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黄色墙纸

作者:(美)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
责编:龚将
译者:叶紫

ISBN:9787559681119

单价:48.0

出版年月:2025-03-01 00:00:00.0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I712.45

语种:CHI

页数:22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展开▼

评分:5.0

(本馆/总:0/2人荐购)

目录

第一部分 幽灵
黄色墙纸
巨藤屋
摇椅上的女孩
第二部分 觉醒
世事无常
事随境迁
珍贵的首饰
转身
第三部分 智慧
所罗门如是说
遗孀的力量
老有所思
第四部分 宣言
灭绝的天使
如果我是男人
我为什么写《黄色墙纸》
译后记

展开▼

导语

女性觉醒执笔者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短篇小说精选集,汇集12篇经典杰作。 《黄色墙纸》一篇自问世以来便引发阅读轰动,成为反抗“疯女人”叙事的开辟之作。 全书分为四部分——“幽灵”“觉醒”“智慧”“宣言”,用文字构筑女性抗争的隐秘世界。 她们的故事从“家”的日常展开,作者将幽闭空间转化为心灵革命的起点,生动刻画女性在父权制下的挣扎与觉醒。

展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黄色墙纸》等十二篇代表作。同名篇以其亲身经历为灵感,展演女性在压抑环境中的崩溃与反抗,挑战既定文学规范,成为百年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其他短篇同样通过深刻洞察与动人笔触,描绘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挣扎与觉醒,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注入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展开▼

作者简介

叶紫,翻译家,杭州青澜教育校长,资深英语教师,毕业于外交学院英文系、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译有福克纳小说集《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毛姆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特德·休斯诗论集《冬日花粉》等。

展开▼

前言

张秋子 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 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让人想到一个容器,里面的 水受到激情的高温的熬煮, 源源不断地涌出来,小小的 瓶身根本盛不下,于是,水 满溢而出,汩汩地奔流,淌 满了大地的表面,浸透了深 层的土壤。水,就是她那具 有辐射力量般的自我。 在夏洛特的小说、日记 、诗歌以及政论文章中,激 情的自我都留下了深深的痕 迹。她手稿中那些纤细平静 的字体常常像突然充血的动 脉血管,在自我创造的渴望 中彼此加速、追逐乃至膨胀 。我们会看到,在一首诗中 ,她直言不讳地把这种情感 称为“狂野的骚动”。当然, 文字中混沌勃发的力量,还 是来自于日常生活的投射, 她的激情使她不能过一种按 部就班、井井有条的平静日 子,只能大胆地用炸药炸开 生活的金矿,而她的天赋又 足以使她捕捉到以气态形式 飘荡在金矿上空的那些关于 痛苦与幸福的奥秘。 所以,让我们先从她的 生平讲起,看看生活的强度 如何渗入了她的书写力度之 中。 夏洛特曾经为自己写过 一幅“自画像”:“亲爱的读 者,你认识我吗?货真价实 ,我就在这里。18岁。身高 5英尺6英寸半,体重120磅 。”这段自画像来自于夏洛 特1879年1月的日记,这是 她的第一本日记。和很多人 一样,她在写日记时愿意想 象一个读者或者对话者:她 渴望读者,渴望被听到,也 许还自命自己是一位向大众 言说的作家。她描述自己长 得“还不错”,甚至可以说“ 挺健美的”,她谈到自己的 健康情况非常好,正在培养 自我控制能力,此外,“并 不多愁善感,更多的是冷峻 和抑郁”。在这段18岁的自 我审视中,夏洛特日后的诸 多特质已经固定了下来,比 如对服饰与健身的热衷,对 进入公共领域的渴望,对成 为作家的期待,以及伴随终 生的忧郁气质。人之为人的 神秘正在这里,一个人二十 多岁时的精神状态基本规定 了他中年以后的精神状态。 …… 1892年,顶着为人嘲笑 的风险,她终于与沃尔特离 婚了,此时,她的收入与名 气、抱负的实现都构成了她 的底气,就像小说《遗孀的 力量》中,那个在丈夫死后 决绝地摆脱子女、为自己而 活的母亲一样,我们几乎能 想象,离开沃尔特的夏洛特 是同样“强健有力”“祥和坚 定”的。也许,人们会为她 第二段婚姻关系的缔结感到 奇怪,因为她曾在第一段婚 姻中如此痛苦,摆脱得又如 此艰难;但是,通过创作走 人公共领域的夏洛特,已经 不再是那个困在黄色墙纸后 面痛苦压抑的女性了。 1897年时的她已经可以独 当一面:她会到西部和南部 演讲与出席活动,以作家身 份旅居于不同的团体之中; 虽然少年时就发作的抑郁症 此时还是会不时来袭,但把 目光投向远处、投向高处、 投向公共领域拯救了她,也 让她以足够完整、自洽的灵 魂悦纳了第二段与表弟的婚 姻。想来,幸福的婚姻从来 不是两个人是否彼此“合适” ,而是两个人是否足够“自 足与完整”一哪怕在单身状 态下,个体的自足与完整都 能引人走向幸福。 用了整整一生的时间, 夏洛特完成了一件小小壮举 ;创造自己、发展自己、捍 卫自己。这不是独属于女人 的志业,也不单单属于男人 ,它是人类的本职。小说集 《黄色墙纸》则以异常动人 的笔触记录了这场壮举中那 些幽微的瞬间与动人的细节 。

展开▼

后记

作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先 驱,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 于1890年发表了短篇小说 《黄色墙纸》,一时引起轰 动。这篇小说最终被读者奉 为吉尔曼传奇而多产的一生 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纵然 时过境迁,这篇构思惊艳、 手法独特的“内心独白”仍然 在以永恒的文学魅力持续刺 激并挑战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的神经,同时,在“女性主 义”作为社会议题而受到更 多重视的今天,它将人们的 视线重新拽回到在压抑与觉 醒的缝隙间挣扎的个人经验 上,为读者带来了“切身”的 阅读体验,并准确而直接地 提出了女性主义的核心问题 之一: “面对新精神与旧传统的 矛盾时,女性究竟该如何存 在?” 吉尔曼一生都受到神经 衰弱的困扰。在第一段婚姻 里,她曾尝试妥协,安于“ 贤妻良母”的身份,第一任 丈夫的体贴与无微不至,更 让她不忍“背叛”家庭,因而 一次又一次将离经叛道的思 想深埋心底,勉强遏制住了 “人世”的冲动。然而,牢笼 般的婚后生活与无拘无束的 婚前生活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吉尔曼向往自由的灵魂饱 受折磨。随着时间的推移, 她的病症不断加重,理智逐 渐瘫痪,她甚至一度濒临精 神崩溃。于是,1887年, 在亲友的介绍下,吉尔曼接 受了当时盛行的“静养疗法” 。所谓“静养疗法”,顾名思 义,即“无为而治、无为而 愈”。医生的诊断是“小恙” 。吉尔曼遵从医嘱回家静养 ,足不出户,不碰纸笔,尝 试让大脑处于休眠状态。然 而,或许是越想静心便越是 躁动的缘故,又或许是此类 疗法刚好对她无效,吉尔曼 的精神状态急转直下,步人 深渊,濒临崩溃,内心活动 几乎停滞。 在《黄色墙纸》中,吉 尔曼以第一人称向读者描绘 了这种荒谬的、治标不治本 的治疗方法如何给主人公造 成了更大的精神错乱,并巧 妙地以哥特式的氛围营造及 象征手法,让读者切身感受 到从理智尚存到精神彻底崩 溃的毁灭过程。《黄色墙纸 》虽有虚构的成分,但流动 于字里行间的不安与神经质 ,却大体来自吉尔曼的亲身 经历。在《我为什么写(黄 色墙纸)》一文中,吉尔曼 这样写道: “在死里逃生的喜悦中, 我写下了《黄色墙纸》。” 在这份喜悦背后,是无 数被压抑的“幽灵”的凝视— —在“摇椅”上,在“巨藤屋” 里。 于是,“觉醒者”成为“先 驱”。她们揭露、反抗、呐 喊、抚慰,伤痕累累,却屡 败屡战。世事无常,传统与 新潮不断拉扯着女性,有时 她们不得不选择欺骗。事随 境迁,当传统的力量强大到 足以颠倒是非的时候,她们 不得不放弃爱情。什么才是 女性“最珍贵的首饰”,是身 边的男人,还是心中的自由 ?拒绝一个男人,需要多少 勇气?面对丈夫的背叛,需 要多么坚强的意志,才能化 悲愤为理智,离开婚姻与家 庭?欺骗、放弃、拒绝、离 开……没有更好的结果了吗 ? 有时,人们不免怀疑, 吉尔曼是在将个人的痛苦归 咎于社会与传统,将“个人 的不幸”偷换为“女性的不幸 ”,并错误地假定以传统方 式生活的女性无不忍受着“ 不公的对待”,假定“女性都 热爱社交,不喜常守深宅” 。在吉尔曼的作品里,对“ 男权”和“传统观念”的批判 与讽刺无处不在,看似犀利 甚至狠毒,读来却也让人不 禁觉得是一种“抱怨”。但同 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吉尔 曼不同于摇旗呐喊的示威者 ,也不同于只顾煽风点火的 狂热者的地方。细读吉尔曼 的作品,不难发现,除却复 杂的情绪,一道冷静而富于 女性智慧的光芒贯穿了她的 创作生涯:对于女性如何活 得有价值、女性如何兼顾家 庭责任与社会权利,吉尔曼 给出了她的“解决方法”。在 以《老有所思》《遗孀的力 量》《所罗门如是说》为代 表的一系列作品中,这种“ 解决方法”尤为闪光。 不错,吉尔曼一人无法 为女性代言,但历史不应忘 记,一位饱受精神困扰的女 性,以先锋般的探索精神和 可贵的理性,为女性的未来 提供了难以想象的可能性。 一族“天使”已然灭绝。 可“如果我是男人”,“我” 愿意一直学习.不停地学习 —— 她的“怨言”背后,是怎 样的一种真诚! 生活也给予这种“真诚” 以奖赏。吉尔曼的第二段婚 姻一直延续到她生命的终结 。她与支持并理解她毕生事 业的丈夫长相厮守,以幸福 的家庭为后盾,放迹四方, 宣传她的理念,为女性争取 权利。让吉尔曼的作品获得 了回归人性,从而超越时代 的独特魅力。 那么,面对新精神与旧 传统的矛盾时,女性究竟该 如何存在? 没有绝对的答案。 每一位女性都有自己的 答案…… 每一位读者都有自己的 答案…… 吉尔曼的答案或许与另 一位声名卓著的女性主义者 不谋而合。那位女性主义者 的伟大宣言也通过吉尔曼充 满个性的文字折射出了夺目 的光芒: “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 于他人的意志。”(西蒙娜· 德·波伏瓦) 叶紫 2015年3月15日于杭州 修订于2023年11月9日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