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马克思视阈中的意识形态性质研究

作者:杨德霞

ISBN:9787514706376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7-01-01 00:00:00.0

图书分类:社会科学

分类号: A811.63

展开▼

扫码移动端阅读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学者研究路径的总体概括
(二)国内研究涉及的主要方面及代表观点
(三)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四)小结
三、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一)主要内容
(二)结构
四、对一些术语的说明
第一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性质理论的历史凸显和时代回应
一、意识形态与科学:水火不容的两端?
(一)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兼容性论争
(二)意识形态与科学统一的道路探寻
二、意识形态与列宁:负重前行的背叛者?
(一)无尽的遗憾:《德意志意识形态》缺位说
(二)文本的误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引导说
(三)不得已的选择:现实实践驱使说
三、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工作:极权统治下的思想奴役?
(一)自发性与自觉性的碰撞
(二)一元与多样的较量
四、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非此即彼的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化后引发的忧虑
(二)马克思主义“非意识形态化”的冲动
小结
第二章 路径依赖下的用语惯性:哲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出场及其命运流变
二、论战概念: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体系
(一)宗教批判的虚妄
(二)思想的“激进”与政治的保守
小结
第三章 阶级斗争的重要战场:政治学语境中的思想领导权争夺
一、一般概念: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作用
(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何以居于主导地位?
(三)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发展特点
二、潜在概念:革命阶级的思想体系
(一)革命意识形态的内涵
(二)革命意识形态所采取的形式
(三)革命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
小结
第四章 地形学的隐喻:社会结构语境中的位置判断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意识形态的进一步阐释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并不说明意识形态永恒
三、几种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意识形态的否定理解及其剖析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意识形态指错误的意识?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意识形态是社会发展的阻力?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意识形态专属于资产阶级?
小结
第五章 术语的“隐退”:日常生活语境中的拜物教批判
一、拜物教的产生:属性的错认
(一)商品拜物教
(二)货币拜物教
(三)资本拜物教
二、拜物教的社会影响:保护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化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化
(三)工人阶级批判精神的淡化
小结
第六章 马克思视阈中的虚假意识形态及其解读的方法论思考
一、马克思视阈中的虚假意识形态及其表现
(一)虚假性之一:对生活世界的“颠倒”
(二)虚假性之二:曲解或撇开人类史,陷入永恒性的幻想
(三)虚假性之三:阶级利益的异己性
(四)虚假性之四:浅尝辄止避重就轻的探讨
二、解读马克思视阈中意识形态性质的方法论思考
(一)正本与副本:“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二)真理与价值:意识形态与阶级发展之关系
(三)“意识形态一般”与“意识形态具体”:我们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
(四)自谦与反讽:“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五)词句与精神实质: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主旨与诉求
第七章 未竞的思考:摆脱“虚假意识”宿命的路径探索
一、不断回应时代课题,提升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一)向时而思:马克思主义取得话语权的重要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原则
二、阶级性话语与人类性话语的统一,提升意识形态的统摄力
(一)无产阶级的解放是真正的人的解放
(二)人类解放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
(三)意识形态要处理好话语创新与话语延续的关系
三、宣传教育与环境治理的互动,促进意识形态的现实化
(一)宣传教育与环境治理的关系
(二)意识形态现实化的着力点
四、批判与自我批判的结合,促进意识形态的自我发展
(一)意识形态批判性的重要意义及其主要要求
(二)自我批判的重要性及着力点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内容简介

杨德霞著的《马克思视阈中的意识形态性质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该成果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较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观点,对意识形态相关问题做了较为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了颇有新意的阐释,对推动相关研究和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启示意义。本书的出版,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了解相关学界动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正确分析我国意识形态状况,增强意识形态建设自觉,也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杨德霞,汉族,1984年4月生,籍贯四川省汉源县。201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系,获得法学博士学位。2010—2013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雏鹰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当代意识形态。近5年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红旗文稿》《教学与研究》《理论视野》《思想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