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最后的英国人(爱情战争与英国在印度统治的终结)(精)

作者:(美)黛博拉·贝克
责编:刘娟
译者:徐臻

ISBN:9787520188692

单价:88.0

出版年月:2021-12-01 00:00:00.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K351.4-49

语种:CHI

页数:42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展开▼

评分:5.0

(本馆/总:0/1人荐购)

目录

主人公
致谢
序言
第一部分 像在山上一样生活
1 湖区
2 蒸汽船和纺车
3 孟加拉巴布
4 冲断层
5 三角关系
6 艺术学院
第二部分 客观的眼睛
7 完美的怪物
8 世界之地母神
9 我是小间谍
10 莫斯科特工
11 在冰山上
12 从老鼠头上摘帽子
13 爱的真谛
第三部分 上帝的陨落
14 陌生而精明的明天
15 放大的地球
16 印度代表
17 无尽的悲伤
18 从天而降的男孩
19 无法相容的神,无法调和的差异
20 夜幕降临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导语

约翰·奥登是考察喜马拉雅山的地质学家的先驱。迈克尔·斯彭德是调查从西藏登顶珠穆朗玛峰顶峰的第一人。而他们的弟弟W·H·奥登和斯蒂芬·斯彭德在文坛取得了声望后,争相参加将珠穆朗玛峰顶峰交给一位英国人的探险队,这一探索成为英国对印度保持权力争斗的比喻。 这场竞争中又发生了另一件事:1938年夏天,这两个兄弟同时爱上了一位名叫南希·夏普的画家,而这位画家最终将选择谁作为终身伴侣取决于他们在战时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放在哪儿。 从加尔各答到伦敦,再到喀喇昆仑山冰川冰封的野外,再到珠峰,最后的英国人也是一代人的故事。在这个令人振奋的故事中,有印度和英国的作家、艺术家、探险家、顽固分子、民族主义者、流氓和内线犯人。他们中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名叫Sudhin Datta的高贵的孟加拉诗人,这个忧郁的灵魂像他那代人中的许多人一样,在对大英帝国的憎恨和对欧洲文学的深深热爱之间撕裂,他的生活将被在加尔各答发生的战争而颠覆。 本书获得2019年Kekoo Naoroji 山地文学奖获奖作品。

展开▼

内容简介

印度与英国,殖民地与宗主国,曾几何时英国人迷恋到印度海余曾险,印度精英推崇欧洲文化,以受英式教育为荣。然而随着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印度要求自治的呼声越来越高。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殖民者极力维系对印度的统治,希望帝国有难时印度出人出力,但对印度饥荒熟视无睹,热衷于绘制喜马拉雅山脉地图、探索珠穆朗玛峰等活动,以此展现帝国实力。而印度国内各方势力——民族主义者与保守派,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政治流氓与告密者——相继登场,希冀在变革中掌握话语权,印度社会和政治的割裂犹如喜马拉雅主断裂一样复杂,令人眼花缭乱。本书记录这一时期的发生在印度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作者刻画了研究喜马拉雅山脉独具开创性的地质学家约翰·奥登、最早绘制了珠峰北坡的详细地图的迈克尔·斯彭德,以及孟加拉诗人苏丁·达塔等鲜明的主人公形象,他们的事业、爱情、家庭故事也如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一般跌宕起伏。贯穿书中的珠峰之巅的探险也可解读为英国维持印度统治的一种隐喻,一个时代的落幕已经不可避免。

展开▼

作者简介

黛博拉·贝克(Deborah Baker)传记作家和散文家。著有《建一座农场:罗伯特·布莱的一生》(Makhg a Fam: The Lire of Robert By)、 《绝境:劳拉·赖丁的故事》(In Exaremis: The Lih of LauraRdng,入围普利策奖人物传记类决选作品》、《蓝色之手:印度节拍》(A Bve Hand Tho Beats in lndia) 以及201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最终入围作品《皈依:放逐与极端主义 的故事》(The Convert: A Tale of Exile and Dxdromism)曾获得古根海姆奖学金(Guggenheim Fellowship)和怀汀非虚构奖(whiting Award for Nonficton),主要居于印度果阿和纽约两地。

展开▼

前言

拉合尔难民营,星期三 ,1947年9月3日 英属印度统治落幕之际 无疑会上演一场盛大、华丽 的仪式,大英帝国向来注重 这些:烟花、军乐队、盛大 的阅兵式。在德里,人群挤 满从总督府(Government House)通往纪念拱门 (Memorial Arch)的国王 大道(Kingsway)两侧。 虽然没有身披锦缎华服的象 队表演,但官方举行了庄重 的宣誓仪式,崭新的旗帜冉 冉升起。总而言之,这堪称 两年前签署停战协议以来最 大的新闻,而且远比人们想 象的更具表演性。考虑到这 点,英国BBC广播电台派出 一组摄制人员记录各项庆祝 活动,还派出路易斯·麦克 尼斯同行,让他撰写几部广 播剧。 虽然路易斯·麦克尼斯在 学校读过几部吉卜林、泰戈 尔的作品,可除此之外,他 几乎对印度一无所知。他模 糊地记得,二十多年前的学 生时代,牛津大学辩论社举 办过一次有关印度的辩论。 可印度和我有什么关系,他 自问,想到要去那么远的地 方,他不禁感到一阵担忧。 他的不情愿还有其他理由。 他不是真的喜欢印度人,这 是其一。其二,印度哲学家 那套东西总让他感到不舒服 。有位印度朋友——长相英 俊,喜欢穿花色衣服的作家 ——曾尝试说服他,正是英 国人编造了印度精神的概念 。那个男人说,伟大的拉宾 德拉纳特·泰戈尔,同时也 是杰出诗人,其实是从英国 人身上得到了神秘暗示。 路易斯寻思,即便如此 ,有什么必要从西方视角观 察印度呢?他是来自北爱尔 兰的诗人。他和调解印度- 英国之间永无休止的争吵究 竟有什么关系?印度人说, 是你们摧毁了我们的国家、 我们的文化。辩护者反驳, 是我们给你们的国家带来发 展,给你们带来教育。印度 人说,我们的国家被你们瓜 分,被你们统治。英国人却 回答,是我们给你们带来了 法律和秩序。暴政。托管。 我们的敌人。你们的朋友。 没完没了。 还有,关于印度人在争 取的自由,他又懂些什么呢 ? 七年前,战争爆发后第 一个难以忍受的冬天,路易 斯的确萌生过有关自由的一 些想法。他被大雪困在纽约 的伊萨卡岛(Ithaca),悲 伤又绝望,挣扎在该继续留 在这里,带着厌恶的情绪坐 视战争结束,还是该回英国 参战。 就像有些人所说,这场 战争真的是为了自由吗? 1937年的西班牙内战 (Spanish Civil War)肯定 不是为了自由。1938年时 ,英国也没有保护奥地利人 和捷克人。1939年传来波 兰被入侵的消息时,他惊讶 地难以置信。他在康奈尔大 学的学生认为,单单印度的 处境便让美国的袖手旁观变 得相当合理。他们说,上一 场战争时美国已经被英国欺 骗过一次,不可能再发生同 样的事。路易斯发现,他们 懂的还真不少。虽然他对印 度所知不多,可很快明白他 们说的没错。这场战争不是 为了让印度重获自由。 自由究竟意味什么呢? 对伤了男人心的女人来说, 自由意味结束一段糟糕的婚 姻,而且不要再让自己困进 另一段婚姻中。让印度自由 ,就像摆脱一场糟糕的婚姻 吗?自由和爱情真的无法共 存吗?还是说,自由不过是 权力的代名词,包括有权决 定为何而战,以及谁该挺身 而战。他也算社会精英吧, 难道他不想拼命往上爬吗? 再有,他怀疑自己的价值是 否该以牺牲不那么幸运的人 为代价,以及他总认为他们 的自由将预示他个人的失败 。 路易斯最后总结道,张 伯伦治下的英国是两害中的 较轻者。他决定回伦敦,加 入海军。“人如果注定要弄 得一身脏,”他写信告诉一 位朋友,“最好别太把这回 事放在心上。” 但是,他没能通过入伍 体检。于是战争期间,他一 直在为BBC写广播剧。 路易斯也在尝试合理化 不愿意去印度的事。他告诉 自己,他所知的世界已经够 让人困扰的了,为什么要再 多一件烦恼的事?只要想到 印度,想到自由,就精疲力 竭。他已经厌倦了思考。 可是,他的头脑中有个 微小的声音不愿放过他。地 球可不是月亮,那个声音说 。地球没有阴暗面。人们可 以轻而易举地去另一个半球 旅行,看看那里人们的生活 。 他想,也许真正的自由 不是逃避,而是介入其中。 也许他等真的去了印度,印 度又会把他推回来。于是, 他开始读书。他读《薄伽梵 歌》(Gita)和《吠陀经》 (Vedas)的译本。他读巴 布尔(Babur)时期的印度 斯坦(Hindustan)历史和 大卫·休谟(Hume)解读的 《奥义书》(Upanishads) 。他读关于1905年孟加拉 分治、大规模公民抗争、大 规模逮捕,还有印度总督和 印度政府的种种资料。他在 笔记本上抄下泰戈尔、伊克 巴尔(Iqbal)和卡比尔 (Kabir)的诗句,还有甘 地、尼赫鲁、穆罕默德·阿 里·真纳的名言。 他开始思考,如果印度 人有机会自由独立地生活, 也许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一 些有价值的东西。观察他们 的生活,也许还可以给自己 的生活带来一些启发。 如此这般,路易斯说服 了自己去印度。他打包了一 件晚礼服,几件皱巴巴的夏 天穿的衬衫,坐上了飞机。 直到抵达巴基斯坦的边 界接待处,路易斯·麦克尼

展开▼

后记

为了欢迎约翰·奥登难得 地回到加尔各答,苏丁·达 塔在明妮和林赛·埃默森家 和大家吃了晚餐。不久后, 1960年6月25日,他在睡梦 中平静地离世了。 沙希德·苏拉瓦底出任了 巴基斯坦第五任总理。在被 赶下台之前,他和美国建立 了相当亲密的关系。有说法 认为,他是被人下毒的。他 的哥哥哈桑·沙希德撰写了 许多和艺术有关的书,创建 了巴基斯坦笔会(Pakistan PEN),并出任了巴基斯坦 驻西班牙、摩洛哥、突尼斯 和梵蒂冈等国的大使。他和 尼赫鲁成了好朋友。 苏肖本·萨卡尔在加尔各 答院长学院(Presidency College)和贾达普大学担 任历史系教授,培养了一大 批学者和知识分子,包括后 来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 玛蒂亚·森(Amartya Sen) 。希林杰拉德·穆克吉进入 下议院,到死都没有停止对 约瑟夫·斯大林的崇拜。人 们最后一次见到阿普鲁巴· 昌达时,他正喋喋不休地抱 怨申请加尔各答俱乐部 (Calcutta Club)会员资格 的人都有多么糟糕。 一位敏锐的牛津警官留 意到,在博尔斯山上,卡里 特家的花园里有一堆泥土被 重新刨开过。他在其中找到 了一只装满印度政府“机密” 官方文件的盒子。军情五处 (MI5)这才确认印度文职 机构的高级官员迈克尔·约 翰·卡里特是共产党特工。 卡里特在文职机构的养老金 很快被取消。汉弗莱·豪斯 把他最著名的作品《狄更斯 的世界》(The Dickens World)献给了苏丁·达塔。 迈克尔·斯科特牧师最终和 印度共产党高层不欢而散, 而他则继续为阿萨姆的部落 奔走发声,并在晚年致力于 终结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 他在死后被称为纳米比亚共 和国的“英国甘地”(British Gandhi)。 直到南希·夏普去世,人 们才意识到她是那个年代最 被低估的画家之一。如今, 她创作的路易斯·麦克尼斯 的肖像画被悬挂在国家肖像 美术馆(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比尔·科德斯特 里姆出任了斯莱德美术学院 院长。索尼娅·布劳内尔嫁 给了乔治·奥威尔。 1949年,乔治·舒斯特宣 布,英国将在“他们的马歇 尔计划”中为印度着想,偿 还对印度欠下的债务。 当埃佛勒斯委员会决定 由其他人担任1953年探险 的领队时,埃里克·希普顿 不得不说服埃德蒙·希拉里 不要为了表达抗议而退出探 险队。他晚年训练童子军, 继续四处旅行。比尔·蒂尔 曼和所有船员在前往马尔维 纳斯群岛途中失踪。享年80 岁。 斯蒂芬·斯彭德被授予爵 士称号。威斯坦·奥登则没 能获得这项荣誉。 温斯顿·丘吉尔也许现在 尚在人间。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