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第2版)(精)/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作者:(美)马立博
责编:夏贵根
译者:关永强//高丽洁

ISBN:9787300298962

单价:109.0

出版年月:2022-01-01 00:00:00.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科学技术

分类号: X-092

语种:CHI

页数:49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第一章 引言:问题和视角
本书的安排
第二章 中国自然环境与早期人类聚落,公元前1000年以前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人类聚落与史前史
第三节 史前的环境变迁
第四节 中国相互作用圈的形成,公元前4000—公元前2000年
第五节 中国的青铜时代:技术与环境变迁,公元前公元前1000年
第六节 环境的变迁,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小结
第三章 国家、战争与农业:上古及帝制早期中国的环境变迁公元前1000—公元300年
第一节国家、战争与上古时期中国的环境变迁,约公元前1000—公元前250年
第二节 早期帝国的环境变迁,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第三节 古代中国关于自然和环境的理念
第四节 早期帝国的尾声
小结
第四章 帝制中期北方的森林退化和南方的拓殖,公元1300年
第一节 中国北方:战争、人口减少与环境,公元600年
第二节 长江流域的环境变迁
第三节 帝制中期南北方的重新统一:隋、唐和宋,公元1279年
第四节 汉人在南部与东南部的拓殖
第五节 南北方疾病的机制
第六节 新型农业技术与环境变迁
第七节 中古时期的工业革命
第八节 拓殖四川与对其他族群的分类
第九节 地貌景观与水利工程
第十节 塑造的环境:城市和废弃物
小结
第五章 帝国与环境:帝制晚期中国的边疆、岛屿和发达边缘区公元1300—1800年
第一节 新的历史与制度背景
第二节 边疆地区与边境地带
第三节 岛屿及其生态变迁
第四节 土地覆盖、土地利用与土地所有权
第五节 对发达边缘区的开拓
第六节 帝国的生态极限
小结:人口、市场、政府与环境
第六章 近代中国环境的退化,公元1800—1949年
第一节 中国人的消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生态退化与环境危机
第三节 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四节 进入20世纪之后
小结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对自然环境的“治理”,公元1949年以来
第一 节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征服自然
第二节 森林与土地利用的变迁
第三节 国家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四节 水资源的治理
第五节 大气污染
第六节 环境抗议、环境意识、环保激进主义与环保运动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世界史视角下的中国与环境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中的主要议题
第二节 局部消失、种群灭绝与保护
第三节 中国环境变迁的驱动因素
第四节 世界史视角下的中国环境史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导语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第2版)(精)/海外中国研究文库》书中指出,在数千年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经由市场联系的中央政权和农业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了关键的影响;而中国发达的农业在养活大量人口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单一化。

展开▼

内容简介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部中国环境通史,广泛借鉴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环境史及相关议题的大量研究成果,从长时段的视角对中国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动态考察。本书自初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也推动了学术界对中国环境史的研究。这里呈现给大家的,就是马立博教授在充分吸纳西方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修订版。 本书认为,在数千年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经由市场联系的中央政权和农业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了关键的影响;而中国发达的农业在养活大量人口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系统的单一化。作者还发现,中国文化中很早就形成了道法自然、水土保持和节制开发资源的思想观念,而这些思想相对于人口、经济和政治等物质因素而言却没能发挥应有的影响,这在环境保护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展开▼

作者简介

马立博,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学博士,美国惠特尔学院历史学讲座教授,2000年曾获该校哈利·W.纳霍德杰出教学奖。马立博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横跨中国史和世界史、并在两个领域都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他常年开设中国史、东亚史、环境史和现代世界起源等课程,主要关注人与环境在历史上的关系。代表作有《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1998)、《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2013)、《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环境的述说,15-21世纪》(2015)等。

展开▼

前言

在本书第1版出版之后 的五年里,几项研究上的 进展促使我做出修订并更 新到了第2版。 首先,在过去的五年里 中国发生了很多变化,这 就需要对第七章(中华人 民共和国时期对自然环境 的“治理”,公元1949年以 来)进行更新。2014年中 美两国领导人就限制和减 少温室气体排放达成的双 边协议本身就很重要,因 为作为地球上的两个经济 体,中美两国温室气体排 放加起来占到全球的近一 半。这一双边协议为2015 年在巴黎达成的气候变化 国际协议铺平了道路。《 巴黎协定》被世界各地的 环保人士誉为世界各国应 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和承 诺的一次突破。 对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 来自无节制排放温室气体 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挑战和 危险的清晰理解,也促使 中国领导人更加意识到解 决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 境问题的必要性。这种变 化是很重要的,因为在过 去中国政府虽然在国家层 面上采取了非常进步和严 格的环境保护法律,但由 于衡量地方官员的业绩存 在唯GDP导向, 这些法律在地方层面的 执行却不大成功。这种对 经济增长的单一关注,助 长了地方官员和企业之间 的勾结,以“发展”的名义忽 视其污染或破坏环境的行 为。2014年和2015年,中 国政府明确表示,评判官 员的职业生涯,不仅要看 他们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还要看他们如何有效地执 行环保法律。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 在环境方面还有很多其他 的发展,我也修改了相应 章节,以尽可能确保第七 章的内容是的。除此之外 ,近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 上态度和行动的变化,以 及环境法规的实施,让我 对中国和世界的环境未来 更加乐观,这也反映在我 对这一章的构思和修改中 。 其次,中国环境史这个 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发展, 与五年前相比,越来越多 的学者贡献了更大规模、 更多样化的作品。很高兴 我能够将一些新的学术成 果纳入到这个版本中,从 而对第1版的两位匿名读者 和评论人的一些评论、建 议做出回应。不过我并没 有对所有这些修订逐一进 行论述,而是试图构建一 个贯穿全书的更大的主题 :植物、动物、人类和“自 然”在推动中国环境史演变 中的能动性。当然,我们 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事件 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 影响。地震、洪水和气候 变化(包括变暖和变冷) 震撼并改变了中国,人们 已经对这些自然冲击做出 了反应和适应。除此之外 ,我们知道人类活动加剧 了全球变暖,且不仅仅是 在近的工业时代。气候学 家威廉·拉迪曼 (WilliamRuddiman)认为 ,与农业的肇始同步,种 植水稻和砍伐森林改造为 农田,就会释放出甲烷和 二氧化碳这两种强力的温 室气体。如果是这样的话 ,中国人很早就在向大气 中排放温室气体了。 就中国的环境历史而言 ,黄河可以说是人类与不 断变化的环境相互作用的 典型。有四位学者一直在 研究这一历史的各个方面 ,他们的工作正在改变我 们对黄河在中国历史上地 位的认识。本书第四章详 细介绍了张玲教授关于宋 朝的研究成果,她和戴维· 佩兹(David Pietz)、穆 盛博(Micah Muscolino) 都已出版了自己的新书另 一位学者马瑞诗(Ruth Mostern)也正在撰写一本 关于黄河的著作。这一大 批关于黄河的新学术成果 ,为有兴趣的人们提供了 许多重要的新探索路径。 对于植物和动物,我们 能说它们具有历史的能动 性吗?历史学家们和我们 的叙述,甚至包括环境史 ,都倾向于以人类为中心 。著名的环境历史学家R. 麦克尼尔(JohnMcNeill) 在《阳光下的新事物:20 世纪世界环境史》一书中 直面了这个问题,并毫无 愧色地宣称:“本书持人类 中心观”,他说:“以旅鼠或 地衣的角度来撰写世界环 境史也许非常有趣,但是 我缺乏这种想象力。”不过 最近,另一些环境史学家 的研究则着眼于人与自然 之间的互动,从而弱化( 但不是否认)了人类独自 创造历史的中心地位。 在之前一本关于华南环 境史的书中,我也曾思考 过老虎是否具有历史能动 性的问题,但最终我放弃 了这个结论。我当时写道 :“尽管汉人经历了虎患和 少数民族起义的威胁,我 并不打算将老虎的抵抗归 咎于汉人对其栖息地的侵 蚀。而当我们想象在老虎 的眼中,定居农业的建立 和扩张会有怎样的含义时 ,我必须后退一步,重申 这一故事的人类立场。” 如果我现在来写这本书 ,我会重新考虑这种退回 到人类中心观的立场,原 因是最近一些学者的工作 展示了植物和动物产生历 史能动性的途径。迈克尔· 海瑟威撰写了一本关于中 国西南地区环境变化的精 彩著作,其中关于中国大 象的一章令人印象深刻。 他以“探讨大象的历史能动 性”一节开头,参考布鲁诺· 拉图尔对“行动者网络”的研 究和杰里米·普雷索特 (Jeremy Prestholdt)的“ 累积能动性”概念,得出结 论:大象被挤到云南南部 的一个小角落的这一状况 ,确实塑造了人类的计划 和行动,包括为它们创建 一个保护区。人与动物的 关系看起来可能只是关于 人类想要什么和想做什么 ,但这项学术研究正在向 我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