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约翰·赫西
责编:柴锐
译者:董幼学
ISBN:9787222233379
单价:58.0
出版年月:2025-08-01 00:00:00.0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I712.55
语种:CHI
页数:22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美国为什么对日本动用原子弹(代序)
一道无声的闪光
大火
深入调查
黍草和白菊
战后
译名对照表
1946年,《纽约客》专号发表《广岛》,首印4万册杂志在一天内销售一空。爱因斯坦也就《广岛》联系《纽约客》发行人,购买1000册加印杂志,分发给全世界最重要的科学家。 1993年,赫西去世后,《纽约客》在讣告中说,《广岛》“或许是有史以来最有名的杂志文章”。截至当时,《广岛》一书已经销售350万册。 1999年,纽约大学新闻系评选出“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100部新闻作品”,《广岛》名列首位。直到今天,《广岛》仍是美国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必读书。
日本当地时间1945年8月6日早8时15分整,一枚“新型炸弹”在广岛上空爆炸。随着一道无声的闪光,30万普通市民的人生被彻底改变。 近一年后,当美国国内已经放弃了对广岛的关注,普遍支持对日使用原子弹,普利策奖得主约翰·赫西亲赴广岛调查原子弹爆炸,将读者带回那个明媚的夏日清晨,与6个普通人一起走进他们的厨房、通勤电车、办公室,见证他们在同一时刻的经历以及40年的人生轨迹。
约翰·赫西(John Hersey,1914-1993),美国记者、作家,1945年普利策奖获得者。生于天津,10岁时随父母返回美国,先后就读于耶鲁大学、剑桥大学。1937年夏,为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克莱·刘易斯担任秘书,同年秋到《时代》周刊工作,两年后被派往《时代》周刊重庆分社。“二战”期间往返于欧亚大陆,为《时代》《生活》《纽约客》等撰稿。1947年起,致力于小说创作。1955年起,任教于耶鲁大学,长期讲授写作课程。 约翰·赫西是最早践行“新新闻”写作手法的记者,对美国新闻报道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作品有《广岛》《阿达诺之钟》《巴丹将士》《深入山谷》《围墙》等。
美国为什么对日本动用 原子弹 刘柠 1945年(昭和二十年)8 月6日,中国[1]地方的广岛 天气晴好,无一丝云,却出 奇地闷热。 清晨7:09,空袭警报拉 响,因为城市上空出现了三 架B-29轰炸机。但飞机很快 就飞走了,7:31,警报解除 ,人们又恢复了日常生活的 节奏。然而,45分钟后,另 一架B-29轰炸机“艾诺拉·盖 ”(Enola Gay)号盘旋而至 ,从市中心的上空投下了一 颗长3米、直径71厘米、重 约3吨的“新型炸弹”,代号“ 小男孩”(Little Boy)。炸 弹在距地面570米的空中爆 炸,出现了一个直径约为 150米的巨大火球,放射出 耀眼的异样光芒。火球缓缓 上升,直至6000米高空, 形成一团蘑菇云。蘑菇云的 下面,成了地狱:爆炸中心 点方圆500米以内,全部人 和物被3000-4000度的高温 烧成焦炭。截至当年11月, 据日本政府发表的统计数据 ,逾78,000人死亡,84,000 人受伤,14,000人失踪, 60,000户家屋全毁或半毁。 其后,因核辐射而罹患被称 为“原爆症”的不治之症、最 终死于该症者,不计其数, 乃至精确的统计至今仍无法 完成。1976年,联合国秘 书长发言说,死于“热线、 暴风和放射线的人多达14万 (误差1万)”。一个繁荣的 城市就这样被一颗神话般的 “新型炸弹”彻底摧毁。 从军部、政府到普通国 民,完全不知道受到了何种 武器的袭击。8月8日,刊载 于《朝日新闻》的“大本营 发表”只是说:“6日,广岛 市受到敌B-29轰炸机的攻击 ,发生相当程度的受害。敌 在攻击中,似乎使用了新型 炸弹。其详情目下正在调查 。”爆炸发生时,正在位于 广岛宇品的陆军船舶司令部 服役的一等兵、战后成了日 本首屈一指的政治学者丸山 真男,结束了一次紧急集合 。暂时解散,回自己的房间 后,看到房间里的情形,他 大吃一惊:“首先,入口处 大门的合页脱落,门朝里倒 下。有的桌子翻了个个。到 处是散落的文件,一屋子净 是玻璃碴子。”F中佐踉跄着 进得门来,头上脸上被纱布 包扎,只露出眼睛。丸山问 :“中佐,你怎么了?”中佐 “嗯”了一声,大声说道:“ 日本也要尽早造出好的炸弹 !”当晚,丸山从短波收音 机中听到了杜鲁门的声音: “投下了历史上第一颗原子 弹。”随后,杜鲁门又谈了 几句原子弹制造和试验的由 来,说起初“源于德国的开 发”。虽然丸山的英语听力 有限,但他还是捕捉到 了“Atomic Bomb”(原子弹 )的表述。他边听边记笔记 ,然后火速把笔记送到参谋 室。可参谋们一头雾水,完 全不知道这位东大法学部的 毕业生在说什么。 …… 第四,对日种族歧视。 这一点,作为深层动因,很 少表面化,特别是在战后民 主主义主流话语体系下,一 向鲜为人提,但却是一个颇 为现实的因素。日本军队在 战时的残虐暴行,也强化了 西方对东洋社会所抱有的“ 日本人性恶论”的既有成见 。杜鲁门有句名言“对兽类 要像对待兽那样”,说的就 是日本。当然,歧视从来是 双向的:有日人针对白人的 “鬼畜英美”式的妖魔化,便 有美国人对日人所谓“猴子” 的侮辱性蔑称。既然是诸如 “兽类”“猴子”等非我族类, 动用“新式武器”歼灭之便是 题中应有之义了。 回过头来看,日本挨了 两颗原子弹的惩罚,正应了 中国的那句老话:落后就要 挨打。但唯其如此,日本对 其“被爆”的悲剧,也基本上 抱着现实主义的应对:接受 “宿命”,绝少听到高调的控 诉。因为“我们应该认识到 ,先于哪个国家最初使用原 子弹的问题,一个更主要的 问题是:无论哪个国家,只 要它制造成功,它就会使用 ”[1]。日本国内甚至不乏“ 原爆拥护论”者,如上文中 提到的原陆军技术官僚山本 洋一便认为“战争就是战争” ,遑论对殖民和侵略战争持 严厉批判立场的传统左派。 正因此,1945年8月6日 ,广岛“被爆”后,日本政府 虽然通过瑞士等第三国表达 过对因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 器而制造的反人道罪行的抗 议,但面对美国政府,时至 今日,却一次都未曾正面提 出过直接的抗议。而这一点 ,至今仍鲜为人知。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