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来
责编:汤明明
ISBN:9787533979836
单价:68.0
出版年月:2025-06-01 00:00:00.0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I247.5
语种:CHI
页数:35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上
中
下
教育是否是一场骗局?探讨“小镇做题家”的成长困境与出路。 “我没有原点可以回去,只能沿着道路向前。” 《凤凰籽》里,既有从小就按照精英教育培养的“天才少年”,也有渴望通过考 试逃离,对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能做什么,一片混沌的“做题家”。 从考试、大学专业选择再到就业,小说通过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的成长路径与人生选择,探讨“小镇做题家”该往何处去,反思了教育制度、阶级差异如何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路径的选择。
一个乡村少年,带着逃离的渴望参加了一档“互换人生”的综艺,从此再也无法回到匮乏的生活。 只想赢,却不知自己能做什么的“小镇做题家”;在饭桌上高谈阔论,对眼前的苦难不置一词的大学教授;努力融入城市中产,改名换姓的咖啡师……主人公以肉身撕开人们的伪装,又将谎言视作抵抗偏见的武器。 从无知到略知,从小地方到大城市,我们注定要带着裂痕生活,正是这些裂痕,赋予我们生命的厚度。 “我没有原点可以回去,只能沿着道路向前。”
东来,本名华梦羽,生于九零初,长于中部小城,现居上海。原媒体人,现自由职业者,写过类型小说、杂志连载与专栏。获第六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文艺组首奖。
从腹地来的人 动笔创作这部小说时,“ 小镇做题家”尚未成为公共 语境中的热词。然而在长篇 的写作过程中,这个词突然 闯入视野,从最初个体自嘲 的标签,逐渐演变为一代人 的集体叙事。当编辑读完书 稿问我“你写的是不是‘小镇 做题家’”时,我哑然失笑— —这看似偶然的耦合,实则 是时代浪潮下无数人命运的 共振。 我接受这一标签,却不 愿将其等同于“失败者”。相 反,在我看来,依靠“做题” 走出小镇的人已然是命运的 宠儿。只是人们惯于仰望高 处,鲜少回看来路,便难以 察觉自己的幸运,以及身后 落下的更多同龄人。“做题 家”们带着各自的小镇所赋 予的韧性和脆弱闯入都市, 完成了前半程的“改命叙事” ;至于如何在异地落地生根 ,如何在流徙中安顿自我, 则是后半程更为复杂的命题 。 1990年,我出生在江西 中部一个宗族村落。三千人 的村庄同属一姓,人情与规 则编织成密网,维系着费孝 通笔下“乡土中国”的最后图 景。江西是劳务输出大省, “打工”是日常生活出现最高 频的词语,也是众多人赖以 生存的手段,它深刻地改变 了每个人的生活。十岁以前 ,我目睹乡土社会在现代化 浪潮中迅速崩解;青壮年人 逃离,老人和儿童留守,春 节是村庄一年中唯一的沸腾 时刻——候鸟般的打工者从 各地归来,带回城市里的消 息与钞票,也带回被小心折 叠起的疲惫和不适应;旧的 秩序、道德、生活方式摧枯 拉朽,新的事物以近乎疯狂 的速度建立和繁殖。财富重 新分配,泡沫鼓胀又破裂, 人群聚散离合,变化太快, 有如劲风洪流,催逼着无数 人向前,却不容人回顾。 我的生命历程也紧紧贴 合着经济起飞和城市化的浪 潮,乘着风飘离故土,泊于 上海。大城市的运转惯性容 不得人停顿回眸,很快就能 模糊掉人对时间的感知,二 十年转瞬即逝,我在清晨醒 来时常被某种失重感攫住— —“自己究竟身在何处?”我 既割裂了血脉相连的乡土, 又未真正融入齿轮链条中的 都市,我不明白这种不安源 于何处,止于何时。 不断地流徙,或许是我 们这代人的共同处境。在上 海,我结识了来自各地的朋 友:普通话和体面的谈吐让 我们不分彼此,但各自迥异 的成长经历和方言,又仿佛 让我们置于平行时空。迁徙 者的身份是一层透明隔膜, 让我们既能窥见彼此的生活 ,又永远隔着一道无形的边 界。我在同龄人中体认到的 这种割裂感,让我对奈保尔 笔下的移民文学产生深切共 鸣——《大河湾》我读过几 遍,无论是跨越国境,还是 跨出乡土,剥离故土的断裂 、重塑身份的挣扎,我与奈 保尔笔下的人物本质上并无 二致。我们都是被连根拔起 的植物,在陌生土壤里艰难 抽芽,一路丢弃方言、生活 习惯,甚至记忆,只为换取 一张“现代都市人”的通行证 。 写作长篇时,我常想起 那些消失在分岔路口的同龄 人,我和他们短暂交集、打 过照面,曾是玩伴、亲友、 同学。他们中有人考取大学 ,有人从商,更多人继承父 母辈命运,继续栖身流水线 ,在外地艰难温食;但我们 早早彼此失落,成为无言的 陌生人,互不相认。城市化 ,是一代人的城市化,也是 每个人的城市化。连续性被 粗暴地切断,踽踽独行的孤 独难以克服。 能戴上“小镇做题家”光 环的终究是少数,而更多人 连成为叙事主角的资格都没 有。在怀想中,我得以深感 自己的幸运:作为女孩,江 西女孩,竟能幸运地被家庭 全力托举,沿着“读书—考 学—去上海工作”的“正确路 径”跌撞前行。这种幸运既 让我愧疚,也让我警醒—— 当我们将人生简化为“逆袭” 爽文时,是否正粗暴地抹杀 那些未被看见的轨迹? 小说里的主人公从十二 岁跋涉至三十岁,和我一样 经历了乡土溃散、城乡碰撞 、身份重构,但这并非我的 自传。我采用了相当戏剧化 的方式写作,一个贫苦少年 被电视媒体粗暴地扔到大城 市生活优渥的家庭,在短时 间内感受到堪称惨烈的城乡 对比,内心激荡变化,他的 错愕和无措被媒体当成奇观 展示,经历过城市的浮华洗 礼,又被扔回山村老家,却 再也无法逆来顺受。现下, 一个人已经很少面临生与死 的抉择这样极端的处境,更 多的时候,面对的是外部世 界变化导致的无法平息的内 心激荡。这便是人生的基调 了,经历过粗暴分裂的人更 加懂得。 虚构是更自由的镜子, 能映照出千万人的倒影。那 些被遗弃的旧物、被淡忘的 乡音、被时代碾过的微小个 体,都在文字中获得了第二 次生命。写作如同考古,我 不断从记忆废墟里打捞碎片 :固守家园却被时代抛弃的 男人、被撤销的乡村中学、 对马桶的礼颂……这些细节 或许微不足道,却是一个时 代最真实的注脚。 站在三十五岁回望,我 越发感受到潮流的蛮横之力 。普通人如风中苇草,能做 的唯有顺势俯仰。但写作让 我获得回望的停顿,甚至反 抗的尊严:当现实世界加速 遗忘时,文字成了最后的保 鲜剂。书中藏着我秘而不宣 的幽暗——对逃离者的嫉妒 、对留守者的愧疚、对都市 精致主义的疏离,还有对故 土既眷恋又渴望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