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责编:林凌珠
译者:赵璞
ISBN:9787550741508
单价:45.0
出版年月:2025-01-01 00:00:00.0
出版社:深圳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K835.655.6
语种:CHI
页数:15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评分:5.0
(本馆/总:0/1人荐购)
《她弥留之际》无目录
波伏瓦反思母女关系秘密柔软之作 一部充满痛苦、柔情、遗憾与矛盾的回忆录 对母亲既厌恶恐惧、又悲悯深沉的爱,在生命尽头得到答案 ●写尽母女关系的爱与痛:一个当代女性,该怎样面对执拗不堪、奉献又哀怨的母亲。 母亲去世后,波伏瓦回望母女间既爱又恨的双重关系:控制与反抗,质疑与愧疚,想要逃离又忍不住亲近,相互争斗又彼此依靠……理解自我的创伤与母亲的一生。 ●反思婚姻与母职,直击女性困境:女儿总是从妈妈的婚姻中,看到女性觉醒有多么重要。 父母的婚姻悲剧,不但影响着波伏瓦日后不婚不育的人生选择,也催生了她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人到中年的波伏瓦,一边反思母亲因何不幸,一边寻找女性突破命运束缚的力量。 ●站在生死边缘的抉择与告别:催人泪下的临终纪实,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最好的告别。 绝无仅有的生死实录,浓烈动人的情感中亦有冷静锋利的视角,当我们与作为女儿的波伏瓦一同感受温柔与哀伤,也在随哲学家波伏瓦从存在主义角度直面并理解死亡。 ●阅读波伏瓦的入门之作:短小的文本与简单的表达,直接通往波伏瓦内心柔软秘密之地,萨特高度评价。
《她弥留之际》是波伏瓦关于母亲与母女关系的回忆录。 接到母亲摔伤的消息,波伏瓦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骨折,但意外发现的癌症却在几周内迅速夺走了母亲。在无尽的内疚与哀伤中,波伏瓦记录下母女间最后的时光,其中也穿插了对母亲一生的追忆和对母女关系的反思。在波伏瓦眼里,母亲谦卑又自大,强悍亦脆弱,为婚姻和家庭牺牲自我,又无法放弃对女儿的掌控与入侵。她曾对母亲厌恶恐惧,但如今面对病床上这个垂死的老妇人,她的内心却充满了悲悯深沉的爱。在本书中,她罕有地展露柔软内核,但视角依然锋利,透过私人经验,她对女性地位、临终伦理等社会问题的反思亦发人深省。 通过这部充满痛苦、柔情、遗憾和矛盾的作品,波伏瓦将引领我们重新理解衰老、死亡、生命和爱的意义。
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她于1908年出生于巴黎,1929年获得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她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称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在回忆录《事物的力量 》的结尾,五十五岁的波伏 瓦悲观地写道:“末日即将 来临以及身心俱疲的必然性 致使我没有勇气去抗争,再 者,我的种种幸福快乐也已 淡然无趣了……那将我与尘 世连接在一起的纽带,一条 条地被蚕食,它们在绷断, 很快就会悉数断裂。”但她 没有想到,就在写下这段话 的时候,把她带到这个世界 上来的那条纽带也要绷断了 ,而她自己将被“连根拔起” ,重新去理解衰老、死亡、 生命和爱的意义。 这条纽带的另一头就是 她的母亲弗朗索瓦丝、德? 波伏瓦。熟悉波伏瓦的人不 会忘记弗朗索瓦丝,《端方 淑女》里那个控制欲强、咄 咄逼人的母亲。她对女儿们 的严密管控和精神高压,给 波伏瓦留下了浓重的心理阴 影。每当提到“母亲”,波伏 瓦就成了“战斗的海狸”,毛 发皆竖,无法放松警惕。她 在笔下塑造了一个个可悲又 可恨的母亲形象,直言“母 性通常是自恋、利他、懒散 的白日梦、真诚、欺诈、奉 献和玩世不恭的奇特混合” 。生活中她也拒绝结婚生子 ,理由之一就是“我觉得自 己和父母之间没有多少亲情 ,因此对自己可能会有的儿 女事先视同陌路”。她的强 硬姿态和战斗气质为渴求自 由却深受家庭束缚的年轻女 性带来了令人振奋的精神力 量,但与此同时,与母亲的 和解也似乎遥遥无期。波伏 瓦仍旧赡养老母,却不再和 她有深入的交流。萨特、写 作、旅行还有巴黎左岸的男 人女人们才是她的现实生活 ,而母亲有如一座雕像—— 承载了年少时的记忆,标记 着曾经的反抗,提醒她要毫 不妥协地守卫自己的独立, 但本身不再有任何触动真实 的力量。 …… 据说《她弥留之际》是 波伏瓦众多作品中萨特非常 喜欢的一部。对我来说也是 这样。波伏瓦曾说希望自己 的亲身经历能唤起读者的“ 兄弟情谊”,而我,就是一 个感受到“情谊”的“兄弟”。 除了她对母亲复杂的感情,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还有她对 于临终过程的细致描述,以 及对医疗和临终伦理问题的 思考。无法忘记就在翻译这 本书的前一年,她的恐惧、 悔恨和必须面对的残酷抉择 ,我都一个个地经历过来。 我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在 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素昧 平生的人之间连接起沟通生 命经验的纽带,让孤独的个 体互相拥抱。不过,仍然要 指出,这并不意味着就要给 予波伏瓦全然的信任。经验 可以分享,思考却必须独立 。在波伏瓦看似平铺直叙的 文风背后也有精心或无意的 剪裁。她就像一个对你讲故 事的老大姐,有着自己理解 事情的角度。你当然可以同 情她的遭遇,耐心地听她说 下去,但或许也可以在某些 时刻打断她,告诉她你的怀 疑或不同想法…… 能成为这本书的译者让 我感到无比幸运。不过本书 的诞生并不只是我一个人努 力的结果:非常感谢我的导 师潘一禾,没有她的鼓励和 帮助,我不会有勇气翻译这 本书,更不会有机会参与出 版该书;也非常感谢深圳出 版社和果麦文化的编辑老师 ,没有你们专业、严谨、耐 心的修改,这本书不会是现 在的样子。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