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彼岸岛

作者:陈柳金
责编:王蕙子

ISBN:9787517143185

单价:55.0

出版年月:2022-12-01 00:00:00.0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I247.5

语种:CHI

页数:32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第一章 塔上洞房
第二章 听佳讲古
第三章 谁是鬼王
第四章 “小富即安”的由来
第五章 你怎么老是跟踪我
第六章 “野”字有N种含义
第七章 林老板是什么人
第八章 对联惹的祸
第九章 三脚金蟾真相
第十章 灵魂当铺
第十一章 海祭
第十二章 请君喝壶茶
创作谈:在冒险中抵达精神之岛(代后记)

展开▼

导语

于人间烟火处,抒写时代悲苦,在移植再造中,捍卫家国梦想。 一部长篇,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能否吸引读者看进去,这是关键点。故事再精彩,语言要是没有特质,过于从众或偏于腐旧,很难激发阅读期待。 本书通过大量阅读、采访和田野调查、反复求教等方式,有意识捕获与下南洋、松口古镇相关的历史资料、掌故逸事,使讲述故事发生关联的时间脉络和精神肌理逐渐清晰。在不断的发酵与推演中,颍川村所承载的生活场和信息场变得愈加强大,从而演绎了一出“民国版下南洋”。

展开▼

内容简介

小说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期,一群客家人背井离乡下南洋的故事。从一条舢板的失踪而始,枝杈横生,形成了密集而蓬勃的故事群,刻画出颍川村天寿街上一群市井小人物,以及他们的命运波折,悲欢离合。本书以“水客”递送侨批为主线展开故事,并采用多线铺排的断裂式穿插时间写法,将彼时的粤地侨乡和印度尼西亚地区作为两大生活场域,掘取大量真实可感的生活细节、典型且富有表现力的情节,勾画出中国人尤其是梅州客家人在印尼筚路蓝缕、守望相助的创业历程,歌颂了侨胞们坚强不屈的品性。

展开▼

作者简介

陈柳金,1979年生,广东梅州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居东莞。近年主要从事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作品散见于《作品》《雨花》《飞天》等文学期刊,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读者》《意林》等选载。出版小说集《行走的房子》《呼啸城邦》。曾获《安徽文学》年度文学奖,台湾桐花文学奖。

展开▼

后记

创作谈:在冒险中抵达 精神之岛 ◎陈柳金 过去十几年,一直生活 在珠三角某座工业城市,自 然创作的多为都市题材。城 市,是一个强大的生活场和 信息场,根系一样渗透进大 脑思维。而一旦生活场发生 改变,信息场与思维的有效 对接却是可疑的。因此,我 来到梅州这个山多地广的客 家聚居地,虽是回归故土, 但思维的变频却让人陷于阵 痛。因为梅州的城市概念, 其形态与我之前生活的城市 是不一样的,此地可能更接 近于自然生态或乡土田园。 这种信息场的转换,让我的 思维触角遭遇滑铁卢。走出 惯性思维定式向新的题材领 域探索,成为对创作的极大 考验。 创作《彼岸岛》,是我 反复挣扎后的冒险尝试。 我无意去凑宏大叙事的 热闹,也不想重蹈一些本土 客家题材小说陈旧语言形式 和叙述方式的覆辙。我要表 达的是一种立得住而有感染 力的客家精神,绝对不是借 助塑造某个高大全而扁平化 的客家男人或客家母亲,带 出一群若即若离的人物,貌 似热闹却胡编瞎扯地讲述一 个庸常故事,从而先入为主 地促成所谓精神契合的目的 。我要规避的正是这种套路 和桎梏,寻找有生命力的故 事核而不得,成为久久困扰 我的疑结。直到偶然前往离 梅州城区四五十公里远的松 口古镇,站在移民广场、火 船码头和元魁塔上,一种强 大的信息场直逼脑门。这个 明末后客家人下南洋的首站 之地,曾发生了多少撕心裂 肺的故事。小说是虚构的艺 术,我不需要真实版的硬核 故事,只需一个能叩开想象 之门的场景。正是这个赐予 我灵感的古镇,成了《彼岸 岛》中颍川村的生发地。于 是通过大量阅读、采访和田 野调查、反复求教等方式, 有意识捕获与下南洋、松口 古镇相关的历史资料、掌故 逸事,这些累积进入并充盈 了我的知识储备库,使讲述 故事发生关联的时间脉络和 精神肌理逐渐清晰。在不断 的发酵与推演中,颍川村所 承载的生活场和信息场变得 愈加强大,从而演绎了一出 “民国版下南洋”。 似乎一不小心又赶了“宏 大叙事”的趟儿。闯关东、 走西口、下南洋,中国近代 历史上的三大移民现象,足 证动荡时期国人挣脱残酷现 实寻求新世界的精神朝拜。 “下南洋”跨越国界,时空漫 长,广府人、潮汕人、闽南 人前赴后继,客家人也属其 中主力,这无疑是一部反映 客家人追寻“梦和远方”的血 泪史。我不想采用宏大叙事 手法,动辄几百上千年的时 间跨度,设置横扫千军万马 飞越险隘雄关的大场景,一 开篇便以气势唬住读者。这 往往是故事高手惯用的撒手 锏,非我所擅长,小说需要 借故事的核,去开掘世道人 心和人性深度,从而达成价 值体系与精神维度上的构建 。使用一种雅俗共赏的表达 方式,在传统叙事和现代叙 事之间找到平衡点,吸引读 者把故事看下去,将客家元 素不露痕迹地融入故事情节 与小说细节中,穿过漫溢的 烟火气看见活着的众生,在 颇具民间风味的生活图景中 凸显人性、烛照精神。我想 ,这便是我要呈现的小说主 旨。 重返民国历史与复现异 域生活,成为挑战创作的两 大困局。 在大量的文献史料中回 望历史,是通向远去岁月的 隐秘之门。重要事件和时间 节点,必然不能背离历史, 否则将掉进历史虚无主义的 泥淖,完全失信于读者。历 史和地方史知识于我,实在 匮乏,幸得诸位文学师友和 梅州本土文史专家的提点, 让我拨开岁月深处的层层迷 雾,窥见民国期间深埋本土 的骊珠,委实有穿越时空之 感。在当下去书写时隔近百 年的人事,对一些关键点如 若不去做严谨的探究和考证 ,多半会写成一部穿越剧。 比如小说中提及的本土传统 面食红味面,如今的梅州已 极少有人会做,但其历史渊 源却很久远。红味面在小说 中的出现与故事时间 (1929年至1945年)是不 冲突的。之前我并不知道有 这么一种面食,在文中使用 的是红味面的嫡传弟子“腌 面”,而腌面出现的时间与 故事时间对不上。但百度显 示的信息却堂而皇之地说腌 面在梅州历史悠久,据文史 专家考证也是一种谬误。 至于印尼这个千岛之国 ,于我而言完全陌生。之所 以选择印尼作为异域叙述背 景,缘于采访时接触到的多 为印尼归侨或印尼故事(当 然也涉及马来西亚、泰国、 新加坡等)。遗憾的是,近 百年前的印尼,年纪再大的 采访对象也知之甚少,对其 人情世态、经济结构和社会 差序几乎无从得知。受制于 疫情,原本赴印尼的采风计 划也只能搁浅。只得网购《 华侨史》《华侨史概要》《 东南亚华侨史》《印尼华侨 史》之类的史料详尽查阅, 并多方采访华侨研究专家, 对百年前印尼这个模糊的异 域渐次有了感性认识。我不 是要浓墨重彩地去写彼时的 印尼,所有的有效信息和零 碎资讯都是为故事情节服务 的。人物关系和故事走向处 于一种小说逻辑状态时,可 通过技巧避其锋芒,也可借 助想象抵达未知领域的合理 制衡。于是,创作中不断地 碰壁和跳脱,有如徒步深山 老林,悬疑重重,总会蹿出 性情各异的飞禽野兽,或步 入险象环生的绝境。要去征 服外部世界,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