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增长率的背后(苏联发展速度探因)(精)/苏联苏联系列

作者:(美)罗伯特·C.艾伦
责编:周玖龄
总主编:杨成
译者:康佳

ISBN:9787108080820

单价:89.0

出版年月:2025-07-01 00:00:00.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币制:CNY

图书分类:社会科学

分类号: F151.295

语种:CHI

页数:32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致谢
第一章 世界历史视角下苏联的发展
第一部分 斯大林执政前的经济
第二章 1917年前的经济增长
第三章 20世纪20年代的发展问题
第四章 “新经济政策”下农业与经济的发展
第二部分 斯大林时期的工业革命
第五章 计划、集体化和快速增长
第六章 苏联人口的历史
第七章 生活水平
第八章 快速工业化的原因
第九章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发挥作用
第三部分 斯大林之后
第十章 苏联转折点
附录一:苏联国民收入
附录二:苏联经济模拟模型
附录三:数据来源
附录四:第六章中使用的人口数据库和模拟模型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导语

牛津通识《全球经济史》作者代表作,《大分流》所在普林斯顿西方经济学丛书重磅作品,带领读者总览苏联各时期经济发展状况,探讨其面临的主要问题、采取的多种应对措施、各种措施带来的后果等,具有国际影响力。

展开▼

内容简介

有人说,苏联的共产主义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实验,也是其最大的经济败笔。通过重新计算国民消费并运用经济学、人口统计学及多种模型,作者得出了惊人的具有挑衅性的观点:苏联是20世纪最成功的发展中经济体。此外,作者将苏联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进行多维度的比较,为其评价提供了有意义的背景。 作者认为,受益于小麦出口,俄国经济于19世纪开始发展,却始终难以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增长。1928年至1970年,“五年计划”的成功使苏联经济得以迅速成长。即使在斯大林主义时期,1930年代重工业的建立也使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那些移居城市的农民。由于重要资源都被转移至军方,或是苏维埃领导人的投资浪费,1970年代以后,苏联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作者对苏联衰落的解释与那些强调激励问题,以及管理者未能按照计划行事的分析正好相反:苏联衰落恰恰因为计划得到了执行,问题的实质在于计划不合理。苏联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于,高层指令可以带来巨大的变化。重工业的扩张以及利用产出目标和软预算来指导企业的做法适合1930年代的情况,并被迅速采用,实现了投资和消费的快速增长。到1970年代,好决策与坏决策之间的比例在降低。戈尔巴乔夫总统与其他苏联领导人一样富有胆识和想象力,但他的经济改革方向并不正确。由于最高领导层的想象力出现问题,经济停止了增长。于是,苏联体制早期的优势变成了它的巨大弱点。

展开▼

作者简介

  罗伯特·C.艾伦,牛津大学经济史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致力于经济史、技术革新和公共管理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著有《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等。

展开▼

前言

晚清以来的中国变革史 表明,外部世界的影响一直 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中,沙俄、苏联及当 代俄罗斯这三个相互区隔但 又一脉相承的俄国,无疑是 最重要的外部他者角色之一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 离不开中国”的宏大历史进 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中 国和三个俄国的复杂关联; 同样,世界读懂中国和中国 读懂世界,似乎也离不开三 个俄国的中介作用。 1991年底,雄踞欧亚大 陆的社会主义大国苏联骤然 解体。以“后冷战”时期国际 秩序重构、国际体系转型和 大国权力转移为核心进程的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由此发 端,中国成长为全球性大国 在很大程度上亦得益于此。 苏联作为国家退出历史 舞台,并不意味着“苏联”作 为一种思想和方法资源的彻 底消亡。作为曾经深深嵌入 并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参与了 当代中国诸多历史进程的关 键大国,苏联的成败兴亡可 以给我们提供反观自身和与 时俱进的历史镜鉴。因此, 对于中国而言,苏联研究的 重要性在苏联解体后反而进 一步增加了。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综 合国力、国家能力和国际角 色同步发生了深刻变化,“ 走出苏联”并建构起中国的 主体性是这一历史性转型的 题中应有之义。然而,“走 出苏联”的重要前提在于理 解苏联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把握苏联 之于中国的意义。倘使不能 摘下偏振眼镜,真正走进苏 联,也就谈不上彻底“走出 苏联”。 在苏联解体二十周年之 际,我曾呼吁重构苏联解体 研究的中国议程。彼时,国 内同仁也都已经意识到这一 领域需要深入发掘“真问题” ,提升新档案、新文献、新 资料的使用力度,加大理论 对实证研究的支持,增强微 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的结合, 以形成足以和国际学术界平 等对话甚至超克其不足的基 本格局。 现在,国内相关的研究 越来越强调回到历史的脉络 和情境中去理解和掌握苏联 的深层知识,并在政治、安 全、外交等议题上取得了诸 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且引起国际同行 瞩目的重量级成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 的苏联研究在议题的覆盖、 方法的科学化等方面还有不 少优化和提升的空间,尤其 是对于理解苏联问题至关重 要的社会领域等属于低阶政 治的边缘向度理应有更多投 入,因为这恰恰可能是苏联 最终解体的关键所在。 我们相信,处于崛起关 键节点的中国尤其需要逐步 建立起与其未来的责任和担 当相匹配的理性、冷静、成 熟、健全的关于外部世界和 自身角色的系统性认知。在 此意义上,关于苏联的尽可 能客观、中立、扎实、丰富 、多元的研究成果多多益善 。 我们希望,“苏联,苏联 ”系列可以成为一个窗口, 为中国更全面地解读世界历 史的进程、更稳健自信地活 跃于世界舞台,从知识的供 给侧提供小小的助益,为读 者不断深化对苏联的理解、 对中国自身的主体性和中国 变革的正当性的理解提供更 多的思想资源。 我们期待,经由知识的 积累、反思、批判和重构, 中国能够带着日益丰厚的历 史积淀、更加全面的历史认 识,在不确定性空前突出的 国际失序格局中确认并坚定 前进的路向,勉力实现中华 民族复兴的理想。 杨成 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 别研究院 2020年6月29日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