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布拉格(欧洲的十字路口)(精)/读城系列

作者:(英)德里克·塞耶
责编:林雅琳
译者:金天

ISBN:9787532178353

单价:108.0

出版年月:2021-10-01 00:00:00.0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K952.4

语种:CHI

页数:34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丛书:读城系列

展开▼

评分:5.0

(本馆/总:0/1人荐购)

目录


昔日布拉格
我见一城俊伟
普舍美斯王朝
查理四世的黄金时代
反对一切!
金杯毒酒
白山之后
为了祖国,为了艺术
我们说斯拉夫语
十字路口
阴云笼罩
来自东方的共产主义
重回欧洲
今日布拉格
布拉格咖啡馆
啤酒实乃琼浆玉液!
立体主义者的塑造梦
当之无愧现代风
旧貌新颜查理镇
小河内
跳舞的房子
附录
译后记
大事年表
索引

展开▼

导语

如果不懂布拉格,就不懂卡夫卡,米兰·昆德拉,德沃夏克,哈谢克。但凡到布拉格一游的人,没有不为这座城市着迷的。她站在欧洲的十字路口,经历各种思潮的洗礼。读懂这座城市,就读懂了20世纪的人类。打开一本书,许你一座城。

展开▼

内容简介

身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的德里克·塞耶,在本书中既细数布拉格风云变幻的昨日,也详述布拉格精彩纷呈的今天。被誉为“欧洲最美首都”的布拉格,拥有伏尔塔瓦河畔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其壮观的建筑群亦多彩多姿,从罗马式圆形大厅到哥特式塔楼,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到巴洛克式大教堂,从新艺术风格的咖啡馆到立体主义风格的公寓楼……可谓包罗万象。位于欧洲十字路口的布拉格是各方思潮、各国文化交汇碰撞之地,距今已有千年。塞耶通过回顾欧洲史的错综过往,呈现给读者一幅布拉格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寻幽入微,言有尽而意无穷。

展开▼

作者简介

金天,旅英十载,现居美国。于翻译一事始于爱、终于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但求在译者之隐身与译者之介入间(翻译过程中尤难调和、令人着迷之处)发现“真”、还原“善”、创造“美”。

展开▼

前言

倘若在圣维特①的石墙② 惊见自己的画像 恐怕那―日你哀恸欲死 ,仿佛 才从墓穴走出来的拉撒 路③,畏光 犹太区的钟一圈圈倒着 走 你这一生也慢慢倒着退 日暮时分你登上城堡区 ,正闻 酒馆传来波西米亚民谣 声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地带》(1913) 1990年3月,我初次踏 足布拉格。倒不能一言以 蔽之,说我对这座城市一 见钟情,但那场为期十天 的旅程确在我心底埋下了 种子,继而萌发出一段此 生不渝的爱恋。彼时的布 拉格处在满怀希望也充斥 恐慌的动荡岁月。自九世 纪以来,由如梦似幻的教 堂与宫殿组成的布拉格城 堡坐落于巍巍群山之上, 俯视着整座布拉格城,这 童话仙境般的建筑群正是 捷克统治者(不论是从前 的波西米亚王公还是日后 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 大本营。而夜幕之下,瓦 茨拉夫广场②上的汹涌人潮 堪称“奇迹年”②(annus mirabilis)最具冲击力的画面 。部分西方观察员于是认 为:历经革命、群情激昂 的捷克斯洛伐克走到了“历 史的尽头”。他们不无乐观 地总结道:“西方的自由民 主制是全人类执政的终极 模式。”相形之下,布拉格 人要清醒得多。过去的经 验教训早已告诫他们:历 史不总是沿直线前进的, 有时还会走入恶性循环。 “公民论坛”承诺要带领 捷克斯洛伐克“重回欧洲”。 1991年12月,我先捷克斯 洛伐克一步,在加拿大社 科文研究院的资助下“重回 布拉格”,花一年半的时间 潜心学习捷克语。我终日 与历史档案为伍,也全然 为这座城市的风貌所折服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布 拉格,会说英语的人尚且 寥寥,更罕有游客。方才“ 改天换日”的布拉格正移风 易俗、前途未卜。我于那 一年半中见证了捷克斯洛 伐克的解体和随之而来两 个独立共和国的诞生。我 也见证了首家麦当劳落户 布拉格的盛况——万余市民 在沃迪奇卡街① (Vodickova)上争相排队 ,亟待品尝这西方资本主 义上佳写照的滋味。继 1991年之后,我又多次前 往布拉格,每一次都倍感 惊奇:这座城市的变化当 真天翻地覆、日新月异。 在捷克语里,布拉格意 为“门槛”(praha)。这着 实是个贴切的名字:数百 年来,布拉格常立门槛之 上,欧洲大陆的各方思潮 乃至多国军队在此汇集、 交锋,这既是布拉格的幸 运,也是它的不幸。从十 五至十七世纪惨无人道的 宗教战争,到令二十世纪 的欧洲分崩离析的民主制 、法西斯与共产主义之争 ,布拉格向来是战斗的要 塞、旋涡的中心。它不仅 塑造了现代欧洲史,也成 就了现代世界史。这样的 布拉格又何须“重回欧洲”, 它始终都在欧洲,不曾稍 移。它所在的并非冷战时 期划定的所谓东欧,而是 维也纳以西、和柏林近乎 同一经度、欧洲大陆那激 烈跳动着的心脏地带。布 拉格的种种过往不啻欧洲 千年史的一帧缩影,这使 得它的文化百花园群芳吐 艳(其丰富多彩的建筑艺 术便是明证),而“恶之花” ①(les fleursdu mal)亦在 肥沃土壤的滋养下朵朵绽 放,从雅罗斯拉夫·哈谢克 到弗朗茨·卡夫卡,从米兰· 昆德拉到博胡米尔·赫拉巴 尔……布拉格的作家在捕捉 超现实主义方面独具慧眼 ,让人叹为观止。 对满心好奇的游客而言 ,布拉格有着远比盒装巧 克力、卡夫卡主题的文化 衫以及廉价啤酒更了不得 的特产。捷克超现实主义 诗人彼得·卡尔曾在流亡巴 黎时这样写道:既充满矛 盾又显得异常和谐的布拉 格消弭了“今昔之别,雅俗 之分”,可见“精巧的巴洛克 拱顶与辽阔的欧亚大草原 并存的画面,真仿佛偏安 一隅、设在巴黎或慕尼黑 郊外的劳改所接待室”。距 我初探布拉格至今,近三 十载矣,而布拉格之情状 仍时时出乎我意料。战间 期②的伟大捷克斯洛伐克作 家卡雷尔·恰佩克称布拉格 为“欧洲灵性与知性的十字 路口”。区区不才,愿为心 中的布拉格提笔成文、略 作导览。

展开▼

后记

我们这一代人(“八〇后 ”“九〇后”)对布拉格的第 一联想多半源自当年那首 传遍街头巷尾的《布拉格 广场》:“琴键上透着光/彩 绘的玻璃窗/装饰着哥特式 教堂/……我就站在布拉格 黄昏的广场/在许愿池投下 了希望/那群白鸽背对着夕 阳/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当年的我们却并不清楚: 《布拉格广场》的歌词不 太准确——布拉格既没有布 拉格广场,广场上也没有 许愿池。 和相对不那么严谨的流 行歌词不同,《布拉格》 的作者德里克·塞耶是专业 学者,所以他的这本书几 乎可以当做历史课本来读 。虽然塞耶的视角(对历 史事件的解读)不乏主观 性,但比起强调趣味,他 还是更重视还原史实,因 此对相关主题缺乏学术兴 趣或不习惯看学术类书籍 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塞耶的 文笔过于平淡。而身为历 史学教授,塞耶的确有一 个丝毫不令我意外(但到 底让我有些头疼)的习惯 ,那就是他喜欢写很长、 很长的句子,把很多、很 多的数据罗列在一块儿, 如果在译文中完全照搬塞 耶的风格,不免会让一时 难以适应的读者有“信息量 爆炸”的错觉,并或多或少 地催生阅读疲劳。也或许 因为塞耶不以读者的感受 为首要考虑,故而《布拉 格》在句和段的衔接上( 至少在我看来)做得比较 随性,且偶有作者话只说 一半,需原文读者自行补 完的“开放式造句”。以上这 两个因素的叠加致使我在 翻译本书时做了迄今为止 最大胆也最自由的各种尝 试——因为读者的观感和体 验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因 此我在尽量确保“信”(忠实 )的基础上要做到“达”(通 顺),就需要先厘清原文 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适 当调换前后文的顺序或重 新组织语句,使之晓畅明 白,上下文过渡自然。有 鉴于塞耶的整体写作风格 偏书面化,我也尽力把译 文打磨得规整、简练、典 雅。 我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 遭遇的另外一项挑战是—— 越是专业素养过硬的专家 和学者越是会假定读者的 知识储备基本与他的相当 (或只是略逊一筹),塞 耶也不例外,因此会在行 文时不自觉地语焉不详, 乃至于对相关的背景不做 任何交代。每当这时就需 要译者出来“救场”,在译作 中做适当的补充,以免读 者如堕云雾。我在《布拉 格》当中的操作是酌情把 部分注释掺入了原文,力 求处理得不着痕迹,譬如 圣内波穆克殉道的始末, 譬如尼古拉斯·阿列什表现 星星夏宫的画作《白山》 的细节,譬如“温顿列车”背 后的故事,譬如对地铁天 使站(原莫斯科站)的墙 面装饰画的描绘等等。当 然这种做法也受到一定的 限制,通常是在囿于格式 而无法在文中进一步展开 说明的时候——例如塞耶为 不同章节取的名称就各有 出处(反对一切!、金杯 毒酒、当之无愧现代风等 ),又例如博胡米尔·赫拉 巴尔所引用的“普罗米修斯” (出自希腊神话)和“燃烧 的荆棘”(出自《圣经旧约· 出埃及记》)的象征意义 等,便只能通过脚注的方 式加以阐述了。此外,我 在书中对地(路)名的翻 译多取其意而舍其音,这 一点想必读者能鲜明地感 受到。虽然有过犹豫,但 我在反复权衡后下定了决 心,把凡是能找到出处的 名称都意译了出来,因此 读者会了解到:布拉格有 古老的烤面包街(Celetná ),而非仅仅根据英语发 音习惯翻译过来的、不知 所谓的采莱特纳街。我之 所以选择这样做,部分原 因是《布拉格》涉及大量 的人名和地名(很多还是 曾用名),在不同的时期 和地区有不同的译法,如 果单纯采取音译,实在容 易让人晕头转向。我想不 怎么熟悉欧洲历史的读者 一开始可能都有这样的感 受,那就是历朝历代的君 王名号是如此相似,而欧 洲的人名和地名有时又像 火车厢一样长,恐怕刚看 明白一些了,若是搁下书 来,过一阵再读,已经又 不记得谁是谁了。这种情 形下译者能做的,往往是 在人名前适当添加定语, 提醒读者此人的特点(譬 如绰号或者最突出的事件 ),以帮助读者在脑海中 构建起一张人物关系图, 通过合理的重复来加深读 者对某一概念或情节的印 象。 和其他许多作品一样, 《布拉格》也包含了各类 文字游戏,内容涵盖德语 、意大利语以及上世纪的 流行文化等,恕我在此不 一一赘述,留待我们的读 者自行评判。同样需要留 待读者评判的还有本书对 诗歌的翻译。诗是修辞、 意象和韵律的结合体,无 法在译入语里完全重现, 这导致不少译者认为诗歌 是不可译的,只能是再创 作。《布拉格》便引用了 包括大名鼎鼎的纪尧姆·阿 波利奈尔和(相对)名不 见经传的伊丽莎白·珍妮·韦 斯顿等人在内的诗作。试 以韦斯顿的诗为例,因其 原作以拉丁语写成,标题 直译过来是《少女诗》 (Parthenicon Libri),但考虑 到韦斯顿在诗作出版时的 年纪(二十四岁)恰是我 们传统文化中所称的“花信 之年”,我于是把诗的标题 译成了《花信词》。至于 诗的内容——因书中的“原 作”(本身已是译文)和追 求对仗的汉语律诗毕竟很 不一样,我对诗歌语言的 音韵之美和节奏把握得如 何,还烦请读者不吝赐教 。 说回《布拉格》本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