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诗坪//胡可奇
责编:章颖莹
ISBN:9787208192294
单价:138.0
出版年月:2025-08-01 00:00:00.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K242.205
语种:CHI
页数:67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序(李碧妍)
第一章 盛世的火药桶:风云变幻的河北
关陇集团的唐朝:少数派的胜利—积怨已久的河北—玄宗朝盛世的牺牲品—失衡的边疆
第二章 唐帝国的裱糊匠:忠奸之辨背后的李林甫
府兵制崩溃,军事开支激增—吐蕃崛起带来的边境新压力—被迫扩充财源的唐帝国—敛财高手李林甫
第三章 从极盛到叛乱爆发:杨国忠执政时代
股肱之臣还是外戚:杨国忠的崛起之路—财政天才杨国忠—极盛之年的隐忧—终于铤而走险的安禄山
第四章 大乱终起:安禄山的冒险与唐帝国的应对
安禄山到底有多少兵力?—山西还是河南:安禄山的战略选择—叛军对太原的斩首行动—唐帝国的应对战略
第五章 “不惜”与“代价”的矛盾:大唐名将们的无解难题
外战名将封常清的抉择—洛阳之战的闹剧与悲剧—高仙芝不战而弃陕县—将星陨落:孰人之过?
第六章 正面战场之外:长安朝廷的暗战与“大燕国”的建立
唐玄宗亲征风波背后的激烈政争—郭子仪横空出世—颜氏兄弟领导下的河北反正—安禄山僭位称帝,史思明回兵河北
第七章 攻防之间:嘉山决战的胜利和濉水战役的惨败
一边倒战报背后的棋逢对手:李光弼和史思明常山之战—郭子仪和史思明的攻防对峙—决战嘉山—南线燕军进围南阳
第八章 强令唐军出关:崩溃边缘的长安朝廷
屡屡挑衅的哥舒翰,忍气吞声的朝廷—“逐粮天子”背后,隋唐盛世下的长安粮食危机—唐玄宗的漕运改革—关中巨大的供需缺口倒逼唐军出关
第九章 慎勿学哥舒:决定命运的灵宝之战
一代名将哥舒翰与绝对优势的唐军—灵宝战场地形与唐军的战术选择—双方的战斗序列和部署,战役早期情况—“中伏”神话背后的灵宝决战:硬碰硬的战术对决
第十章 新君登基:终于出头的太子,以退为进的唐玄宗
能守不敢守的长安城—被过度解读的马嵬驿之变—文艺作品背后的杨贵妃—父子分道扬镳—太子登基后,昔日的拥护者支持起了太上皇
第十一章 陈涛斜之战:父子争权下又一次惨败
灵武的新朝廷—河北攻守易势—强弩之末的关中燕军—决战陈涛斜—终于掌握实权的唐肃宗
第十二章 烽火连天:回纥入局与太原之战
突厥势力赴乱复辟—从假打到真打的朔方军—突厥威胁促成了回纥与唐朝的联盟—燕军多面合击太原城—安禄山暴死导致太原之战草草收尾
第十三章 “仙人”李泌神话背后:唐廷与朔方军的博弈
李泌的宏大战略:被错过的正确选择?—唐廷财政支撑不起李泌的战略—一家独大的朔方军—从唐肃宗心腹到“仙人”的李泌
第十四章 兄弟阋于墙:诗人李白深度涉入的永王事件始末
历史的循环:建宁王之死—永王东下幕后推手是太上皇—永王失败:人算不如天算
第十五章 棋逢对手:唐军反攻初期的激烈对决
名义占优的燕帝安庆绪实际处于劣势—出师不利的永丰仓之战—郭子仪节制全军—三原之战
第十六章 决战前夜:战场上输掉的,政治上赢回来
教科书般的清渠之战—政治号召力帮助唐廷度过至暗时刻—“大燕国”为何缺乏政治号召力—“不成功,便成仁”的郭子仪
第十七章 光复两京:香积寺和新店的辉煌胜利
唐燕两军都急于决战—郭子仪选择战场进行排兵布阵—鏖兵香积寺—无力重演灵宝奇迹的燕军—洛阳的光复
第十八章 睢阳保卫战:英勇的抵抗在过度宣传下变成神话和鬼故事
“全家被杀也要投燕”的令狐潮—神话背后的雍丘之战—睢阳守军艰难渡过了粮食危机,不需要食人—“张巡杀妾”背后:睢阳守军败给了疾病—睢阳周边诸多大唐忠臣,为何对睢阳都见死不救?—比宣传神话中更为纯粹的张巡,却因自己的单纯蒙难
第十九章 没有乘胜追击的唐军:比平叛更重要的是什么?
肃宗免税政策后面的算盘—敛财不择手段的唐帝国—朝廷真没钱了!—唐肃宗的“杨国忠”:第五琦为何能迅速崛起?—拯救了唐朝财政的食盐专卖
第二十章 暗流涌动:唐燕两军的内部博弈和重组
李光弼遭遇平生最大耻辱—史思明给安庆绪上了一课—安史之乱的局势发展,为什么还没有三流小说流畅?—“九节度使”背后的政治逻辑
第二十一章 风云再起:对安庆绪的追亡逐北
唐军再入河北—陷入绝境的安庆绪—“古所未有”围攻战背后的斑斑血泪—郭子仪与史思明的新一轮交手
第二十二章 邺城大决战:被神话掩盖的战局
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争端白热化—史思明被迫主动求战—唐军内部接连爆发矛盾—不战而逃的郭子仪
第二十三章 看不见的战线:沙场之外的暗战与改革
在劫难逃的安庆绪—唐帝国战后处分与军权大调整—史思明称帝背后的巨大变化—经济天才第五琦的惨败
第二十四章 货币大乱局:唐廷的经济破产注定了藩镇割据的结局
朝廷抢钱行动遇上了军头的狙击—房价飞涨引起的货币大崩盘—彻底破产的唐帝国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权—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如何奠定
第二十五章 从河阳到邙山:李光弼和史思明棋逢对手
再次南下的燕军—以少胜多的河阳之战—被迫主动出击的唐军—临阵内讧的邙山之战
第二十六章 难兄难弟:“大燕国”与唐帝国双双走向崩溃
史思
后世深入人心的安史之乱历史故事,混入了多少交锋双方的战时宣传?历史传诵中流变成的神话和寓言,距离历史现场到底有多远? 唐军多次在战略形势大好时突遭翻盘,真是昏君佞臣因为私心一再作梗吗?唐军几次在关键性时刻战败,后方朝廷催令决战是直接诱因。昏君佞臣真的宁可战败也要拖后腿?通过计算两军的粮饷和后勤状况,我们能得出什么新结论? 灵宝之战和潼关丢失,哥舒翰十几万大军为何一夕覆灭?哥舒翰手中的兵力是敌军的五倍,精兵也不在少数,占绝对优势的唐军究竟是怎样战败的? 睢阳保卫战的历史,如何因朝廷宣传时的过犹不及,变成军事神话和“鬼故事”的混合?七千民兵意志再顽强,何以对抗二十万职业军队?睢阳城最终沦陷,竟然不是因为粮尽? 史思明之死,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史思明终于战胜一生之敌李光弼,达到功业顶峰之时,手下大将和卫队长却同时选择背叛他,几乎是架着史朝义完成了政变,这背后到底有何隐情?
本书详细介绍了安史之乱的叛乱缘起、唐燕双方的作战计划和早期战事,继而讲述了唐燕两政权反复争夺关中和唐军收复洛阳的战事,及其背后的政治博弈、财政重组。按时间顺序,最后聚焦于安史之乱后期的军事、政治活动,包括平定安史之乱后几个月唐朝为何会被吐蕃攻破了首都长安,面临新的危机。最后描写两位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功臣郭子仪和仆固怀恩之间的高手对局。本书的写作并不仅仅是讲述安史之乱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重新将历史记忆的问题放置于历史书写的前台。作者指出,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后世史官对史料的选择,安史之乱中各方宣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由于比起历史的本来面目更符合大众趣味,于是就如此流传下来,逐渐深入人心。
张诗坪,笔名“黑色君”,《国家人文历史》长期撰稿人,倾向于借鉴欧美学术界古典学领域的主流研究方法和量化模型,还原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和政治博弈。
2022年初,本书第一作 者张诗坪联系我,说想从头 到尾写一本有关安史之乱的 通俗读物,希望听听我的看 法。其实我并不是安史之乱 的专门研究者,只是博士论 文的写作涉及安史之乱时的 部分史事而已,所以我并不 确信能否提供给他一些写作 方面的积极建议。 不过这次联系也让我产 生了一种好奇心,因为在这 之前我并没有与专业研究圈 外的历史爱好者就安史之乱 有过深入交流,更不用说大 家就各自的写作方式和写作 定位有所切磋。而事实上, 在我踏进政治史研究的大门 之初,我就一直在专业与通 俗两界徘徊,在我看来,这 两个圈子的边界之模糊、交 集区域之大,曾经让我怀疑 ,哪怕我把一本专业学者所 写的通俗历史读物作为参考 文献,或真的有所借鉴时, 我的研究还能不能算“专业” ? 我相信很多人可能和我 有一样的经历,我们并不是 因为《三国志》或者《左传 》才喜欢上三国史或先秦史 的,更可能是因为《三国演 义》和《东周列国志》。如 果说罗贯中也是在用他的方 式建构一部三国历史,那我 相信,他的叙事背景,甚至 某些史论,哪怕是一些文学 化的描述,已经对我们了解 三国历史的大致轮廓,或者 说,至少从激发起我对三国 历史的喜爱或痴迷这一情感 而言,发挥了远比“专业”著 作更重要的“专业”作用了。 回到安史之乱的话题, 尽管这个历史事件几乎妇孺 皆知,并且长期被大家视为 唐代历史甚至中国古代历史 的分水岭,但是当我在21世 纪初想就这一事件的背景、 原因、经过、意义寻找一部 详细而专业的学术专著,尤 其是中文学术著作时,我发 现几乎没有。退而求其次, 我只能查寻一些专业学者写 作的通俗历史读物,但遗憾 的是,这些历史读物充其量 不过是《资治通鉴》的通俗 版,整体叙事框架、内容细 节,甚至认识判断,几乎不 脱《资治通鉴》窠臼。除了 一次次地加深我对《资治通 鉴》和司马光的崇拜之情外 ,似乎没有其他作用。 物理学家惠勒曾说:“要 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就去写 一本关于那个领域的书。” 正因为我的研究绕不开安史 之乱,我的研究诉求“逼迫” 我不能再用《资治通鉴》的 框架去认识安史之乱,所以 才有了后来的《危机与重构 :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我需要重新去复原安史之乱 的部分历史图景。而在人行 出版业后,我又小私心了一 下,“动用”我的职业权限, 引进出版了蒲立本(Edwin G. Pulleyblank)《安禄山 叛乱的背景》和藤善真澄( Masumi Fujiyoshi)《安禄 山:皇帝宝座的觊觎者》两 书,算是部分弥补了国内安 史之乱专业研究书籍不足的 缺憾。 因此,我也把和张诗坪 的交流作为解答我疑惑、给 予我重新审视专业和通俗历 史写作关系的一个宝贵契机 。 我记得我们的交谈就是 以如何看待自己和对方的写 作方式和意义为切入点的。 他说我们的研究都可以用下 棋作比:我的书可谓复盘了 中晚唐一系列经典棋局,像 一本顶级的棋谱;近来的一 些安史之乱的通俗写作,则 更多是对安史之乱这个单独 大棋局的瞬间进行文学描写 ;他的研究则希望能把安史 之乱这局大棋中,那些顶尖 棋手下每一步关键棋子背后 的动机进行最大程度的复盘 和理解。 这个比喻在我看来很有 意思,也提示我去思考历史 写作不同样式的特点和意义 。专业研究者更侧重于将碎 片化的历史信息按一定的历 史逻辑拼接成一幅幅历史图 像,掌握碎片的多寡、对碎 片性质认定的程度、拼接碎 片所需要的技术手段,以及 不同技术手段所能呈现的不 同工艺面貌等,被视为学院 派研究者的专长或特色。也 许,这就是张诗坪所言的棋 谱。所谓好的历史研究者, 无非是看你所复原的这些棋 谱有多少是不同于前人或前 人没看到的。 不过,这些“技术活”在 我看来并不独属于学院派研 究者,就好比对棋局瞬间的 深描,何尝不是认识某步棋 的一种探索?推测每一步棋 的动机,又何尝不是复盘所 需要的一种技术手段呢? 何况,历史画面不可能 完满,当我们提到拼接碎片 所需要的技术手段,或者是 选用哪种手段填补历史碎片 之间的空隙时,并没有规定 写作者只能选择专业知识或 逻辑推理。恰恰相反,碎片 之间的间隙可能更需要共情 、想象力等能力去填补,而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并非 只是专属于某一类写作者的 能力。 近年来,有关安史之乱 的非虚构写作正在逐渐增多 ,当越来越多的棋谱被呈现 出来后,无论是棋局、棋路 的解释,还是棋手博弈时的 心理起伏,都成为非虚构写 作者关注甚至长袖善舞的领 域。这一日渐繁荣的写作景 观尽管还有着诸如态度、笔 调、建构能力等可资探讨的 空间,比如张诗坪自己也一 度困惑于书稿文风在深度研 究和通俗表达之间的摇摆不 定,但大多数写作者愿意汲 取不断产出的历史研究成果 ,在力求向更广大的读者展 现安史之乱历史魅力的同时 ,有意识地探讨和反思专业 与通俗历史写作之间的关系 ,在我看来,这是大大帮助 了我们这些所谓的专业研究 者去进一步观察和理解历史 现象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 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但正如 李碧妍女史在本书序言中所 说,如此重要的事件,我们 很难“就这一事件的背景、 原因、经过、意义寻找一部 详细而专业的学术专著”。 当我们退而求其次,去看专 业学者或非科班作者所写的 相关通俗历史读物时,也不 难发现市面上几乎所有这类 读物,“充其量不过是《资 治通鉴》的通俗版,整体叙 事框架、内容细节,甚至认 识判断,几乎不脱《资治通 鉴》窠臼。除了一次次地加 深我对《资治通鉴》和司马 光的崇拜之情外,似乎没有 其他作用”。 近年来描绘安史之乱的 作品中,个人最喜欢的是张 明扬的《弃长安:安史之乱 前后的内廷、诗人、政争与 叛乱》。这本书灵活运用了 《冰与火之歌》的第一人称 视角(POV)代入式写法, 描绘了安史之乱若干个关键 时刻的人物,行文之间还穿 插引入介绍了许多学术界的 新观点,加之他优秀的文笔 ,《弃长安》对一般读者来 说,可谓是一部深入浅出、 颇有新意的普及性佳作。但 正如明扬在《弃长安》后记 所言,“我不想写一本安史 之乱的简史,这不仅超越了 我的学力,并且瞬间让我没 有了写作激情”,这是一本 很好的安史之乱入门读物, 却不足以帮我们了解这一历 史事件的完整始末。 如何完整地写好安史之 乱这个历史事件?这个问题 许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我脑海 里。国内外优秀学者的研究 为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素材 ,这本书的整体架构也在对 各类素材的选择和整理中初 步成型。后来,我看到好友 胡可奇基于张国刚教授的专 著《唐代藩镇研究》和李锦 绣教授《唐代财政史稿》等 研究,对安史之乱主要事件 中一些人物行为动机进行的 再解读,感觉颇为认同,便 决定同他合作完成这本书的 写作。 我写作这本书的目标是 ,一方面要博采众长,另一 方面要有自己原创的核心内 容。除了堪称本书基石的《 唐代藩镇研究》《唐代财政 史稿》两书外,李碧妍女史 的著作《危机与重构:唐帝 国及其地方诸侯》和仇鹿鸣 教授的《长安与河北之间: 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都对 写作思路颇有裨益。荣新江 、王小甫两位教授从种族、 文化和宗教方面对叛乱阵营 的深入探究,任士英教授对 玄宗肃宗之际中枢政局的解 读,宋杰教授对河阳三城为 代表的地理因素在安史之乱 中作用的分析,孙英刚教授 对中唐时代谶纬学的研究, 以及其他诸多学者对许多相 关细节的解读,都从不同的 视角极大加深了我们的见解 。巴菲尔德、蒲立本 (Edwin G. Pulleyblank) 、杜希德(Denis Twitchett )等国外专家的相关研究著 作,也有许多独到的分析, 为本书提供了一些额外的素 材。 国内外这些学界翘楚的 研究成果都极有价值,但在 具体的事件分析中却往往没 有得到有效利用。譬如安史 之乱期间一些军队哗变的事 件,史书往往会责怪军事主 官克扣军饷,但结合相关的 财政史研究结论却能看出, 朝廷在这一阶段时常陷入没 钱的窘境,那么军饷缺乏显 然主要是因为财政危机,而 不是主官的个人品德问题。 再如唐廷曾几次强迫军队出 战导致失败,史书通常将此 归咎于皇帝受到奸臣或宦官 蒙蔽。安史之乱前后财政、 后勤、兵制等相关数据几乎 是中国近代以来所有战争中 资料最充裕的,《通典》《 太白阴经》《唐六典》《册 府元龟》等史料对这一时期 的财政细节和军事后勤体系 有着相当完备的记录,我们 可以通过详细算账的方式, 结合李锦绣、吴丽娱等学者 的研究成果,对一些战略决 策背后的财政、后勤因素进 行更现代化的还原,进而得 到有别于《通鉴》论调的新 解读。 安史之乱的历史本质上 是一部战争史,其核心事件 是由许多场战役组成的一次 战争。在古代战争史研究方 面,国内学术界虽然有以宋 杰教授为代表的优秀学者, 但相比欧美学术界还原古希 腊、古罗马时代经典战役的 深度和广度而言,可谓差距 巨大。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 ,不仅需要对古代战争的模 式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吸 收国际学界研究古代战争百 年来的新范式、思路和成果 。本书写作中借鉴了约翰内 斯·克罗迈耶(Johannes Kromayer)、N. G. L. 哈蒙 德(N. G. L. Hammond) 、保罗·约翰斯顿(Paul Johston)等欧美古典军事 史专家的古代战争解构方式 ,以菲利普·马蒂塞克 (Philip Matyszak)和阿德 里安·戈兹沃西(Adrian Goldsworthy)等古典学大 家深度写作通俗历史读物的 方法,重写安史之乱前后的 事件。 叙写中国古代战争的常 见模式,往往是以翻译《通 鉴》为代表的古代史料为主 ,辅以一定的文学描写。这 些古代史料对战役的记载, 往往既有军方一手战报和公 告(如“露布”),也有亲历 者和同时代人的回忆与记述 。这些当然能提供许多战役 的细节和有效数据,但在兵 力、布阵和整体交战过程等 方面,往往是一笔糊涂账, 甚至不同口径间相互矛盾。 我国古代主要的史书载体都 是纪传体断代史,其一大特 点就是传主事迹里通常只写 好事,而且往往倾向选取的 材料多为溢美之词,对传主 的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