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哈特穆特·罗萨//沃尔夫冈·恩德雷斯
责编:于力平
译者:王世岳
ISBN:9787208193550
单价:68.0
出版年月:2025-05-01 00:00:00.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G40
语种:CHI
页数:2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译者序:让学生的眼睛焕发光芒——罗萨的共鸣教育学及其应用
前言:“碎片变成花瓶……”
从时间研究到共鸣研究
节省下来的时间都被浪费了
教学的共鸣切中要害
如果在课堂上擦出火花,那么教学就成功了
教学过程中的共振时刻
共鸣是可测的,能在眼睛里读到
作为共鸣空间的学校
成为共鸣空间的学校是具有吸引力的学校
共鸣关系产生动机
共鸣通过自我效能期待,增强动机
反馈——因为共鸣而接受
只有在共鸣空间中反馈才有效
失调中的能力与共鸣
共鸣教育学关注一种特殊的错误文化
信任创造共鸣区域
被给予的信任会自我增强
帮助指向的“共鸣指南针”
有悬崖的地方,就有桥梁临危承重
在智能手机时代建立关系
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会让生活变得更好么?
幽默是共鸣关系的指标
僵化的事物逐渐松弛
共鸣研究者个体的共鸣经验
我将一颗小石子扔向湖中
作为共鸣的感谢
付出的同时也能收获回报
词汇表
“长高一头”或“成功的语法”:教育教学共鸣场域的实践
参考文献与注释
译后记
“怎么养娃”一直是困扰教育界和各位家长的头等问题。不管是快乐教育、虎妈教育,还是填鸭教育,似乎都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问问他们到底希望有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破解唯分数教育,摆脱夸赞教育,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与潜能,提倡共鸣教育学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哈特穆特·罗萨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热情,培养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能力,让其爆发出生命的活力,而不是造就一个又一个做题家。创新与灵感正是在闪光的眼眸和“啊哈……我明白了”等共鸣中绽放出来的。如果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擦碰出火花,那教学就成功了。向空中抛撒的无数碎片,最终会变成一个个美丽的花瓶。
哈特穆特·罗萨 ,当今世界知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家,现为德国耶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埃尔福特大学韦伯学院社会文化研究所所长,纽约新学院大学客座教授,德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后增长社会”研究项目主持人。 罗萨师从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霍耐特,对政治哲学、批判理论、社会学理论都有极深的造诣。2005年他凭借《加速:现代时间结构的改变》一书成为当代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之一。他的代表作还有《认同与文化实践》《社会学、资本主义、批判》《共同体理论》《加速时代的世界关系》《共呜教育学》,以及《共鸣:论世界关系的社会学》等。
译者序:让学生的眼睛 焕发光芒——罗萨的共鸣 教育学及其应用 “老师,我最近有点抑郁 ……”,作为教师,在学校 中常常会听到学生的抱怨 。绩点、论文、评奖评优 、保研、就业……学校已经 变成了一个竞技场,无论 你是否愿意,都被裹挟其 中参与竞争。在学校的每 个角落,每个人似乎都面 对着各种困难与挑战。向 其他人求助尚且是一种主 动出击,然而更多的学生 则默默退守到一个“无声”的 世界,不再愿意聆听世界 的召唤,也不愿发出自己 的声音,成为校园中的“边 缘人”。 在德国社会学家罗萨( Hartmut Rosa)看来,沉 默以及更为激烈的排斥体 验,都意味着校园中充斥 着异化关系。种种异化关 系,会耗竭校园中个体的 生命力,让孩子们的眼中 失去光芒。为了创造良好 的校园生活,以“共鸣”理论 闻名于世的罗萨构建起了“ 共鸣教育学”,重新理解教 育的发生过程。罗萨希望 他的“共鸣教育学”可以成为 共鸣指南针,让校园重新 具有吸引力,赋予人们实 现良好生活的力量。 一、何谓“共鸣”:与世 界对话 顾名思义,共鸣是一种 声学现象,也常被用于描 述人们的心理感受。我们 不难想起在我们欣赏一首 歌,观看一部电影,看到 一处美景,听到一节喜爱 课程,乃至遇到自己心爱 之人时的心动感觉,这些 都是共鸣的表征。在这一 刻,人与世界相“融 合”(Anwendung)。“融 合意味着接受事物的方式 ,即使它并不属于我,但 它生动地触动了我,甚至 倾向于改变我。仅仅获得 东西是不够的,要掌握它 ,和它交流。当我能够为 之发声的时候,我就和它 融合了。”罗萨将这一过程 简要地概括为“让主体与世 界对话”(Welt für die Subjekte zum Sprechen bringen),如果我们听到 了世界的声音,又发出了 自己的声音,那就可以视 为产生了“共鸣”。 共鸣不是回声,需要不 同主体发出各自的声音, 这就要求主体“找到自己”。 如果每个人都去想和去说 同样的事,那就不是共鸣 ,而是空洞的回声。以工 作会议为例,如果会议参 加者仅仅被动接受了来自 领导者的安排而未提出个 人见解,这一过程虽然看 似高效,实则参加者并没 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之中; 在另一个场景中,会议参 加者能提出不同的看法, 这就建立起了回应关系。 在回应过程中,外部的刺 激与我们的回答共同构成 了我们自己。与此同时, 主体的回应不仅丰富了个 体自身,也会重新塑造世 界。 …… 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 共鸣教育学仍然具有启示 ,特别是对于“创新人才”培 养而言,充满了理论意义 。“不受掌控”是罗萨特别偏 爱却不易“掌控”的概念,罗 萨还为此专门撰写了《不 受掌控》一书。在罗萨看 来,共鸣体验无法被强制 获得,同样人们也无法保 证一个人在获得共鸣状态 之后会发生什么。其中隐 含的逻辑是:“共鸣并不总 是成功的,但在成功的地 方,又会产生变革性的影 响。这意味着你无法预测 共鸣过程的结果。” “不受掌控”的特质正提 醒当下的教育者,在“创新 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要面临 的必要“风险”。“就学校而 言,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 都必须愿意尝试他们不确 定是否能实现目标的方法 。”掌控关注“对”与“错”, 但是放弃掌控可以带来创 新。共鸣关系意味着不同 的主体需要发出不同的声 音,想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就要放弃唯一的答案, 就要放弃“对错”逻辑。罗萨 认为,只有在答案唯一的 情况下,人们才有必要判 断对错。由此又要回到共 鸣与化用之间的区别。能 力意味着个体能够安全地 掌握一项在任何时候可以 支配的技术,并能将之以 财产的方式据为己有。但 是,共鸣之中却存在着开 放时刻和不受掌控,这一 特点将它与能力和知识区 分开来。 共鸣教育学启示我们, 如果我们仍然把分数作为 衡量教育结果的标准,那 么我们必然会生产越来越 多的“拔尖”人才,但是为了 成就拔尖人才,教育会寻 求一种极具掌控性的影响 力,继而制度性地建构起 一个异化的教育环境。但 是如果“放弃掌控”,“创新” 就有可能在共鸣的沃土之 上成长出来。这也是共鸣 教育学为当下中国教育的 发展提供的一种可能性。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