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世界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

李清川//于丹

ISBN:9787801869890

单价:35.0

出版年月:2009-06-01 00:00:00.0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K815.46

语种:中文

页数:24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序:大学与大国
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理查德女士访谈录
手记:挥别康桥八百年
对话:优雅姿态源自学术自由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校长理查德·赫尔曼先生访谈录
手记:不忘张纯如
对话:社会公义似水奔流
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先生访谈录
手记:学问一直独立
对话:“私学之首”的在野情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施春风先生访谈录
手记:“鲑鱼”就是生活
对话:不要被未知吓倒
新竹清华大学原校长沈君山先生访谈录
手记:自有意气风流
对话:爱我所做,做我所能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先生访谈录
手记:一百次午餐会后
对话:“诺贝尔兵工厂”仍在抢滩
阿尔伯塔大学校长罗德·弗雷泽先生访谈录
手记:一笔“生意”也长久
对话:落基山下“中国芯”
芝加哥大学校长唐·兰德尔先生访谈录
手记:领跑者的秘诀
对话:“渴望”可以激励一切
曼彻斯特大学校长艾伦·吉尔伯特先生访谈录
手记:原子核在聚变
对话:一流大学是思想者的家园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玛莎·派佩女士访谈录
手记:做个世界公民
对话:迎接“学生主导”的时代
汉阳大学校长金钟亮先生访谈录
手记:要“为人民服务”
对话:习惯是我们的敌人
庆南大学校长朴在圭先生访谈录
手记:“民族和解”不息
对话:教育要为国家道
滑铁卢大学校长大卫·钟斯顿先生访谈录
手记:“钟式方程”求解中
对话:“滑铁卢”选择有所不为
圭尔夫大学校长阿拉斯特·夏默理先生访谈录
手记:光头赤足做“明星”
对话:第一课堂不是唯一
维多利亚大学校长大卫·拓平先生访谈录
手记:探索路上不疲倦
对话:舞蹈,在公共资源与私人利益间
后记:不忘“初心”

展开▼

导语

教育何为?大学何为? 学术何为?校长何为? 学者何为?学生何为? 读书何为…… 理想的教育,从执着的追问开始!

展开▼

内容简介

在中国大学创建世界“一流”的这场整体性演进中,李清川先生、于丹 女士沉心潜行所呈献的《世界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更显难能可贵。其中或 深沉凝重或灵动闪光的对话,为相关的讨论临摹出宏大的背景,也开辟了独 特视角。作为教育使命、办学思想、社会责任的承载,大学校长在推进一流 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中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展开▼

作者简介

于丹 1978年生于哈尔滨市。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后赴加拿大留学并获渥太华大学历史学硕士、维多利亚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发表有《那一片美丽水城》《与休伦人共舞》《穿越S国》。

展开▼

前言

“985工程”实施十年来,中国大学创建世界“一流”的 话题方兴未艾,甚至跨越了教育界、学术界,在全社会引发了 广泛关注和持久热议。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创建“一流大 学”不仅涉及民生更关乎国计,是国家意志和战略抉择。中 国“一流大学”的建设,与中国的崛起息息相关。 一叶可以知秋。 美国的崛起固然受益于工业化历史的发端以及二战和 冷战的特殊历史境遇,但究其根本,还是得益于建立和发展 了出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十九世纪末,哈佛大学、耶鲁大 学等一批老牌大学成功转型为现代研究型大学,芝加哥大 学、斯坦福大学等一批高水平大学在政府和资本的支持下先 后创建。相当规模的“一流大学”得以确立并有效发展,构 成了美国“觉醒”的基础和源头。这正如麻省理工学院院长 查尔斯·维斯特所言:教育实力是经济和社会繁荣的先决 条件。 不只美国,历经复兴的发达国家都有相似的历程。 德国重视高等教育的观念和制度保证始于普鲁士时期。 自“洪堡改革”,以研究著称的德国大学在众多科学领域都 取得了辉煌成就,长期身负世界科学的中心,其学术组织和 传统的延续,使德国在经历了二战后期的国家分裂、人才尽 失后,仍具备再次崛起的力量。身处欧洲的传统“强国”英 国不仅拥有悠远的大学历史,还创建并发展了颇具规模的 “城市大学群”,仅在1880年到1910年的三十年间,就先后 建成了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利物浦大学、利兹大学、 谢菲尔德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这些大学与城市的工业化 发展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在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 推进了连贯的学校系统建设,还以立法的形式将“教学与科 研”确立为大学职能,保障了从事科研的人员来源和设施建 设,直接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全面活跃。1878年创立的东京 大学、1881年创立的明治大学、1882创立的早稻田大学、 1898年创立的京都大学,都是El本迈入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在近代中国的强国梦中,教育革新、大学的兴起无疑是 重要篇章。早期设立的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建船 政学堂、湖北武备学堂、唐山路矿学堂、四川中西学堂、湖南 时务学堂等新式学堂,以及1895年创立的北洋大学堂、1896 年创立的南洋公学、189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都是教育兴 国、强国的最初尝试,成为孕育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的 组织形式和制度结构的创造基地。在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 历史中,中国大学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共命运,在民族解放、国 家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今日中国,努力推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更好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社会共 识。尽管学术界、教育界关于“一流大学”的标准还时有争 鸣,但无论量化的评价体系,还是内涵提炼的描述,似乎都离 不开这样的要素:一流的师资,合理的结构,优良的制度,有 效的运作,薪火相传的精神。大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正推动着以经济、科技、文化 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国要成为世界一流的 经济、科技、文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力资 源强国是其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大学任重而道远,使命空 前繁复。在此背景下,能否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 生和年轻人才,能否持续稳定地产生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发 现和技术发明,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群众需求 提供多样化和高质量的服务,就成了中国大学创建世界“一 流”过程中所着力追求的核心目标任务。 在中国大学创建世界“一流”的这场整体性演进中,李 清川先生、于丹女士沉心潜行所呈献的《世界知名大学校长 访谈录》更显难能可贵。其中或深沉凝重或灵动闪光的对 话,为相关的讨论临摹出宏大的背景,也开辟了独特视角。 作为教育使命、办学思想、社会责任的承载,大学校长在推进 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中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七 十多年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 也,有大师之谓也。中国大学诞生于教育救国的梦想中,必 将繁荣发展于教育强国的追求中。愿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涌 现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涌现更多的世界一流 的大学校长和教育家,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和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9年4月于北京

展开▼

后记

第一个故事是从沈君山先生开始的。作为教育家梅贻琦先生的助理、科 学家吴大猷先生的助教,他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了清华大学1956年在中国台 湾的“复校”,又在去美十六年后重返新竹故校,在理学院院长的任上先后 推 动了生命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创建,及至成为首任“民选校长” 。 除去中途曾“偷闲”“入阁”担任“政务委员”的年余光阴,教育事、大学 事是沈 君山先生终其一生的“专业事”。 在中国大学的百年激荡中,新竹清华大学的章节还只是一粟,但与沈君 山先生的相晤,却推动了我“业余事”上的潜心远行。征诸历史,蔡元培、 蒋 梦麟、胡适、梅贻琦、潘光旦、张伯苓、马相伯等一代大家,在风雨飘摇中 投身 教育,奔走鼓呼,纵横捭阖,成就了大师与大楼“共长天一色”的开篇,也 丰润 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镜像”。岁月流转的眷恋中,我开始了《中国知名大学 校 长访谈录》的采写。在创建“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的时代激越里, 我有 久违的亲切,也有“何为大学”似是而非的困扰,这又促成了《世界知名大 学 校长访谈录》的上路。 八十多年前徐志摩写下的“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奠基了中国人对 剑桥大学的感性认知,但在八百年的岁月长河中,这里还孕育过太多惊世骇 俗的变革,甚至不乏充斥血腥的争斗。从固守《圣经》到兴起“新学”,从 反对 束缚思想的经院哲学和盲从附和,到建立第一个自然科学实验室,再到对科 学“原创性”和基础学科“非功利性”的细致呵护,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系列 变 化,剑桥大学才能以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不变的精英姿态成为学人心中的圣 殿。尽管拥有过科学家牛顿、清教徒革命家克伦威尔、达尔文和当代物理大 师史蒂芬·霍金,今天的剑桥仍是一座小城,骑自行车就能到达城市的任何 一个地方。当牛顿的欢呼、罗素的低语、徐志摩的叹息复活时,“学问要独 立”的宣言也跨越时空荡漾在我们心间。作为日本社会精英的摇篮,早稻田 人遍及政界、学界、商界和传媒业——仅在政界,就有竹下登、海部俊树、 小渊 惠三、森喜朗、福田康夫等多位首相出自“稻门”,还因同一时期造就了近 百 位议员而在国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稻门会”。耐人寻味的是,“与政府保 持 适当的距离”是早稻田大学的一贯原则。一百年前中国知识分子曾将这里看 作追求独立、追求强国的梦想起点,一百年后这份发端于“在野精神”不懈 营 造的距离感又要经风沐雨,踏上新途。 大学校长灵动的“小历史”鲜活地连缀出大学的“大历史”。他们的个 性 演绎,让大学承载的肃穆责任常有触手可及的轻盈。作为“益客基金”的重 要推动者,罗德·弗雷泽先生就让加拿大大学的责任连缀起中国乡村的新鲜 生活。为了长江上游的水土保有和生态恢复,“益客基金”在云南鹤庆推广 桑树种植项目。寥寥数年,那里的水清了,那里的人富了,变化实在而长久 。 在他看来,村民的富裕和水的清澈,就是“大学服务于社会”的体现,对于 阿 尔伯塔大学而言,这中间的“社会”从来就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座城市、 一 个国家。在所有的校友会上,他总是第一个到达,最后一个离开,他想给每 一 个想要和他交谈的人时间,他想要传递的声音还有:人人都能在大学这里得 到他们想要的答案。 事实上,不是所有的答案都清晰可见。无论是作为专注研究的学者,还 是出任政府的统一部长官、担纲大学校长,朴在圭先生的角色始终没有离开 “致力于民族的和解、合作,直至统一”这个单一命题。为此,他促成并亲 历 了韩朝元首的历史性会晤,致力于南北关系研究与实践的漫长经历。让他的 讲述始终和谐于真挚的情感和系统的理论,即使谈及他所执掌的庆南大学也 是如此。由他亲手创建的远东问题研究所和朝鲜研究院,不仅已成为庆南大 学最具特色的设置,也为他“教育要为朝鲜半岛的统一培养人才、做好准备 ” 的“庆南理论”铺下牢固的基石。略显遗憾的是,为了教育关乎社会、关乎 国 家、关乎民族、关乎进步的这份责任,朴在圭先生还要为自己的选择继续 等待。 作为犹太移民的后裔,理查德·赫尔曼先生对文化包容有着独到见解, 成长于美国民权运动时期又让他对社会正义有着深切体会。而让每一个学 生具有文化包容和社会公义,进而成为文明发展和社会公义的勇敢斗士,正 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育的长久追求。于是我们结识了曾在这里读书、 生活的年轻人张纯如,她以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勇气与坚韧,以对黑暗历史的 不断探索和反思,以长卷《南京大屠杀》深刻有力的文字,让更多的欧美民 众 重新认识那段历史、迫近真相。正如赫尔曼先生所说,马丁·路德·金追求 的“公正似水奔流,正义如泉喷涌”这种完美的境界,也许永远都不会实现 , 但我们仍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仍要坚信:我们的每一个努力,都让我们 朝着这个理想前进一步,而激励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正是大学的道德 培养。 在记住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时,请不要忘记张纯如和她的生命努力。 “大学校长访谈计划”从最初的萌动,到《中国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 《世 界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两本书的采写完成,断断续续花费了五年时间,六 十 余位来自中、美、英、加、日、韩、新的大学管理者与我们清新相遇。这其 中有 不少艰辛、沉寂,也充盈着兴奋、满足。在心之所向的追逐中,要感谢朋友 们 的宽容鼓励和倾力相助:杨东平、袁贵仁先生提携后生,纵笔作序;李珊利 、 刘琼女士不吝鼓励,谋划出版;我的朋友李星、李泽旭、杨江、贺莉丹、杨 昕不 计琐碎,倾力帮助。在此真诚道一声感谢。还要感谢在书信中关切教育的读 者朋友们,我和你们一样,期待着中国大学的真正崛起。写到这,不禁又想 起 金钟亮先生的诚实“自问”,支撑他从不倦怠的“自问”也是对我们每个人 的 拷问:在人生的转身中,我们是否还记得曾有的“初心”?在平淡的生活中 , 我们能否还坚持全力于某一个理想?在芜杂的工作中,我们的选择决定于价 值博弈还是人生追求?其实我想说的是,对“初心”的每一次追问都是人生 中难得的自省,对“承载”的每一次重温都是教育的回归与重新出发。 2009年春节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