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傅佩荣讲道德经(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傅佩荣讲经典系列

作者:傅佩荣
责编:王夕月

ISBN:9787520729918

单价:128.0

出版年月:2023-03-01 00:00:00.0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社会科学

分类号: B223.1-49

语种:CHI

页数:53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自序
老子其人及其思想
一、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老子思想的形成
三、《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四、该如何学习与理解老子的《道德经》?
五、今天学习《道德经》的意义何在?
《老子》正文解读《道经》
第一章(上) 不可说不等于不存在
第一章(下) 有欲望未必是坏事
第二章(上) 判断都是相对的
第二章(下) 圣人究竟是谁?
第三章 不是愚民政策
第四章 用疑似法来想象
第五章 天地没有偏爱
第六章 谷神何以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吗?
第八章(上) 上善若水
第八章(下) 水的七种善
第九章 功成身退是上策
第十章 修炼的六个步骤
第十一章 有无互相配合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没有身体又十白什么?
第十四章 混而为~的道
第十五章 能静能动的悟道者
第十六章 修炼要靠虚与静
第十七章 管理的四个层次
第十八章 国乱显忠臣吗?
第十九章 从减少欲望开始
第二十章 圣人是大众眼中的笨人
第二十一章 恍恍惚惚的道
第二十二章 贪多则消化不良
第二十三章 少说话最自然
第二十四章 太自负看不明白
第二十五章(上) 给道取个名字
第二十五章(下)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稍安勿躁
第二十七章 善人与不善人
第二十八章 策略与目的
第二十九章 三去主义
第三十章 不得已才用兵
第三十一章 用兵打仗是下策
第三十二章 天降甘露
第三十三章 人要有自知之明
第三十四章 大道像泛滥的河水
第三十五章 淡而无味的道
第三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
第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
《道经》总结
《老子》正文解读《德经》
第三十八章(上) 推崇本性与禀赋
第三十八章(下) 大丈夫的作风
第三十九章 辩证统合的一
第四十章 有与无的辩证
第四十一章 从十二个角度谈修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万物的一二三是指什么?
第四十三章 无为与不言
第四十四章 长久才是王道
第四十五章 收敛自有力量
第四十六章 知足保障平安
第四十七章 不出门知天下事
第四十八章 用减法来悟道
第四十九章 把百姓当孩子
第五十章 养生的秘诀
第五十一章 道与德的意义
第五十二章 守住根本
第五十三章 那是强盗头子
第五十四章 从未脱离人间
第五十五章 向婴儿看齐
第五十六章 言者不知知者默
第五十七章 治理的神奇效果
第五十八章 祸福相生相倚
第五十九章 珍惜人的禀赋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国与小国如何相处?
第六十二章(上) 不要舍弃道
第六十二章(下) 展示宗教维度
第六十三章(上) 为何要以德报怨?
第六十三章(下) 轻诺必寡信
第六十四章(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十四章(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五章 回归淳朴状态
第六十六章 不争而成功
第六十七章(上) 三宝以慈为首
第六十七章(下) 三宝还有俭与后
第六十八章 以不争心态处世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
第七十章 没有人了解我
第七十一章 圣人把缺点当缺点
第七十二章 自爱而不自贵
第七十三章 勇于不敢则活
第七十四章 用心善待百姓
第七十五章 治国者的责任
第七十六章 柔弱是生存之道
第七十七章 保持动态的平衡
第七十八章 以服务代替领导
第七十九章 善人合乎天道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之乐
第八十一章 悟道与行道
总结
总结一 老子与孔子的对照比较
总结二 老子与庄子的对照比较
总结三 老子与韩非子的对照比较
总结四 老子与西方哲学的对照比较
总结五 老子的宇宙观
总结六 老子的人生观
总结七 老子的价值观
总结八 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附录
老子传略
庄子述“老聃”
司马谈论“道家”
班固评道家
纪昀论道家与道教
宋濂议老子

展开▼

导语

  傅教授摒弃众多牵强附会的解说,集多种批注版本和古今大家的研究成果于一体进行解读。运用现代诠释学以经解经,处处以原典为佐证。重新注疏、整理《道德经》,还原先秦经典原始风貌。  傅教授以中西哲学视角解读《道德经》,将老子与孔子、庄子、韩非子等中国思想家,以及黑格尔、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家加以对照,解读视角既凸显东方智慧,又兼具了西方思维,帮你更深层次理解老子学说。

展开▼

内容简介

傅佩荣教授首创中西比较视角解读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详解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接中国传统,照见西方哲学。傅教授特别用心阐释了老子的三个关键词:道、德、圣人,以此展现其完整而完美的哲学系统。“道”不再是“人之道”,而是“道之本身”,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这个定义贯穿全书,使阅读者立即提升境界,领悟自己的生命也是有“来源与归宿”的。由此,可进一步理解老子的用心,他是要化解乱世之中的“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深度理解老子思想,修习《道德经》中的人生管理智慧和修养法则,成为自己生命的统治者。

展开▼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教授积累四十余年在中西哲学方面的训练,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其学术论著贯通古今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傅教授是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并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台湾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通识课程。其作品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 傅教授著作甚丰,出版《哲学与人生》《易经与人生》《推开哲学的门》《心灵的旅程》等图书逾百种。

展开▼

前言

《老子》又名《道德 经》,全书五千多字,分 为八十一章,但章章相通 ,形成一个完整而完美的 系统。欲了解此一系统, 需先明白三个关键词:道 、德、圣人。 老子用一个“道”字来 贯穿一切。所谓一切,主 要是指两个领域:一、自 然界;二、人类。自然界 包括天地万物,依规律而 存在及运作,是一个单纯 的“实然”状态。人类原是 万物之一,但因其“德”为 认知能力,由此而生欲求 与选择,造成一个可变而 复杂的世界,所面对的是 “应然”问题。应然是应该 如何,实然是实在如何。 “圣人”是老子虚拟的角色 ,代表悟道的统治者;他 所悟的道,在体现时,要 使应然配合实然,然后期 许人间可以回复安宁。 此所以《老子》第五 章会说:“天地不仁,以 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其意为 :天地没有偏爱,对天地 之间的万物是“依规律”做 实然的安排。圣人没有偏 爱,对他所统治的百姓也 是“依规律”做实然的安排 。“刍狗”一词据《庄子· 天运》是指:人在祭祀时 ,用草扎几只狗来陪祭, 祭祀之后就随手丢弃它们 。万物不是如此吗?春天 百花齐放,到了夏天就都 凋零了;百姓不是如此吗 ?起高楼宴宾客,然后人 散了楼也塌了。这里面没 有偏爱(仁)的余地。圣 人悟道,以应然为实然, 方可以做到“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第十章、第五十一章)。 综合上述,可知三点 :一、道是万物的来源与 归宿;二、德是万物由道 所获得的各自的本性(其 中,人之德是认知能力) ;三、圣人是悟道的统治 者。 本书扣紧这三个关键 词,努力展现老子之完整 而完美的系统。如何展现 呢?首先,老子异于先秦 诸子之处,正在于“道”的 概念。所谓“先秦诸子”, 至少另外包括了儒家、墨 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他们的作品中也常见“ 道”字,但其含义多为人 类世界的应然之道(如, 天下有道无道),或者以 人为中心所见的自然界之 道(如,天道福善祸淫) 。其目的是希望拨乱反正 ,但人类社会的乱局,不 正是人自己造成的吗?治 标而忘了治本,永远脱离 不了困境。治本有二途: 一是准确理解人性,再由 政治与教育携手合作,使 社会重新安定。儒家孔子 选择这条路,意在承礼启 仁,肯定人性向善,着手 提出一整套构想。另一途 则是道家老子之所为,跳 出人类世界,“不以人为 中心”来思考一个化解方 法。老子之“不以人为中 心”是怎么回事? 仔细阅读《老子》全 书,不曾见到人名、国名 、历史事件、地理信息等 。天下有这样的书吗?司 马迁在《史记》中连老子 是谁都无法确定。唯其如 此,才有可能摆脱狭窄的 人类视野,而以道的角度 进行反思。“道”不再是“ 人之道”,而是“道之本身 ”,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这个定义贯穿全书, 使阅读者立即提升眼界, 领悟自己的生命也是有“ 来源与归宿”的。由此再 进一步,则可明白老子之 用心,是要化解乱世之中 “存在上的虚无主义”。“ 存在”是指人的生命存在 ,如果经常在痛苦中又随 时可能死亡,则人生有何 意义可言?虚无主义于是 漫延开来。现在老子告诉 我们:—切由道而来又回 归于道,所以人生不是虚 幻的。如果可以悟道,则 个人生命得以安顿。这里 接着要说明两点:一是个 人有什么既有的“德”,又 如何可以悟道?二是人类 社会得到安顿,需要“圣 人”,圣人又是怎样的人 ? 那么,人由道所获得 的“德”(本性)是什么? 答案是:认知能力。认知 的直接作用是区分,区分 必然带来欲望。统治者如 果“推崇杰出的人才,重 视稀有的商品,展示可欲 的事物”,百姓就会“竞争 较量,沦为盗贼,心思纷 乱”(第三章译文)。知 之偏差造成欲的盲动,后 果不堪设想。要使百姓有 正确的知,难如登天,因 此不如“常使民无知无欲” (第三章)。这句话使老 子背上愚民主义者的罪名 。而这纯属误会,因为有 正确之知则有正确之欲。 如圣人之“欲上民,欲先 民”(第六十六章),皆 属正途。圣人是怎么做到 的?本书分辨知之三个层 次:区分、避难、启明。 区分是来自我“对”外界的 利害考量;避难是由于我 “与”外界的相互依存;启 明是跳开一步,从道来看 待一切。凡人只有区分之 知,形成竞争、斗争与战 争。智者懂得避难之知, 表现出“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八章),以及“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第三十六章)。圣人则领 悟启明之知,用庄子的话 来说,就是“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庄子·秋水 》)。对万物不做区分, 也不存好恶,对自己的处 境,则是知其不可奈何而 安之若命。简单说来,就 是从一个整体而根本的“ 道”来看待—切。 老子所虚拟的圣人是 悟道者,也是统治者。他 的统治体现了道的作用: 像母亲对孩子般的“慈”, 像珍惜及不舍万物般的“ 俭”,像谦让及服务大众 般的“不敢为天下先”。这 是老子的“三宝”(第六十 七章)。世间族群有大有 小,不计其数,向来不缺 统治者,但是能悟道的有 几人?此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