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中国话

作者:郑子宁
责编:周昕

ISBN:9787510895746

单价:48.0

出版年月:2021-01-01 00:00:00.0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H1-49

语种:CHI

页数:28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展开▼

评分:4.0

(本馆/总:0/2人荐购)

目录

最初的华夏农民
稻农的出现
从东非到太平洋——种稻者的扩张
环绕青藏高原的稻谷
回到华南
籼米和粳米
籼米之路——从东南亚到中国
东亚的外来户——麦
青藏高原边缘的稷农
稷为何物?
喜马拉雅南麓和太平洋上的稷
十二生肖与中国数字
中原的天干地支
印度东北的十二地支
中国数字的输出
2和7的神秘联系
中国话里的其他进制
万之谜
回到干支
可汗墓碑上的生肖
十二生肖抓小偷
东南亚的生肖
中国人的伴侣动物
中国最重要的牲畜
汉语的猪从何而来?
彘之路
“鸡”的南方起源
雒鸣湘西
东亚共通的“鹅”
老虎与野马
楚国的老虎
新疆虎湖
东进之马
西方来客
数学天才莱布尼茨的语言学研究
中国的大熔炉
传承千年的神剑?
不氧化的金
银铜和钱
冶炼技术的诞生
从冶铁学生到炼铁老师
中国人的七大姑和八大姨
自远古传来的爸妈
“爷”是祖父还是父亲?
“爹”从何方来?
称呼亲戚背后的逻辑
“女郎”为娘
永不变的“舅舅”
论资排辈的重要性
中国人用过的衔头
中国之外的“伯”
“后”——最早的尊贵头衔
“汗”与“可汗”
贬值的“单于”
文艺和不文艺的中国地名
熊在苍山跳
离不开“勐”的壮侗人
山东的壮语地名
中国城市在外语中的称呼
敦煌、敦薨与吐鲁番
妙香国和郁金地
中国的江河
甜蜜茶点
舶来的甜蜜
饮杯chay/te
“茶”之源
饮茶吃果
附录
本书标音说明
推荐书目

展开▼

导语

九大领域解读中国话的起源与传播 重新发现中国人的文化史 粮食作物称谓的传播 ——为什么东非马达加斯加岛和印尼群岛上“米”的发音都非常相似? ——为什么中国普遍北方吃粳米,南方吃籼米? ——为什么中国台湾的阿美人会把“小米”供奉为神灵? 家畜动物称谓的兴衰 ——为什么历史上“猪”的曾用字“彘”“豕”“豝”都消失了? ——为什么楚国“虎”的发音——“於菟”和东南亚地区的发音非常相似? ——汉语的“马”是草原上的印欧人传入中国的吗? 金属加工冶炼的历史 ——为什么青铜器上的铭文会被称作“金”文? ——越南为什么会用“铜”作为他们的基本货币单位? ——“铁”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词汇吗? 血缘亲属称呼的异同 ——“爹娘”是比“爸妈”更老土的词吗? ——“哥”什么时候取代了“兄”? ——“妈”(ma)是全世界的语言中对母亲的通称吗?

展开▼

内容简介

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别深入探讨了中国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方面的文化。一方面,作者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语言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又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交流。作者借由语言,探索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为我们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

展开▼

作者简介

郑子宁,毕业于墨尔本大学。语言学达人,了解英语、法语、土耳其语、老挝语等语言,熟知常州话、上海话、西安话、广州话、海口话等多种汉语方言。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与历史、文化、民族尤其是语言相关的文章近百篇,著有《东言西语》一书。

展开▼

前言

语言中的历史 史家陈寅恪有一句被 广为称引的名言:“凡解 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在此之前,主持绘制 法国方言地图集的瑞士语 言学家吉耶隆(Jules Gilli éron)也说过:“每一个 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 或许这是陈先生在德国留 学期间有所耳闻,又或许 是英雄所见略同,但其间 也可见不同侧重:中国在 传统上在意的是文字学意 义上的“字”,西方着眼的 却是语言学上的“词”;历 史学者想由此演绎出文化 史,而语言学家留心的则 是每一个词自身的词形、 内涵的演变。 这样的分异,在跨界 交流的时代,也已模糊了 。很多概念史的著作乍看 是梳理词汇语词含义的演 变,其实是着意于挖掘背 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变迁。 另一种进路则是历史语言 学的思路:通过对不同语 言的比对,找出文化交流 的隐蔽线索,带给我们对 历史的全新认识—尤其是 对那些无文字社会或文献 所缺失难解的历史,语言 可以是另一种考古工具, 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工具。 高中时我第一次读到 周振鹤、游汝杰合著的《 方言与中国文化》,顿感 大开眼界:我们的语言中 竟然隐藏着这么多历史线 索!后来读到李锦芳著的 《侗台语言与文化》、郑 张尚芳著的《胭脂与焉支 》,更进一步看到语言学 方法对了解历史不仅大有 可为,甚至不可或缺。现 在,郑子宁的这本《中国 话》再次让我涌起同样的 感受。 当然,确切地说,语 言学并不只是加深历史认 识的工具,像《汉语的祖 先》所着眼的毕竟是语言 学本身的问题:比较论证 语言之间同源性或亲缘度 ;但就本书而言,倒不如 说是“以语言学作为方法 的文化史研究”,是只有 借助语言学才能讲述的故 事。 本书对此已有非常精 彩的论证,深入浅出又饶 有意味,但这并不只是“ 趣味历史”而已。与格里 姆定律(“凡规则皆有例 外”)不同的是,在此不 时可见的是新语法学派的 定律:“凡例外皆有规律” 。因为语言中异于规律的 现象不仅可以提醒我们对 结构重新认识,也可以补 齐文化交流中“缺失的一 环”,有时是被遗忘的历 史。 对中国人来说,这样 的书实在是太少了。有时 我想,印欧历史语言研究 那么发达,原因之一恐怕 也是因为史料匮乏,所以 语言成为重要线索,中国 则正因为文献丰富、文字 发达,结果反过来阻碍了 这一领域“本应有”的发展 。 不过,语言中隐藏的 文化交流,不只是那些可 比的语词里有线索,还可 以问:为什么有些语言现 象在汉语中缺失或丢失了 ?汉语缺乏敬语(“您”是 输入的)、某些概念也是 原本所无(如“魔”字是中 古新造)。大体而言,汉 语似有几种不同对策:采 纳(引入外来词)、驯化 (用旧名词称呼新事物) ,以及忽视。作为一种外 来词很少的语言,汉语在 交流中不仅有选择,而且 既有兼容也有排异,最终 才形成这样一个稳定系统 。 在对外交流中,这样 的“异变”同样有待解释: 造纸术是中国人发明的, 但现在西语中的“纸”大多 源自埃及的“纸莎草”一词 ;面条也是由中国外传的 ,但英语noodle、法语 nouille都是很晚近才借自 德语Nudel,语源不明。 为什么它们不像“茶”“馒 头”这样成为被广泛借用 的语词,是在哪一环缺失 了,这或许更考验我们对 文化交流现象的理解,也 更难回答。它不必有答案 ,但我们需要有疑问。 维舟 2020年5月19日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