇》和《杂篇》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而统称《庄子》。因此,我们在本书语录的选取中,以《内篇》为主, 兼顾《外篇》与《杂篇》。同时也因为这样一个缘由,我们在书中论述时 统称《庄子》而不称“庄子”。 根据诸多学者的考证,庄子名周,大约生活在战国时期(约前369—前 286)。据《庄子》一书中有关篇目的记载,庄子一生清贫,曾靠编草鞋维 持生计;他甚至为糊口曾向监河侯借米,而监河侯却拒绝了他;他也曾穿 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去见魏王,自称因生不逢时而贫困交加。但庄子并未因 此郁郁寡欢甚至愤世嫉俗,而是始终保持着他自由逍遥的心性。据《史记 》记载,他曾担任过管理漆园的小吏,但不久便归隐了。最能体现其自由 心性的一件事是楚威王因闻其睿智过人而欲重金聘他为相,可他却坚辞不 就。 《庄子》一书在先秦便有流传。荀子在其著作《荀子·解蔽》篇中对 诸子思想进行评述时,曾提及他对《庄子》的一个结论:“庄子蔽于天而 不知人。”成书于秦统一中国之初的《吕氏春秋》也引过《庄子》中颇长 的一段语录。《史记》则专门对庄子其人其书作过概括性的介绍。由此可 见,《庄子》一书并非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魏晋黄老之学兴起以后才 流传。 当然,《庄子》一书广为流传的确是在魏晋时期。这时不仅有了好几 个版本的继子》注本,而且《庄子》一书还被列为道家经典之首。在晋人 嵇康、郭象等人那里,推崇庄子甚至超过了老子,故有“庄老”一说。而 《颜氏家训》中则有“庄老、周易,总称三玄”的提法。《庄子》一书在 当时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也知道,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庄子》由先秦的子书范畴而演 变为道教经典。譬如东晋的葛洪对《庄子》一书就大为推崇,从而将其纳 入道教的经典体系。南朝的道士陶弘景甚至把庄子奉为“白日升天”的道 教仙人。至唐代因李姓王朝的崇尚,道教盛行,庄子不仅在天宝元年被皇 帝册封为南华真人,其书继子》也因而被称为《南华真经》。也就是从这 个时候起,又名为《南华真经》的《庄子》一书,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之 一。 二 《庄子》一书不仅语言挥洒自如,而且思想恢弘博大,也正因为如此 ,它才引起历代学者的兴趣。从古至今对《庄子》进行注疏解说的思想家 层出不穷,《庄子》及由《庄子》注本所形成的学说,可谓中国古代思想 史上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因此,我们要对继子》一书的基本内容进行 概括也许是困难的,但为了使读者对《庄子》一书所体现的思想有一个整 体的了解,我们在这里对其内容作如下大致的归纳: 一是万物以“道”为本的本体论思想。《庄子》直接继承了《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基本思想,把“道”作为万事 万物之根本。而且这个根本之道,在《庄子》看来,具有绝对性、永恒性 、普遍性和无为无目的性等特征。特别重要的是,《庄子》一书把“道” 这一万物之本同时又理解为人的一种认知和智慧。亦即是说,从本原意义 上说,“道”是世界的本来的、本质的、本体的存在;从认识论意义上说 ,“道”又是入的认知和智慧对世界根本进行把握从而得道开悟的最高境 界。 所以,“道”又是一种人生境界,它是人对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 世界发展规律的认知和体悟的境界。人们经过虚静、心斋、忘我等一系列 修行功夫,“忘乎物,忘乎己”才可得道,从而体验人生最自由最深刻的 精神欢愉。 二是人生以“无为”为最高准则的人生观。在《庄子》看来,人对自 然的效仿结果就是应当崇尚“无为”。因为自然在“无为”中依然四季更 替,昼夜轮回,井然有序。这亦即是说,大自然没有目的、没有宣言、没 有刻意地追求,可却一切都完美无缺。这显然也是道家追求的“无为而无 不为”的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庄子》还进一步揭示了人以“无为”为准则的内在必然性。这个必 然性就是“天命”,而且这种“天命”是没有理由的,“不知吾所以然而 然,命也”。所以,人生在“天命”面前除了“无为”之外,任何抗争、 艾怨都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庄子》还认为,这种安命无为的人生态度 是最高的德性修养,以《庄子·德充符》篇的话说,就是“知不可奈何而 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三是“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在《庄子》看来,万物虽有是 非、美丑、大小之差别,但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差别又是不存在的 ,因为它们都是“道”的具体体现。因此,《庄子》认为,草茎与栋梁之 材,丑女与美女西施,甚至生与死都是齐一等同的。所以,在继子·齐物 论》中他得出了如下一个著名的相对主义结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显然,《庄子》这一“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从根本的目的 上看不是为了抹杀差异,而是要告谕世人以齐一等同的观点去看待天人关 系,人我关系,以及人生中诸如得失、贵贱等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只 有确立天人齐一,人我齐一并按照这样一个与之为一的原则去生活,那么 ,人生中的贵贱、富贫、荣辱、是非、名利、得失乃至生死等问题都可以 在万物齐一中得以消解,从而使人生永远处于一种处变不惊,宠辱不为所 动的自由境界。 四是自由逍遥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人生的一种理想境界。《庄子 》诸篇中,对理想人格的境界有“至人”、“神人”、“真人”、“德人 ”等不同的概念来规范,无论其具体内涵如何不同,但在一点上是共同的 ,这就是这种人格是自由逍遥的。 《庄子》所主张的这种自由逍遥人格,不仅有不为物之所累,形体无 所拘束的意思,更有心性自由精神闲适的内涵。正如《庄子·逍遥游》篇 中所揭示的那样,这种自由逍遥与心灵的自由游历相关。在《庄子·人间 世》篇中,就有“游无何有之乡”一说。可见,在逍遥游历的自由心性中 ,人的精神好像进入一种清澄飘渺、虚空无垠的广漠世界之中尽情遨游。 这种以无拘无束、无牵无挂之心,游无边无际、无上无下的虚静世界,显 然是人生的一种大解脱、大超越、大自由的境界。 五是“心斋”、“坐忘”的人生修养功夫。关于人生如何悟“道”, 如何才能达到自由逍遥的理想境界,《庄子》也给予了具体的探讨。概括 起来,对这方面的修养功夫的阐述,主要包括“心斋”和“坐忘”这样两 个具体的方法。 “心斋”按《庄子·人间世》篇中的说法就是“虚者,心斋也”。所 以,这是一种通过内心保持虚静,达到心灵之宁静从而体悟“道”之真谛 ,达到自由逍遥人生之境的方法。“坐忘”则是指忘记外部世界的纷扰, 忘记自己形体的存在,甚至忘记自己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之中,按照《庄 子》的说法就是“惟无不忘”,其余均可忘却。通过这种“惟无不忘”的 忘却就能达到与“道”合为一体,从而最终达到精神心性的彻底自由。 《庄子》一书尽管是先秦时代的作品,但正如我们已看到的那样,它 在现时代依然因其丰厚的思想内容而被不断地重读和开掘。而且,现代人 对其重读和开掘的角度更是丰富多彩。仅就我们之所见的就有从哲学、伦 理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宗教学、心理学等角度阐发《庄子》其书的, 至于“《庄子》与现代人生”、“《庄子》的人格境界”、“《庄子》与 处世谋略”之类的论文也已有不少。 所以,当我们考虑从何角度来写这本“《庄子》一日一语”时,的确 颇费思量。后来,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冯契先生“转识成智”的说法 启迪我们走出了这一迷津。 冯先生“转识成智”的命题其基本意思是说,知识、认识只有转换成 智慧才是有意义的。以这一思想来反观我们今天对《庄子》的认识,显然 ,也有一个“转识成智”的过程。也就是说,对《庄子》一书我们在弄懂 其历史与语义的知识或认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还有一个开掘其所内含的 智慧的过程。而且,一旦我们确立从这样的角度来阐发《庄子》一书时。 我们随即可以发现,《庄子》一书可谓是积淀我们民族智慧的巨大宝库! 它那一句句充满睿智和深刻的警世之论,它那一则则寄寓了无限义理的寓 言传说,几乎时时处处可供我们现代人感知、领悟和汲纳。这些智慧是中 国传统文化知行方式的提炼,因而它是历史的,但它同样也是现代的,它 能给我们的世俗人生提供一种超越物欲的灵性,一种卓然独立的自由境界 。这也许就是我们为什么将本书的阐发立场以“智者慧言”概括之的全部 缘由。 特别有意义的还在于,在中西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像《庄子》这样 一些最能代表民族文化智慧的经典之作也开始逐渐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庄子》一书的外文译本已达近十种。这一事实表明:虽 然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俗迥然不同,但生活在当今世界的人们因 为一个共同的东西——智慧而相通了。所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在 今天能共同从《庄子》的隽思妙喻中汲取智慧的启迪。这就正如瑞士学者 胜雅律教授在其名著《智谋》的中译本“前言”中所写的那样:“这是一 个既深邃又广袤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充满着‘智慧可乐’。我作为一 个西方人虽然只是品尝了其中的点滴,但深感其味无穷。” 当然,由于《庄子》一书中显然也存在着诸如相对主义,神秘主义甚 至宿命论的偏颇与倾向,更由于现代社会的许多内容都是庄子那个时代所 不可能论及的,因而我们在汲取《庄子》中对现代人仍有启迪智慧的同时 ,又不能将古人的智慧完全照搬于我们的现实人生。更何况,由于受作者 个人的悟性和慧根所限,我们对《庄子》中智慧的开掘也许还是很浅显的 。因而,我们每一个人对《庄子》的智慧之言除了“入乎其内”外,显然 还有一个“出乎其外”的过程,亦即是说有一个对《庄子》智慧的超越和 创新的过程。这也许恰恰是《庄子》一书所体现的一个基本的智慧原则。 记得有这样一句歌词:“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 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也许是当今置身于纷扰错杂时代的现代人 的共同心声。可现代人究竟怎样才能借来一双敏锐的慧眼呢?我们的回答 是:嘘英吐华气韵勃然的《庄子》之智慧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唯愿我们对《庄子》一书的智慧开掘能对读者诸君的智慧人生有所启 迪。 2011年5月17日 写于浙大西溪校区

展开▼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