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作生
ISBN:9787500475132
单价:38.0
出版年月:2009-03-01 0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K106
语种:中文
页数:3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自序
第一篇 罗城三重锁君王——踏勘关押勾践、范蠡的牢狱
第一章 历史背景及谜案焦点
一 淹城是谁建造的
二 淹城是吴国的都邑吗
第二章 古老民谚,一把解谜的钥匙——实地勘察图录之一
一“独木舟渡古无坝”
二“四周林立百余墩”
第三章 窦氏宗谱透露淹城秘事——实地勘察图录之二
一 窦氏:淹城最早原住民
二 淹城是吴国一座监狱
第四章 淹城系吴王阖间所筑——实地勘察图录之三
第五章 结语:勾践范蠡被拘的牢狱在淹城——实地勘察图录之四
第六章 最不幸的消息:春秋淹城遗址遭到人为破坏——实地勘察图录之五
附录一 大小两座阖闻城
附录二 关于吴国石室
附录三 寻找勾践的后裔
附录四 40户姒姓迁入守陵村
附录五 科学家对姒姓家族进行基因研究
附录六 淅川、肥城、运城范蠡后裔之争
第二篇 “China”一语惊世界——蜀身毒道跋涉记
第一章 历史背景及谜案焦点
一 “Chjna”一词典出何处
二 两次长途跋涉探谜案
第二章 华夏文明的传播源——蜀身毒道勘察图录之一
一 张骞发现蜀身毒道
二 “狙兽食铁,猩猩能言”
三 古道上的先民遗踪
四 民风民俗相互同化
五 “China”一词得到语言印证
第三章 支那,一座被历史湮没的商城——蜀身毒道勘察图录之二
一 “生还发瘴,尸弃道旁”
二 货币“以铜为珠”
三 “China”一词缘起蜀身毒道
第四章 古老西南丝路今状——蜀身毒道勘察图录之三
一 大理三文笔村觅宝
二 弄曼一犬吠两国
三 瑞丽的七岁小番商
四 神护关的马帮蹄印
五 茶山“野人”今何在
第三篇 佛妓踏歌颂华章——南洋古麻刺朗国悬案勘访
第一章 历史背景及谜案焦点
一 一个悬疑重重的古国
二 为湮没的史迹提供佐证
第二章 明朝使臣出访古麻剌朗
一 张谦使团阵容有多大
二 奉旨御祭天妃
三 过洋牵星
四 三屿国还生记
第三章 神秘岛国古麻刺朗
一 有州百余,佛宇四千
二 佛妓踏歌迎远客
三 天子赐印“古麻剌朗”
第四章 古麻刺朗国王来华朝贡
一 “天子以义宁我”
二 贡麒麟而庆盛世
三 奉天殿内的上宾
第五章 国王遗言“卒葬中华”
一 明成祖赐谥“康靖”
二 王子剌菇在华受封王位
三 一个古麻剌朗老臣的心愿
第六章 古麻刺朗“康靖”王陵考证——实地勘察图录之一
一 “旗鼓山前筑墓庐”
二 关于国王陵寝形制
三 国王在华后裔葛氏一族
第七章 古麻刺朗疆域考证——实地勘察图录之二
一 从张谦的航路寻找古麻剌朗位置
二 古麻剌朗就是今“库马拉朗”
三 在古麻剌朗旧地感受亲情
四 菲律宾学术之旅感恩记
五 跋语
附录一 蕃王来华的盛典
附录二 蕃国迎诏仪
附录三 蕃国受印物
附录四 在马尼拉国际学术大会上的发言
附录五 古麻刺朗所在地被确认
附录六 “为菲中友谊做了件大好事”——在阿基诺祖屋度蜜月
第四篇 迷失的倭船——古百济国泛槎考谜
引言 好太王碑“说”倭患——实地勘察图录之一
第一章 历史背景及谜案焦点
第二章 一夜间,艘倭船被击沉
一 新罗国王的一封求援信
二 “白袍大将”扬威白马江口
第三章 “都督传冢”话百济——实地勘察图录之二
一 熊津都督看守祖坟
二 太子扶余隆命运结局
三 百济大将当上皇帝的“警备司令”
四 名留唐新罗生进士及 第
第四章 在百济旧地寻访遗迹——实地勘察图录之三
一 百济国熊津古都何处寻
二 扶余郡守的镇宅之宝
三 苏定方纪功碑被韩国列为国宝
第五章 艘倭船沉陷莫筌岛海域——实地勘察图录之四
一 根据三千宫女投江史事找线索
二 扶余郡官员的探访
附录一 关于大唐、百济、日本诸国之战船
附录二 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发现唐日海战史料
附录三 《唐新联合军百济王都泗泄城攻略》校注
附录四 长眠在洛阳的百济人
附录五 在唐韩半岛遗民墓志铭一览
第五篇 千年宝玺话沉浮——秦始皇传国玺材质及形制研究
第一章 历史背景及谜案焦点
一 秦始皇宝玺成疑团
二 宋元明清真假宝玺层出不穷
第二章 传国玺是和氏璧琢成的吗
一 “和氏璧”的虚构成分
二 传国玺为何呈五色彩
三 坊间一说:李斯赴印沟采玉
第三章 老妪与“金镶玉玺”
一 一身缟素的老妪
二 井底奇石上的血色“文告”
三 王莽篡汉夺宝玺
四 史家对元后掷玺的评说
第四章 玺文乃“虫鱼乌迹”
一 段氏店铺的一枚古玺惊动朝廷
二 13名老学究的参验
三 姑妄存录:传国玺被冯道私藏墓中
第五章 鄂县富绅献假玺
第六章 南明存档:永历帝携玺奔缅
第七章 乾隆帝说:秦玺煨烬
第八章 传国玺印文及螭纽版本
一 毕景儒本
二 向巨源本
三 蔡平仲本
四 蓝田县志本
五 螭纽本
六 结语:秦始皇传国玺“现世”蓝田
第六篇 宝山烽堠留谜文——上海外高桥海域履险
第一章 宝山烽堠神秘失踪
第二章 踏访“恐怖水域”——实地勘察图录之一
一 海图上的“恐怖水域”
二 海豹轮老船长侃古
三 乡绅护碑传佳话
四 永乐宝山烽堠御碑释读
第三章 “闻得宝山山不见”——实地勘察图录之二
一 万历十年:烽堠坍陷入海
二 “恐怖水域”帽子彻底摘掉
第四章 海疆烽堠与边塞烽燧——实地勘察图录之三
一 古代海疆、湖泊中的烽堠
二 古代边塞烽燧
三 宝山烽堠形制还原
第五章 宝山烽堠设计者陈碹——实地勘察图录之四
一 老宝山城隍庙里有座“神”
二 他是明朝的水利部部长
三 明武宗赐匾“德缵禹功”
第六章 宝山烽堠系郑和舟师的遗物
一 明人王世贞的“一家之言”
二 郑和航海图中的宝山
第七章 宝山管辖“天下 第一都会”——实地勘察图录之五
一 高樯大桅集如森林
二 天妃宫:郑和下西洋总指挥部
第八章 从宝山千户所到浚浦局——实地勘察图录之六
第九章 今日中国沿海灯塔——实地勘察图录之七
附录一 明·杨士奇《平江侯谥恭襄陈公神道碑铭》
附录二 明·郑和《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铭》
古老的中国,不仅以悠久灿烂的历史而著称于世,而且因其存在许多历史悬案,让中华史册更显神秘而诱人。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为解开这些历史疑困,倾注了心血和热情。 本书就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专解中外历史重大悬案的专著。作者徐作生几十年来,以浓厚的兴趣,持之以恒地对中外重大历史之谜倾心研究、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这部《中外重大历史之谜图考》是其辛勤考察研究的结晶。
《中外重大历史之谜图考(第二集)》记录作者亲自踏勘历史遗迹,考 述历史谜案,解析史上历史悬案,如勾践范蠡被拘的牢狱在淹城,蜀身毒 道勘察图录,秦始皇传国宝玺之迷等,是一部专解中外历史重大悬案的专 著。
徐作生,祖籍江苏建湖。1949年10月22日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教育学院(今归入华东师大)中文系,现为《文汇报》编辑。17岁时即赴蜀身毒道,足迹最远处至徐霞客当年勘访未果的高黎贡山延脉——“野人山”牛身道,揭解茶山“野人”的历史及今况。1988年8月,在学术界首次提出南洋古麻剌朗国属及国王陵寝遗址。1994年3月,远赴尼泊尔考察释迦牟尼诞生地遗址。2000年1月,应邀赴韩国踏勘古百济四百艘倭船沉江遗址。2003年11月,在澳门大学理工学院讲授《古代上海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与互动》。2004年7月,在北京大学主讲《十二世纪中国移民南徙新证》。同年8月,在哈佛大学作学术访问。2005年6月,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聘其为历史专家。2005年7月,应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赵令扬教授邀请,在该校作《故苏禄国本头公祠墓发现始末》的报告。多年来发表的考察论文及对历史悬案的推论多为海内外考古界证实,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主要学术专著(已出版):《中国五大历史悬案揭秘》、《泛槎考谜录》。
让读者在第一时问了解谜案真相 我考述历史谜案,若是自1971年赴吴中地区踏勘建文帝出亡佚事算起 ,迄今也已30多个年头了。这30余年所考证的史事,之中常常会有新的东 西出现。 学术研究,应当要求不断有新的材料公之于世,而决不能“炒冷饭” 。更何况那些发表时间已经久远的东西,否则宁愿弃之不用。“炒冷饭” ,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有鉴于此,我在检索史料或实地踏勘之时, 便会格外留意,一旦发现新的材料,当于及时录之。尤其是一些从未公布 过的、极有学术和史料价值的图片,用它们解析历史悬案比文字更显直观 和重要。 今值《中外重大历史之谜图考》第二集出版之际,谨借这篇自序,分 别把三本集子中所考述的将近20个历史悬案,关于其中一些最新的研究成 果,在第一时间告诉读者,以起到一个承续前者(第一集)、启应后者(第三 集)的作用。 为叙述方便,兹按拙著中历史之谜所公布的时间之先后,择其要者, 述之如次: 溥洽临终偈语解析——关于神秘谋僧姚广孝之谜 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二十八日,建文帝主录僧溥洽盘坐在南京大报 恩寺中念经,他自感已是灯尽之日,于是召来弟子,留下了一段偈语,便 霭然逝去。 溥洽临终留下的这段偈语共四句,20字,偈语云: 清净自在中,还是如是住。 一切大安乐,清静自在住。 从字面上读来,这段偈语令人费解。但是,大学士杨士奇为何要将它 传录下来呢? 著者围绕这首诗,一直困惑了20多年,直到2005年夏重访吴县湘城, 踏勘妙智寺遗迹时,灵犀顿开,才揭开其谜底。原来,这是一首谶诗! 古代的佛经,十分艰涩难懂,但是深入研究进去,便会发觉包含许多 哲理。而这些佛经中,许多又是谶诗。谶者,卜知吉凶也。 在溥洽留下的这首谶诗中,语句毫不押韵,甚至辞不达意,亦无什么 意境,但细细品解,内中自有奥秘!这个奥秘,我们只须把20字中的“住 ”,换成“主”,谜面就迎刃而解了。它的实际含义是: 清静自在中,还是如是主。 一切大安乐,清静自在主。 很明显,谶诗中的“主”,也就是自己的故主建文帝。住者,拆而析 之,人之主也。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尤其像溥洽这样一个高僧大德,传统的忠君思 想是根深蒂固的。由他所做的这首谶诗,便很能说明问题。 另外,关于神秘谋僧姚广孝之谜,《图考》第一集还首次公布了一些 对解析悬案可资参考的图片,如姚广孝使用过的“法雨泉”。笔者于1983 年冬在穹山寻访姚广孝遗迹,于福臻禅院配殿后发现这四眼泉,即姚广孝 住持福臻禅院时的“法雨泉”。20世纪4JD年代初期,上海佛教青年会一行 来此游览,竟杜撰了一个“鹤来泉”,并立石于泉畔,殊不知这样一个异 名,破坏了历史原貌,使后来者再也难觅“法雨泉”所在了。 神秘的“墙中墙”——关于明建文帝出亡遗踪之一 位于南京中山门外前湖边上,9路公交车可达。“墙中墙”的论证可以 说是建文帝出亡的焦点。在未发现它之前,学术界曾经有人断言,建文帝 不可能逃出南京,因为当时京都没有地下水道设施。然而,事实却恰恰相 反。1991年南京建邺路拓宽工地发现规模宏大的明初地下水道。更令人惊 奇的是,明城墙内竟然隐藏着一道小城墙!这道神秘的“墙中墙”,在被 掩埋了600多年之后,于1998年6月在前湖边上坍塌的城墙里露面。 又及,关于“墙中墙”,笔者曾于2000年6月20日致函南京市城垣史博 物馆核实,未几,即获博物馆馆员杨国庆先生来函,函云:“所及墙中墙 一事,属实。但与建文帝出亡一语,目前尚无定论,待考。”杨国庆还就 “墙中墙”建造年代及相关问题撰文,发表在《东南文化》上。 质疑“青川县青溪发现明十四陵”——关于明建文帝出亡遗踪之二 2004年8月,笔者陆续收到一些史学爱好者的电话和来函,他们纷纷就 新华社播发的一则消息《青川县青溪发现明十四陵》(有的报纸标题又作《 “明十四陵”遗址在四川发现》),进行咨询并提出若干疑问。 该文是2004年8月4日由新华社娱乐版刊布的。消息起头,便疑定青川 县青溪镇是“明十四陵”遗址,这“明十四陵”,也就是明惠帝的葬处。 继而,又称“考古人员初步认定,这是明朝第二代皇帝明惠帝的避难之处 ”。余细细览之,疑点至少有六,而最可疑虑的是,文章还提出一个证据 ,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庵内正殿佛前的黄龙镶边金字木牌,上写有大明 建文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拿这个才有50年历史的木牌来证明600年前的 那段疑案,不亦令人发噱乎? 2005年7月5日,在南京举行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论坛上,四川大 学历史系李映发教授还向海内外学者披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内幕:原来这 篇消息最初出于青川县文化局有关领导之手。此前,县文化部门曾邀请四 川大学的4名专家进行座谈。4名专家经过史料比对,认为建文帝殁于青川 之说太过轻率,不予采信。但是,令李教授等人遗憾的是,这篇东西后来 还是由新华社娱乐版刊登出来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娱乐版是不宜登载 考古、历史类学术消息的。于是笔者在《图考》第一集以附篇的形式,及 时向读者披露了这些内幕。 从疑冢诗选中寻蛛丝马迹——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 自从清代起,曹操七十二疑冢不断被人盗掘,结果都是假的。“疑冢 ”之说也就不攻自破。当时就有人提出,曹操的真正陵寝不是建造在地面 上,而是造在漳河的河床下面。其论据为,曹丕废汉称帝之后,曾写过一 份诏书,诏书的题名叫《止临淄侯植求祭先王诏》,其中有“欲祭先王于 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由此使我考虑到,在一时还无法寻找 到更多有说服力的材料和证物之前,能够从另外“渠道”向读者提供一些 历史名人或学者关于曹操陵寝的诗文,不是对谜案的解析又辟了一条途径 吗? 曹操殁后,因其陵寝难以寻觅,历代文人墨客怀着兴趣到临漳或磁州 游历,题咏者甚多。余遂选录其中部分流传较广的诗句,以供读者诸君参 考,或许从中能找到曹操陵寝的蛛丝马迹。 除此而外,《图考》第一集收入的这篇谜案中,还有许多珍贵的史料 图片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这些图片以第一直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冲击 力。比如,绘制于乾隆五十二年的“临漳县图”,读者可以从图中的曹操 翁媳双陵,了解清代初期编纂县志的那些老学究,他们“含沙射影”,用 图示翁媳双陵的手法来表达对这一悬案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令人愤慨的是 ,《图考》出版后,一些人看中了这一学术“卖点”,大段剽窃,用于《 盗墓传奇》书中。学术道德之沦丧,由此可见一斑。 郑和姓名的英文古译——关于苏禄国本头公墓铭 2005年7月12日,应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赵令扬教授邀请,我有幸在该 校作题为《故苏禄国本头公墓祠发现始末》的课题演讲。 在我此次展示的十数张照片之中,有一张本头公英文墓志铭引起与会 的海内外学者关注。先是,为了方便听讲者,我将这篇英文墓志铭用电脑 打印出,会上散发。但由于翻译时仓促,又没有将打印文本与碑文进行仔 细校核,问题便因此发生了。厦门大学有位教授就电脑文本提出异议,他 认为这方墓志铭是假的,或者是当代人做出来的。讲这番话的教授握有证 据如果是老的(即真的)墓志铭,那么这个郑和的“和”字不应该是“HE” ,而应该是“Ho”。理由很简单,只有“Ho”音,才符合菲华族群的语言 特征。 就在我呆立的当儿,讲席的右侧,北京大学原副校长、著名历史学家 何芳川教授快步走到讲坛前,他从我手中展示的图片中,将本头公英文墓 志铭那张取走,继而又回到他自己的坐位上。那是一张打印在A4纸上的彩 色图片,墓志铭虽然已经漫漶,但是大多数的英文字母还是可以辨认。约 莫过了十分钟工夫,何教授再次站起身来,走到讲坛前面,把图片递给香 港大学杨永安博士复识,并说了声:“墓志铭中是Ho,字母出现过两次, 有两次提到郑和。很清晰。”而后,他又对席中诸多专家说:“是徐先生 译错了一个字母,把Ho错译成HE。英文墓志铭上的这个Ho,也就是郑和的 和字,它的读法才符合当时的语音规律。” 关于苏禄国本头公谜案研究,将收入《图考》第三集第一篇中。 哈佛燕京图书馆发现一份珍档——关于“迷失的倭船” 2004年7月至8月在美国作学术访问期间,我有缘对心仪已久的哈佛大 学进行了访问。引以为荣的是,拙著《泛槎考谜录》被端放在哈佛燕京图 书馆的藏书架上,细览编目,英文贴签为哈佛.(C)DS 735.H785,索书号 008624862。在哈佛期间,我还被额外得到照顾,获得该馆赠予的阅览证, 随之还配备电子复印卡一张。有了这两样证件,阅览者可在馆内自由寻阅 和复印各种珍藏本图书资料。 颇值一提的是,在这里我意外发现了古代日语秘藏本《唐新联合军百 济王都泗秕城攻略》一书。这本《唐新联合军百济王都泗批城攻略》,为 深蓝色封面装帧,纸质因年代久远而发黄变脆,未署作者姓名和所著年月 。全书文字部分计14页;书末附插图“百济王都防御编成立唐新攻击方向 略图”,描绘之功极为精细。该书为竖排,手抄本,每页11行,每行约21 字,全书总约3500字。书中述及的人名与图中所示的地名,均可与笔者五 年前所发表的论文《古百济国四百艘倭船遗踪察勘录》所作的考证相互印 证。 古老家谱里的重要信息——关于春秋遗址淹城 笔者考证历史,到实地踏勘遗迹时,总是分外留意当地的家谱。因为 在家谱里,或多或少地保存着一些历史信息。如《图考》第一集夜郎族属 研究,笔者在贵州广顺见到一部金氏家谱,为清雍正二年(1724)所修,石 印本。在祀典图中,中堂供奉着两块牌位,其上分别刻有“汉始祖金筑夜 郎王讳多同位”,以及“金筑安抚司讳密定位”字样。自汉夜郎王多同一 世算起,其后裔延至今世,已历九十一世,而这本家谱的保存者金邦明、 金邦鼎兄弟为八十四世孙。 又如《图考》第二集首篇,《淹城窦氏家谱》记载着一条颇有价值的 信息,内容涉及淹城在吴越争霸时,曾作为一座庞大的监狱,关押过勾践 和范蠡。谱之卷一“淹城记”,文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吴越争霸,越子 为质于吴,被拘于斯,不得还国。自哀其羁縻之情,乡思之切,因以淹、 留名城,是皆前代事迹载(于)籍,历历可考者也!予尝生长乎是邑,少得 其城之大概矣!试述(之),以供诸君子之考据。城周围三重,濠堑深阔, 天险绝越,四面巨墙,隆绕于上。环郭清流,映带左右……” 文中讲到的“越子为质于吴,被拘于斯,不得还国”,这个越子,是 勾践和范蠡的通称。全旬意思是说,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夫椒之战,越 国败降,越王勾践俯首称臣,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作为人质监禁在淹城。 家谱告诉我们,居住在淹城的窦氏,俱从先祖的口碑中,约略知道这座古 城的大概经历。他们从淹城固若金汤的建筑形制,来考证这件史事的可能 性,并姑且将这件事情记录在谱里,以供后人考述。 但是,这个似乎有点不起眼的信息,被人疏忽和轻易否定了。否定的 依据并不是从淹城这座城池的出土文物去考证,而是因循旧说,即就史料 而史料,故其论证益显薄弱,经不起推敲。对《淹城窦氏家谱》里记载的 这条信息,除了被一些学者怀疑、否定外,学术界再没有人对其进行过专 门的研究和考证。《淹城窦氏家谱》里,窦氏在述及“越子为质于吴,被 拘于斯”,不是随便说说的,其论据就是淹城的形制。请看谱中的这段记 载“城周围三重,濠堑深阔,天险绝越,四面巨墙,隆绕于上。环郭清流 ……” 正是基于这些论证,笔者在实地考察时灵犀顿开,以至在6年断断续续 的往来中,每次几乎都有所获。 学术之旅感恩记——关于古麻刺朗悬案 在菲律宾踏勘古麻剌朗历史遗迹及寻找古麻剌朗后裔的日子里,我得 到了许许多多华人的无私相助。他们虽然与我素昧平生,却伸出宽厚的臂 膀,迎接我这个来自乡梓的学人。其间,或向我提供交通工具,或免费提 供膳宿,或抽出时间,陪我作现场翻译。 这之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在马尼拉考察时,华侨善举公所董事魏 文艺老人,当时他已年逾七旬,每天一大早,便亲自驾驶着轿车,静静地 在我的住处等候,然后我们一起去早餐,再后一起去查访华人古迹。而且 ,每次的考察,魏老的夫人,一位满口国语的老太太也会随侍在“副驾驶 ”之座。 现在,我虽然已经离开了那个千岛之国,但只要一回忆起往事,他们 的音容笑貌便会立时浮上我的脑际。实在说,如果没有这些热心同胞的援 手,我在这个被西班牙语和他加禄语包围的国度里,几乎是寸步难行。 至今,我仍清楚地记起其中一些人的名字:菲律宾中华总商会理事长 李逢梧,菲中友好协会副理事长柯清淡,菲律宾华侨善举公所董事魏文艺 ,世界日报社社长陈华岳,宿雾市华裔报人李炯荣,世界日报社老编辑庄 惠泉,三宝颜菲中联谊会理事长柯柄彪,三宝颜实业家林便良,三宝颜福 泉寺住持传禅,三宝颜奋发百货商场总经理洪和平,三宝颜菲华善举公所 理事长吴注来…… 在《图考》第二集第三篇之末尾,笔者谨怀着感恩之心,略记其中一 二。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