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前言
序言
概述
【壹】余姚的戏曲渊源
【贰】姚剧的历史沿革
【叁】姚剧的复苏与振兴
姚剧的舞台艺术
【壹】脚色行当
【贰】表演艺术
【叁】方言语音
姚剧的音乐唱腔
【壹】板式
【贰】唱腔
【叁】伴奏
姚剧的剧目
【壹】传统戏
【贰】现代戏
【叁】代表剧目
姚剧的传承
【壹】代表性传承人
【贰】其他传人
姚剧的现状和保护
【壹】姚剧的濒危状况
【贰】姚剧的保护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余姚姚剧》由李永鑫主编,王浩光编著。余姚姚剧用当地方言演唱, 俗称“余姚滩簧”,脱胎于当地民间歌舞及说唱艺术,形成于清代中期。早 期表演往往因陋就简,利用稻桶和门板搭成舞台,以手帕、伞、扇为主要道 具。其表演注重角色内心体验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 土风味,质朴自然,但无严格的表演程式。 《余姚姚剧》适合大众阅读。
余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誉为“浙东名邑”、“文献名邦”,是浙 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_,也是闻名遐迩的河姆渡遗址所在地。历史上诞 生了汉代高士严子陵、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明末清 初民主主义思想家黄宗羲、中日文化交流先驱朱舜水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也是我国古代戏曲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发源地,又是著名的四 明山浙东抗日革命根据地。 在余姚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姚江两岸所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余姚姚剧 ,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从余姚滩簧(鹦哥班)发展壮大,以其浓郁的地方性 和民间性特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浙东地方戏曲中的一朵艺 术奇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工 作,姚剧与其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一样,迎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浙江省文 化部门及历届余姚(县)市领导均十分重视姚剧的传承与发展,余姚姚剧团长 期坚持上山下乡为农民服务、坚持编演现代戏,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 2007年,姚剧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姚剧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余姚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 ,余姚市文化部门承担起了姚剧保护与传承的重任,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保护 的具体举措。 本书通过对姚剧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艺术特色等介绍,旨在有助于 广大读者了解余姚姚剧,并为深入研究姚剧历史提供相关资料,以期达到抛 砖引玉的目的。 编者
姚剧是余姚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之一,对姚剧剧种的历史沿革及其艺 术特点,乃至现状与今后发展方向的探索和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而长期的 任务。 在姚剧的发展进程中,余姚已出版了《姚剧发展简史》(蒋中崎、黄韶 、严亚国编著)、《中国戏曲志·浙江卷·姚剧音乐条目》(沈守良、张钱苗 撰稿)、《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姚剧分卷》(张钱苗撰稿)、《姚江 戏曲》(周建华、钱百治、寿建立编著)、《姚剧音乐》(张钱苗编著)、《姚 剧剧作选》等。如今,《余姚姚剧》将成为介绍姚剧的又_重要史料。 在本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余姚姚剧》的编著 过程中,我们参阅了以上所提及的诸多书目,又得到了徐宏图等许多前辈老 师的热情指导和帮助,余姚市艺术剧院作为姚剧的“非遗”申报单位和传承 基地,在此谨表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编写水平有限,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望不吝指正。 余姚市艺术剧院 2011年5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