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

作者:(日)小林尚礼
责编:孙志文
译者:乌尼尔

ISBN:9787559648426

单价:88.0

出版年月:2021-05-01 00:00:00.0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I313.55

语种:CHI

页数:37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展开▼

评分:5.0

(本馆/总:0/1人荐购)

目录

序言
I 始登圣山
山难·1991
再度挑战·1996
发现遗体·1998
II 遇见卡瓦格博
在藏族村落里的生活
梅里雪山转山之行
III 梅里雪山的四季
山之魔力、山之神圣、山之丰饶
卡瓦格博巡礼
春天,两位奶奶离世
IV 巡游森林与冰川
松茸的清香
卡瓦格博的森林
V 何谓圣山
相约神山之旅
六十年一度的转山巡礼
寻找最后的友人
后记
后记(2010年文库版)
后记(2021年中文版)
登山与山难相关年表
遗体搜寻相关年表

展开▼

导语

2020年12月是中日登山队梅里雪山登山活动30周年,2021年1月则是梅里雪山山难30周年,《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简体中文版出版,是对此事件的纪念,也是对相关事件人的一个告慰。作者小林尚礼是罹难登山队员的队友、第三支中日登山队的一员和遗体遗物收集责任人,他以亲历者的视角,详细描述了登山活动及遗物收集的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灾难,一场长达三十年的寻找,凝成一本平实细腻的文字,令人动容。 作为登山运动员及外国人,作者与当地藏族人从陌生到熟悉,从排斥到理解,在书中有非常动人的自然书写。从1996年起到2006年日文版初版,记录了神山脚下十年藏族村民生活的变迁,是不可多得的来自异国视野的人类学田野记录。而2021年简体中文版,则将其后十几年的搜寻工作再作整理录入,书中人们的现状,让人感受到了缓慢流淌的时间孕育出的希望和奇迹。 作为一名自然摄影师,作者在梅里雪山、三江并流一带拍摄了大量的藏族聚居区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影像,本书中尽有收录。 本书特别收录了山难遗物胶卷冲洗出的照片,这是山难遗物照片首次公开。

展开▼

内容简介

1991年1月,云南梅里雪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登山事故,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十七名队员遭遇雪崩,全部遇难。这是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在一百多年的现代登山史上,梅里雪山也成为人类唯一无法登顶的山峰。事故发生后,中日双方进行了多方搜索。搜索队伍中一位名叫小林尚礼的日本登山队员,更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为了让山难队友们的亡灵回到亲人身边,一再深入梅里雪山搜寻,并已成功找到了十六具遗体。《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就是小林尚礼多年艰辛搜寻的记录。本书以纪录片式平实而细腻的文字,壮美与温柔兼具的影像,记录了令人心碎的恐怖山难,艰辛的搜寻,梅里雪山的神秘风貌,山脚下人们的朴素生活,三次转山之旅和当地生活的变化。在跨越多年的搜寻中,他从傲慢的外来登山者,逐渐转变成为神山的守护者,一位自然主题的摄影师和作家。而雪山之残酷与神圣,自然对其心灵和生活的荡涤,也同样荡涤每一个热爱雪山的灵魂。

展开▼

作者简介

乌尼尔,蒙古族,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于云南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在各州县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深深爱上云之南的红土地。喜欢学习语言,探索地区和民族文化及交流。目前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展开▼

前言

我们在为梅里山难三十 周年策划一套纪念丛书期间 ,小林尚礼提出疑问,这件 事在日本已经过去,为什么 中国人还那么在意?记得我 当时的回答有些含糊,没有 让他,也让我自己满意。然 而,一场疫情在2019年底 爆发,并延续至今,仿佛老 天爷揭晓了答案—— 西方现代文明在数百年 的狂飙突进中确立了一种逻 辑,即把世界划分为有灵性 的“人”(human)和无灵性的 “自然”(nature),并将这种 区别固化在一套金字塔式的 分类系统中。发端于15世纪 的探险运动,其主旨是“文 明”对“荒野”和“原始”的探 索和操控;而借壮阔山水来 彰显个人的勇气和智慧,亦 成为探险运动的核心价值观 。 20世纪70到90年代,针 对喜马拉雅雪山群的登山和 科考行动,逐渐脱离了早期 单打独斗的境况,进入到群 雄逐鹿的竞争时代。梅里登 山是这个潮流中最激进的一 波,却在物资充沛、准备周 全的情况下遭遇惨败。其受 挫的根源,是对大自然威力 的低估,而这种威力,不仅 表现为突发的雪崩,更以当 地神山信仰的形式呈现出来 。 梅里登山的挫折,和眼 前这场蔓延的祸患似乎难以 相提并论,但它们都借死亡 ,凸显了被科技和经济繁荣 遮蔽了的两个核心问题:人 类与自然、文化与文化应该 如何相处。 这座被登山者和旅游者 称作“梅里”的雪山峰,藏语 的意思是“白色的雪”(卡瓦 格博)。这个命名包含着深 刻的寓意:他不仅具有岩石 、森林的自然形貌,也被赋 予了人类敬畏的神性。在上 千年的岁月里,当地人仰仗 着卡瓦格博的庇护,也因此 划定了人与神圣世界不可逾 越的边界。所谓“山神”,正 是那个拥有庞大力量,能够 赐福,也能够毁灭众多小生 命的力量的象征。然而,放 眼我们生息于斯的山河湖海 ,自认为尊处生物链顶端的 人类,无所不在地侵入神圣 的森林、冰峰、湿地、海滩 ,“荡涤”着他们厌恶的物种 和景观,同时也必然因生物 圈的自我矫正而遭到伤害。 这冲突的焦点,恰恰是我们 面对灾难,总在回避却再也 无法回避的诘问:自然是否 有神性?人类的探险是否应 有限度? 探险家们欲在山野中修 炼自身,却莫名卷进如此剧 烈的冲突中,不得不首当其 冲地承担无法预料的后果。 作为一个怀抱理想,却又身 陷“莫斯肯大漩涡”的登山者 ,小林虽得幸免,却没有躲 开。当然,他的初衷并不是 要去了解神山为何物,其实 日本人也相信山神,但在他 们的文化里,朝圣者是可以 登到山顶,对神灵祈祷的。 他原本是去搜寻友人的遗迹 ,就像《缅甸的竖琴》中的 水岛一样,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后留在东南亚收集死 难将士的骨骸,让他们的魂 灵有个归宿。1999年8月5 日,我曾跟着村长大扎西、 村民达娃和小林尚礼前往冰 川,拍摄他们寻找罹难者遗 物的过程。那时,小林对藏 族知之甚少,乃至心怀疑虑 。等一个月以后我再去大扎 西家时,他已经和这家人建 立了初步的友谊。十二岁的 白玛次木和十一岁的松吉品 初用藏语和汉语跟他聊天, 大扎西趁着酒兴跟他普及卡 瓦格博信仰的基础知识。一 种比探险更加久远和深厚的 传统,像酒精一般点点滴滴 地渗进日本客人的身体和脑 袋。如同高更‘和洛克’,那 个逃避都市,却又受困于山 野的叛离之人,慢慢褪去坚 硬的盔甲,转变成了一个山 岳文化的摄影家和探索者。 这种身份和灵魂转变的 例子,在探险史上并不多见 。我竟有幸在平凡之路上见 证这段传奇,见证一个登山 者被雪山改造的故事。这故 事或许预言了一种前景:在 种种冲突愈加激烈的时刻, 哪怕凭借个人的微薄之力, 也能在文化与文化、人类与 生态景观的隔离墙上撞开一 个缺口,透进一丝希望之光 。 山难带来了绝望,却也 带来一个普通人扭转命运的 故事。确切地讲,小林尽了 人事,而推动这无人之作的 天命,则来自那座绒地的山 神,他会无情地埋葬登山者 的肉体,但最终解救了他们 的灵魂。 郭净 2020年9月19日

展开▼

后记

回首过去的六年,我的 生活中似乎除了对梅里雪山 的思考别无他物。自从在卡 瓦格博转山巡礼途中,在垭 口上灵感闪现决意从事梅里 雪山主题摄影以来,我无心 他顾,梅里雪山完完全全地 成了我的生活中心。这本书 ,可称之为那一段时间当中 的自我的集中表达。 最初,我的摄影活动是 与遗体搜索同时进行的。在 两年当中,我在山下居住的 时间共计十二个月之久。结 束了完整的一年中所有季节 的主题摄影之后,我回到日 本开始着手整理这些照片和 文章。原本打算用一年时间 将其整理出来,但过了一年 又一年,始终不能成型,一 直拖沓至今才算完成。坐在 狭小房间里的书桌前,我不 断地问自己:“为什么对梅 里雪山如此执迷不悔?”也 曾叹息自问彻夜不眠。而写 作本书和挑选插图的工作经 过,恰恰成了我找寻答案的 i人生历程。 本书的收官暂且可算是 关于梅里雪山的一个目标达 成。但仍有另一个目标尚未 实现,即对于十七位登山队 友遗体的收容。在本书;结 稿的2004年之后,遗体搜 寻工作仍在继续。但2005 年进行的六次搜寻,仍未能 找回最后一位队友。回收的 遗物也较之往年变得更少, 想到未来该当如何,心中甚 感忐忑。我和京都大学学士 山岳会都决心一定要将搜寻 工作持续下去,直至找到最 后一位队友。我和扎西村长 也曾多次讨论,完成所有队 友遗体回收之后在明永村树 立中日联合纪念碑,并商定 为照顾当地民众的感情,纪 念碑的外观将采用藏文化风 格,且碑文中不使用日本文 字。 2005年,当地民族学学 者所拍摄的梅里雪山纪录片 在日本公映一事,成了一座 通向明天的桥梁。我和这位 学者是在明永村偶遇相识的 。他与他的同人们还在雨崩 村进行了人类学田野考察。 另外,本书第五章里提到的 我与鲁茸在卡瓦博格地区的 旅行和山岳部的相关活动, 所有这些事都预示着梅里雪 山主题活动萌生出了一枝新 芽,我真诚期待它明日之葳 蕤。 我今后的工作生涯仍将 以“相约相识梅里雪山”为主 题,而我也会将视野拓展至 更广阔的社会,希望能以“ 人类背后之自然”为目标, 将思考进行下去。对于今日 之我来说,这个“背后之自 然”就是地球本身。我将以 此地区为中心,对地球这一 宏观自然进行更广泛和更有 深度的思考。 本书是以我在《岳人》 杂志2004年7月号至2005年 8月号的连载原稿为基础, 经过内容方面的大幅增添和 修订后成稿的,同时还加入 了许多新的图片。本书启笔 到结稿付梓的过程中,得到 了多方的支持。在此向《岳 人》编辑部的所有同人、对 书稿提供强力支持的“山与 溪谷社”的淹泽守生先生、 因梅里雪山旅行结缘并给予 我出色帮助的宫崎葵先生, 以及阅读原稿提供诸多有益 建议的各方人士表示衷心的 感谢。十七位队友的遗属们 和学士山岳会的诸位前辈学 长一直忠诚守护本书成稿, 且在关键之处给予了提携帮 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 意。尤其要感谢热忱接纳我 并在驻村生活中照顾、帮助 我的扎西村长以及所有藏族 村民朋友,“加纳巴西(谢谢 你们)!”今后仍烦请多多关 照。 最后,诚以此书告慰在 危险的冰川作业当中一直保 佑着我的十七位队友在天之 灵。 小林尚礼 2006年1月3日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