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在轮下(精)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责编:康嘉瑄
译者:姜乙

ISBN:9787201211190

单价:49.8

出版年月:2025-07-01 00:00:00.0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I516.45

语种:CHI

页数:24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译后记

展开▼

导语

《在轮下》是黑塞创作生涯早期的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天才少年汉斯·吉本拉特在严苛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压力下逐渐走向悲剧故事。汉斯出身德国小城,天资过人,在家人和老师的期待下刻苦学习,通过州试考入著名的毛尔布隆学院。他牺牲了童年的一切娱乐,只为满足父亲和教师的期望,成为“模范学生”。汉斯结识了叛逆不羁的赫尔曼·海尔纳,后者崇尚自由,蔑视僵化的教育体制。海尔纳因反抗学校规则被开除,而汉斯在精神压抑和学业压力下逐渐身心俱疲,成绩下滑。汉斯因神经衰弱被迫退学,回到家乡后沦为工厂学徒,遭受社会冷眼,最终走向悲剧。

展开▼

内容简介

在你的一生里, 是否要不断迎合父母和老师的期望, 是否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持续做一个完美的学生, 是否被剥夺兴趣与志向, 是否被灌输与实际生活经验脱节的知识, 是否每当想遵从内心的声音做出选择, 就会受到羞耻感的压迫。 而你,不过是个达到极限的孩子! 黑塞在这部半自传小说中结合自己的童年的经历,控诉僵化的教育体制、追逐利益物质至上的家庭、保守严酷的社会氛围对学生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摧残。 当代读者仍能从主人公汉斯的困境中看到现代教育问题的影子,使其批判性历久弥新。

展开▼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1899年,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未获得公众承认;1904年,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轰动德国。后来,他辞去工作,专事写作,先后完成《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 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并在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和《玻璃球游戏》(1943)等。其中《荒原狼》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展开▼

后记

译后记 汉斯·吉本拉特生活的时 代是威廉一世和威廉二世统 治的时代,特别是1871年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几十年间 的教育机制带有强烈的专制 和军国主义色彩。普鲁士教 育并非为培养学生的个性或 兴趣,而是忽视个体的精神 需求,机械地灌输知识,强 调纪律、服从和成绩,塑造 符合社会需求的标准公民。 汉斯天生聪慧过人。他 通过了极为严苛的“州试”, 被寄予厚望,前往毛尔布隆 修道院神学校接受进一步教 育。尽管在学业上表现优异 ,他依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不仅要不断迎合父亲和 老师的期望,还要在竞争激 烈的环境中持续做一个完美 的学生。 汉斯生活的社会是典型 的“菲利斯特人社会”。作家 赫尔曼·黑塞开篇就对汉 斯的父亲和他所生活的小城 中的反智氛围进行了详细而 纯粹的讽刺性描写。这种描 写贯穿了整部小说。 “菲利斯特人”最初记载 于《旧约》,指生活在巴勒 斯坦西南海岸地区的一个民 族,与“上帝的选民”以色列 人为敌。这一词汇逐渐脱离 其历史渊源的转变契机,是 1690年前后发生在耶拿的 一起大学生惨遭谋杀事件。 一位牧师在葬礼上布道(另 说当地总督宣读悼词),谴 责了这桩罪行,并多次援引 《士师记》第十六章第九节 中的经文高呼:“参孙,菲 利斯特人拿你来了!”耶拿 事件的细节至今难以准确还 原,与该经文关联究竟何在 仍不明确,针对这起耶拿谋 杀案,很难进行明确的寓意 解读。唯一可以确定的是, 受害者是一名大学生,而“ 菲利斯特人”自此用来指代 非大学生群体。确切地说, 大学生们开始用“菲利斯特 人”形容与他们敌对的、关 系紧张的市民巡逻队,警察 和大学城内的非学术界人士 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菲 利斯特人”逐渐演变出美学 上的象征意义。它专指物质 至上、思想狭隘和丧失高尚 精神追求的人。在德国文化 中, 尝试融入社会,却无法 再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最 终不堪重负,死在水中。在 这里,我们注意到黑塞只为 汉斯留下了两种最后的选择 :挨打或死亡——在这个分 岔路口,汉斯走向了死亡。 年轻的汉斯就这样不明 不白地死了。他的死因未经 核实,可能是意外,也可能 是自杀。他一生在他所受到 的教育和他所生存的社会中 ——一个虚构的行为,一种 虚荣的冲动,一派虚伪的、 被强加的现实中,从没去体 验真正的自我,从没去发现 自身的灵性和个性,从没有 机会去审慎地构建自身的伦 理,从没有机会找到自己的 人生志向。汉斯的悲伤、饥 饿和痛苦,只能以呐喊或无 声的哭泣来宣泄。在他身上 ,一切都早已被预设,被决 定。人世间,汉斯无能为力 ,毫无指望。 在回答“谁为汉斯的死负 责”这个问题时,我们无法 冷酷残忍地将责任归咎于汉 斯的软弱,归咎于他不能彻 底走出“咎由自取的未成年 状态”或无力成为一个勇于 走出洞穴的自己。他不过是 个达到极限的孩子。 别了,汉斯!愿你在另 一个世界拥有自然与自由, 愿你能幸福地徜徉在森林中 、花丛间,愿你能愉快地游 泳、钓鱼、思考、求知,愿 你拥有振奋人心的友谊和爱 情,真正亲密的乐趣,难以 言喻的喜悦与平静。 姜乙 2024年10月15日于北京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