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意)老安
责编:何璟
绘画:卢悦
ISBN:9787549644629
单价:68.0
出版年月:2025-04-01 00:00:00.0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I546.65
语种:CHI
页数:288
装帧:平装
开本:64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序言:看,老安这个人
自序
A
阿
挨踢与黑爱
奥运
B
白
被子
病
C
厕所
长江大桥
肠衣
车库
城镇化
吃饭
吃苦
出租车
创世
D
导航
电影节
屌丝
F
法律
服装
付款
G
公园
工作
故事
故乡
观看
关注
管制
广告
国籍
H
孩子
海军
汉字
好奇
黑车
红包
红绿灯
话
环岛
换位
汇款
火锅
J
机器
加拿大
建筑
奖状
降落
交规
节日灯
K
开头
L
栏杆
老师
老外
历史
练习本
旅行证
M
民族
名字
鸣笛
N
内外
Q
乞丐
前后
墙
R
人物
S
声速
食物
世界公民
世俗
视觉
水
素质
W
外语
违章
维持
文学
问路
X
习惯
相机
小偷
信仰
性
雪
Y
摇滚
移民
音乐
幽闭恐惧症
元数据
Z
长辈
之间
中国胃
中外婚姻
主题
资本主义
自行车
足球
做
代后记:中国之后是岔路口
率真通透的人性速写——老安笔下最动人的,是对底层小人物的速写,城镇化洪流中的乞丐、小偷、快递员、黑车司机、路边卖菜的农妇……老安草草几笔便活灵活现地写出他们的精神气儿,写出他们的人味儿——这分洞察不仅来自眼睛,更来自心灵,这些动人的篇章,闪耀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后的光芒。 意大利小镇文艺青年成长史——《气呼呼的小词典》也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透过这些碎片式的记述,可以看到老安大半生的行迹: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小镇的少年决定离家出走,去经历文学里的人生,最终以挨一顿胖揍告终;因为热爱摄影和对广袤中国的一无所知而学习中文,辗转来到中国拍照,最后在这里结婚生子,定居四十年,并以自己的摄影和录像,介入当代中国戏剧、电影、音乐、文学等领域…… 艺术家卢悦以复古风格的漫画重新演绎老安文章的主题,与文字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这部幽默、机敏又诚实的作品。
1981年,年仅22岁的意大利青年安德烈·卡瓦祖蒂首度来华,次年留学复旦,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八九十年代,老安以干净隽永、设身处地的摄影,为我们留存下一个时代的气氛,这些作品收录在摄影集《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中,成为国民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十代末,老安成为一位独立影像人,以自己的摄影和录像介入当代中国戏剧、电影、音乐、文学等领域。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老安出版了他的首部随笔集《气呼呼的小词典》。作品以词典的形式编排,96个词条,记录了老安大半生的行迹、观察和思考——绝大部分关于中国,一小部分关于意大利。这些词条形式自由,没有中心,不事构作,不拘一格,有叙事,有议论,有认真,有笑谑,有毒舌,有热肠,有同一,有矛盾……词典形式犹如老安的人生样式,又像是一部他用文字拍下来的摄影集。 老安的写作,平实简练,点到为止,幽默犀利,却温厚克制,闪耀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光芒。书末收录的“代后记”则堪称老安对于四十年在华生活经验的全面回顾。 艺术家卢悦以复古风格的漫画重新演绎老安文章,脑洞大开,妙趣横生,与老安的文字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这部幽默、机敏又诚实的作品。
老安,本名安德烈·卡瓦祖缇(Andrea Cavazzuti),意大利图片及视频摄影家,毕业于威尼斯大学中文系。1981年来华短期进修,次年留学复旦,遂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七十年代涉足摄影,继而投身视频影像,创作甚多,涉及艺术社会各个方面。 老安深入参与当代中国文化的进程。他与林兆华、李六乙等戏剧导演合作,以多媒体艺术介入剧场;与宁瀛、郭宝昌、彭磊等合作摄制电影,与徐星等合作拍摄纪录片,并借库奈里斯来华举办展览之际,拍摄纪录片《库奈里斯在北京》;采访王小波、韩寒、孙甘露、汪建伟等作家艺术家;与吴蛮合作,以视频记录中国当代民间音乐;还创作影像装置作品,参与当代艺术展览…… 在意大利与中国、中国与世界之间,在从前与未来之间,老安以自己不加修饰的照片与视频,不断提问,不断寻求答案。
国外流行一个说法:在 中国待一个月就能写几篇文 章,待一年可以写一本书, 超过五年就什么也写不出来 了。我也一直在琢磨怎么能 跟大家分享这么多年的中国 经历。这四十多年中,我一 边拍照片和视频,一边写随 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看 到什么就拍什么,有方向没 目的,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 才有可能显露意义。另一个 问题是,写给中国人还是写 给西方人看?既然用中文写 ,主要对象应该是国内读者 。问题在于,这么大的时间 跨度,中国不断在变,我也 在变,怎么能合理地连接这 么多散乱的点点滴滴?首先 ,必须临时摆脱自己从小定 型的思维方式,换位观察和 分析才会有一些启发。不过 ,我同时还故意保留了最有 血肉、发自肺腑的文字,最 典型的片面、不讲理的老外 的抱怨和吐槽。然后,我偶 尔加上了多年后的重新思考 ,以便找到平衡。 为了整理和组织那么多 零散的念头和小故事,我想 到了词典的形式,或者说现 在更流行的“关键词”的形式 。词条的排列是按拼音顺序 ,如同《新华字典》。像拼 图那样,随时可以加词条。 我完全放弃了追求某种整体 性,如果有的话,那也是自 然形成的,因为每一个词条 毕竟都含有同样的DNA。 来中国定居的外国人一 般要经历几个阶段。第一个 阶段是比较开放的、积极的 ,虽然生活上有很多不适应 ,但觉得自己很厉害,能在 这儿待着,看到很多老乡们 想不到的东西。差不多一年 之后就会有第一次危机,感 到什么都不行,不舒服,仍 然飘在空中,无法真正融入 。如果能再坚持一年的话, 就可以首次品尝比较正常的 中国生活的滋味并为之感到 自豪。后来是第二次危机, 意识到自己没有明显的进步 ,仍然是个异体,无法完全 融入。很多人度过不了第二 次危机而离开,回国后就是 怀念、遗憾、怨恨搅和的情 绪,即所谓的“中国病”。为 了回避这么别扭的心态,我 就留下来了。 此书最早的标题是“小词 典”。后来我的作家朋友李 静读完后给我加上了“气呼 呼的”四个字,显然再恰当 不过。 2024年10月
中国之后是岔路口 老安撰 汤荻译 我从未真正总结过我的 在华生涯,即使我一直在总 结,零零星星地。 第一次访问中国时,我 的心态与之前去西西里、法 国的布列塔尼或首次去伦敦 的心态是一样的:一心想着 拍照。 我坐火车到加来,乘渡 轮到多佛,再坐火车到伦敦 。应一个意大利南部老相识 之邀在一所占屋者公寓凑合 一晚后,次日我平生第一次 上机场,第一次坐飞机,那 是国泰经停巴林至香港的大 型飞机。飞机起跑时我看到 前座的一位先生正在放松地 看报纸,觉得他勇气蛮大, 我紧张得要命。飞越喜马拉 雅上空时,我去小便,傻呵 呵地以为白雪皑皑的山巅上 将留下我的痕迹。在香港下 舷梯时,我平生第一次感受 到了热带的炎热,就像有上 百个电吹风在对着你猛吹。 随后是高峰时段人山人海的 黑发白衫,而我则汗水如注 地拽着一只没有轱辘的大箱 子。当时的行李箱好像很少 有轱辘,我们现在司空见惯 的很多东西的确是相对新颖 的。后来坐气垫船,这又是 个第一次。顺珠江而上至广 州,上岸后,一片空旷寂静 ,与抵港时的感受恰好相反 。海关人员身着无人不晓的 绿制服,它们不是太肥就是 太短,皱巴巴的,有时候领 口大敞着,他们的表情缺乏 正颜厉色,香港的普通交警 都比他们显凶。街上见不到 太多晃悠的行人。为什么要 上街晃悠?1981年时,中 国没什么可干可看的事情, 更少可买的商品。不过,我 在一个水果摊上首次看到了 荔枝,买了一些,问了价钱 但没听懂人家说了多少,所 以给了一块钱,那女子高高 挥着那张一元手舞足蹈了半 天,还喊了一些话,我仍然 没听懂,怀疑也许给多了。 反正荔枝廷好吃。后来向一 位老人问我们酒店怎么走, 他问在哪一条路上,我说我 忘了。接着又是一架飞机, 飞上海,最后,在火车站售 票处磨破了嘴皮子后,上了 往南京的列车。车上有很多 军人,问我们从哪儿过来的 ,我说HONGKONG,他们 说香港,就这样糊里糊涂地 说了半天才明白是同一个地 儿。我又问他们是否八路军 ,他们说不是。整整七天, 我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 在同一政治统率和同一 文化根源之下,截然不同的 模式、想法、取向和生活方 式同时并存。上微博、下农 村、去三里屯或在皇城根散 步,你对中国的解读会完全 不同。无论是离心还是向心 ,这类漩涡呈指数扩大并增 加。我们可从中找到我们已 走过的路上的很多元素,但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妄下 结论。我总是抱着拉近两种 现实的心愿来叙述它们,使 我们能虚拟化地再走一遍我 们的过去,使他们能汲取他 者的经验,使两者能更好地 理解现在和未来。 或许不该如此断然,然 我相信,我生活了三十年的 中国是世上最值得生活的国 家。在地球外延续人类香火 ——这一天或许比我们想象 的更近,但在这之前,中国 是我们迄今熟悉的全球文明 扩张的最后一道边界。中国 之后是岔路口。我愿意想象 并冀望,以我的生活选择, 一旦抵达岔路口,我和我的 孩子们有可能知道如何识别 路标。 写于2014年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