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岩
责编:王其平
ISBN:9787305228292
单价:120.0
出版年月:2021-11-01 00:00:00.0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社会科学
分类号: D092.7
语种:CHI
页数:63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引言
第一节 当代中国非主流社会思潮的兴起与演进
一、当代中国非主流社会思潮兴起的条件
二、当代中国非主流社会思潮的演进逻辑
三、当代中国非主流社会思潮的发展动向
第二节 聚焦当代中国非主流社会思潮的必要性
一、明确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战略地位的需要
二、落实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心任务的需要
三、正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现实困境的需要
第三节 深化当代中国非主流社会思潮前瞻研究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述评
二、研究的对象与总体架构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与价值
第一章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省思
第一节 自由主义思潮的理论渊源及演变历程
一、自由主义思潮的理论渊源
二、自由主义思潮的演变历程
三、自由主义思潮的价值硬核
第二节 自由主义思潮的中国流变及实践形态
一、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中国流变
二、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生成的环境
三、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
第三节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理论实质及基本特点
一、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脉络
二、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理论实质
三、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命题
一、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
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自由主义属性
三、当前中国自由主义的六大错误论调
第五节 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危害
一、经济领域奉行“三化政策”,削弱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经济基础
二、政治领域推崇“宪政民主”,诋毁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核心
三、文化领域盲目“唯洋是举”,冲击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自信
四、社会领域强调“福利个人化”,恶化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环境
五、价值观领域宣扬“普世价值”,消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认同
六、指导思想领域主张异质多元化,争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权
第六节 中国自由主义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
一、紧扣经济建设中心,夯实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经济基础
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锻造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核心
三、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坚定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自信
四、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凝聚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力量
五、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增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认同
六、强化一元主导思想,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权
第二章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解析
第一节 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的缘起与发展
一、新左派思潮由来与概念释义
……
第三章 “普世价值”思潮的中国形态及其批判
第四章 当代中国宪政民主论的幻象解蔽
第五章 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评述
第六章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思潮批判
第七章 当代西方新闻自由思潮批驳
第八章 当代中国民粹主义辩驳
第九章 当代中国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检视
第十章 当代中国消费主义的价值引领
后记
本书着重从应对以自由主义为实质的当代中国非主流社会思潮的挑战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武器对其分析和批判,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进而全方位构筑我国意识形态的建设方略。从总体的理论架构来看,本书除了引言部分之外,共有十章内容,其叙述顺序第一章至第十章依次为:“当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省思”“当代中国新左派思潮解析”“‘普世价值,思潮的中国形态及其批判”“宪政民主论的本质剖析与理论批判”“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评述”“当代中国‘公民社会’思潮批判”“当代西方新闻自由思潮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当代中国民粹主义辩驳”“当代中国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检视”“消费主义批判与当代中国科学消费方式的构建”。本书对这十大中国非主流社会思潮予以客观呈现,并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作出评析,基本认为这些社会思潮虽然有其客观生成的社会土壤和主观演进的心理机制,在思想层面也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思考与认知,但其潜在的意识形态危害要求我们必须对之进行科学批判和引领,坚决杜绝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颠覆性错误”的发生。
王岩,1964年生,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本科、硕士、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访问教授,江苏省“中特”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2项,获上海市、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新华文摘》等刊发表论文150余篇。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次,主持和参与的教改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4项。
作为一种规模宏观、形 态嬗变的观念运动,社会思 潮从思想层面折射着人们复 杂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认知, 为人们观察社会、分析问题 、解决矛盾、把握世界提供 了不同视角。正是在此意义 上,马克思指出:“新思潮 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 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 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然而,社会思潮并不是 纯粹的观念演绎和精神运动 ,它在本质上乃是一种特殊 的意识形态表现形式,有着 特定的现实指向、实践取向 和政治导向。近代以来,人 类社会就身处于纷繁冗杂的 “意识形态时代”和“意识形 态丛林”。形形色色的社会 思潮的存在非但没有造就出 海晏河清的意识形态愿景, 反而导致了精神世界难以弥 合的思想张力和无法消泯的 价值冲突。回眸世界的东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意 识形态领域始终面临着“树 欲静而风不止”的现实景状 。一方面,随着世界范围内 国家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 锋日益频繁,某些西方发达 国家加大对我国进行文化侵 蚀和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 企图在意识形态这场没有硝 烟的暗战中“西化”“分化”中 国。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化 转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利益 分化、阶层固化、价值观念 多元化、文化形态多样化等 现代性特征,也一度增添了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不确定 性因素。受国际国内环境的 双重影响,中国的自由主义 、新左派思潮、“普世价值” 思潮、宪政民主思潮、历史 虚无主义、“公民社会”思潮 、新闻自由思潮、民粹主义 、极端民族主义和消费主义 等非主流社会思潮彼此交织 、遥相呼应,严重威胁着我 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缘于 此,非主流社会思潮历来是 我国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和 研究主题。 第一节 当代中国非主流 社会思潮的兴起与演进 社会思潮是社会发展的 风向标和指示器,其更迭、 替换既表征着时代进步的旋 律,也代表着社会变革的节 奏。从社会思潮的变迁和兴 替中,我们不仅可以觉察到 社会民众的生活态度与政治 期望,而且还能够发掘出社 会变革所依赖的思想资源与 理论学说。这就意味着,社 会思潮不单纯是一个观念问 题,同时也是一个依附于社 会意识和社会心理的社会问 题。诚然,“在分析任何一 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 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 中”。故而,需要加以追问 的是:作为“社会问题”的当 代中国非主流社会思潮与中 国40多年改革开放史有着何 种关联?其兴起有着什么样 的条件?其演进遵循着什么 样的逻辑?其发展又呈现出 什么样的特点?而对这些问 题的阐释和解答,也正是洞 察、透视和追踪当代中国非 主流社会思潮“万花筒”的“ 秘钥”所在。 一、当代中国非主流社 会思潮兴起的条件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 解,“历史从哪里开始,思 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 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 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 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 ,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 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 ,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 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 点上加以考察”。严格来说 ,对当代中国非主流社会思 潮的研究应追溯至1949年 新中国的成立。但就事实而 言,由于改革开放前30年意 识形态的严格管控,当时中 国社会基本上不存在异质性 的意识形态,当代中国非主 流社会思潮的兴起是与中国 的改革开放联结在一起的。 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亦是 一部当代中国非主流社会思 潮兴衰演变史。20世纪70 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动 ,使社会民众逐步突破、摆 脱了传统意识形态教条化的 牵制和束缚,中国也由此步 人了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 中国社会民众思想解放程度 和对外交往国际化程度的提 升,势必会引起一系列思想 文化的连锁反应,而这种连 锁反应的突出标识便是当代 中国非主流社会思潮的跌宕 起伏。 (一)当代中国非主流 社会思潮兴起的经济条件 任何社会思潮的产生都 有其物质基础。无论是表现 为观念形态的运动还是呈现 为精神样式的产品,社会思 潮注定摆脱不了物质条件的 “纠缠”。诚如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所言,“‘精神’从一开 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 纠缠”,而“每一历史时代的 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 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 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 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 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 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 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 到生产方式或交换方式的变 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 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 该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 找”。即是说,社会思潮的 生成根源于社会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思潮得 以兴起的最直接的物质动因 。众所周知,随着改革开放 后市场机制的引入和运用, 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 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 渐被打破,新的市场经济体 制被确立,公有制经济成分 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且非公有制经济在质和量上 都获得了双重发展。不过, 经济成分的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