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抗战时代生活史

作者:陈存仁
责编:苗苏以

ISBN:9787542688507

单价:79.0

出版年月:2025-06-01 00:00:00.0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I251

语种:CHI

页数:5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战事爆发在上海
第二章 烽火三月话上海
第三章 十里洋场成孤岛
第四章 褚民谊糊涂一世
第五章 傅筱庵热衷做市长
第六章 维新政府一台戏
第七章 七十六号成魔窟
第八章 善堂包销热河土
第九章 到处绑票到处杀
第十章 不知人间是何世
第十一章 沦陷八年心境苦
第十二章 新闻封锁更苦闷
第十三章 因果报应转瞬间
第十四章 电影戏剧受控制
第十五章 一滴汽油一滴血
第十六章 醇酒妇人成风气
第十七章 日军屈膝遍地哭
第十八章 深入虎穴幸脱身
原版后记/陈树桐

展开▼

导语

打开《抗战时代生活史》,我们看到的不是宏大的英雄传奇,而是一位普通医生在沦陷区提心吊胆的日常。 作者陈存仁以亲历者视角,记录下抗战期间上海的社会生态与民众生存图景,将我们带回1937—1945年的上海街头:战事爆发后仓皇奔逃的难民、曾经繁华的闹市突落炸弹、沦陷区为一口粮食乞讨的母亲、因贫困被送去做舞女的女儿……这些鲜活的细节让历史不再遥远,仿佛我们正与作者一同挤在租界的屋檐下,看普通人如何在乱世挣扎图存,感受战火中的人间冷暖。 书中既有“八百壮士”激荡人心的坚守,也有汉奸的卑劣嘴脸;既揭露了76号特务制造的白色恐怖,也记录了普通人在烟土泛滥、绑票横行中的艰难自保。作者以医生身份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一次出诊可能就是生死考验,一个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当我们跟随他的脚步穿过日军哨卡、躲过敌人盘查时,谍战剧里的惊险情节,变成了可触摸的历史现实。 这部融合个人际遇与时代洪流的回忆录,提供了一个珍贵切片,记录下抗战期间大上海的众生百态。历史的温度,永远藏在普通人的泪与笑之中。打开这本书,会发现,“苟全性命于乱世”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全书收录近百幅珍贵老照片,带你穿越时空,重返历史现场。

展开▼

内容简介

沦陷八年,上海始终笼罩着黑暗的魔影。 这八年我在上海的生活真是度日如年,一天天地挨下去。 但是无论在前方还是沦陷区的中国人,都相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这两句话。可是独山一失,一看地图,老百姓的信念就有些动摇了。但是还有一种积极的看法,就是越是黑暗,曙光也愈接近。 中国人有一种蚂蚁经营的精神,即使是难民,也会挣扎图存。 这一部《抗战时代生活史》,就是我身为一个中国人留在上海时又悲愤又狂喜的生活情况。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存仁(1908—1990),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名医。原名陈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厢。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1928年,创办国内第一份医药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康健报》;1929年自设诊所,独立行医;同年,被中医界推选为五个代表之一,赴南京抗议“废止中医案”;1935年,主编三百余万字《中国药学大辞典》;1937年,东渡日本,收集汉医书籍四百多种,整理出版《皇汉医学丛书》;1949年,赴港行医;1964年,获韩国庆熙大学名誉博士衔,同年编撰出版《中国医学史》;1979年,应“讲谈社”之邀,编撰《中国药学大典》;1990年9月,逝于美国洛杉矶寓所。代表作有《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我的医务生涯》《津津有味谭》等。

展开▼

前言

我在诊余之暇,曾经写 述我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况。 第一次写成一部《银元时代 生活史》,记述我从小到开 业十年时光的生活情况。我 本是一介寒士,辛辛苦苦地 学成行医,内中对我帮助最 大的是长者丁福保先生,他 告诉我“理财方法”,后来竟 洗净了孤寒贫苦的穷态,居 然在上海威海卫路(今威海 路——编注,以下地名括注 均为编注)二号兴建了一座 国医大厦,藏书近一千万卷 。 第二部个人的生活史, 叫作《抗战时代生活史》。 因为日本军人在上海掀起侵 略大战,穷凶霸道,深入内 地,残害良民,无所不为, 杀死成千上万的同胞。我留 在上海孤岛,插翼难飞,但 屡次灾祸临到我身上,总能 化险为夷。中间还有一位盛 君,因我曾经为他看好过一 场大病,他算是报恩,请我 参加整个华北、华中的贩毒 组织,这是许多贪财的人求 之不得的好机会,我却用轻 轻松松的手法,既不令盛君 难堪,也脱离了这种毒祸万 人的羁绊。结果盛君入狱, 不知所终。 在敌伪末期,我还在跑 马厅里看到日本海陆空三军 首领和成千上万的日本军民 跪在地上,聆听日皇裕仁的 投降停战命令。那时节,日 本军民都痛哭流涕,跪在地 上,解除军刀枪械,接受投 降停战命令。 我在这本书中,还记述 了一个黑龙会大汉奸,冒充 中国接收大员,移居虹口。 这件事实,因为描述曲折离 奇,美国艾奥瓦大学中国同 学会,曾经请我编成一部话 剧。我动笔写文字是会的, 但要我写剧本是不容易的, 最后勉勉强强交了卷。经过 话剧团修改,居然大家叫好 ,而且轮流在美国各大学演 出。关于这一段情节,究竟 写得好不好,不妨请读者自 由评判。总之,这一部《抗 战时代生活史》就是我身为 一个中国人留在上海时又悲 愤又狂喜的生活情况,如今 可作为雪泥鸿爪。写到这里 ,不敢云序,作为引言而已 。 1979年6月20日 陈存仁 识于香港

展开▼

后记

值此父亲100周年诞辰之 际,谨重刊此书以为纪念。 我的父亲名保康,字存 仁(又名承沅),于1908 年出生在上海老城厢一个世 代经商之家。祖上饶有资产 ,祖父及其五房弟兄在大东 门一带开设了两家衣庄和两 家绸缎庄。然而,在父亲八 岁那年,由于经营不善,家 道中落,两家衣庄及绸缎庄 全部变卖还债,而祸不单行 ,祖父又罹急病遽然西归。 孤儿寡母,没有了经济来源 ,全靠亲友接济度日,艰难 困苦,可想而知。幼年的父 亲便是在这样贫困的环境中 成长起来的。父亲十多岁时 ,中学毕业后,在伯祖的资 助下,根据祖父要让父亲学 医的遗言,投考了由丁甘仁 先生创办、由谢利恒先生任 校长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 为了阅读中医典籍,父 亲又先后拜姚公鹤先生和章 太炎先生为师,补习国文。 由于家境贫困,父亲在读书 之余还应征为丁福保先生做 过抄写和剪贴工作,并时常 忙里偷闲,写些短文,用“ 存仁”或“绿豆”作笔名,投 寄当时《申报》的副刊“常 识”和小报《晶报》《金刚 钻》等,以获取一些稿酬, 补贴生活之需。由于生活的 磨炼,父亲从小养成了勤奋 好学和写作的习惯,他一生 除行医外,每天至少花两个 小时写作,从不中辍。很多 年后,父亲青年时代的朋友 秦瘦鸥世伯,在一篇文章中 回忆说:我和陈存仁年龄差 不多,“加上都爱爬格子, 向大小报投稿,于是很自然 地碰到了一起(这也许就是 佛教所说的缘分吧)。可我 们在性格上毕竟还有差别: 他沉着稳重,克制力很强, 我则大胆好奇,喜爱热闹。 另外有几个游侣如姚克、鄂 森等经常和我去餐馆或上跳 舞厅,甚至跟着别人闯进赌 场或妓院去,竟想在堕落的 ‘雪坡’上试一试‘滑翔’的滋味 。陈存仁却从来不愿同行, 几次之后,我们也不再邀他 了。当时,我们都还纯真坦 率,并没有为此责怪他没有 哥儿们的义气。后来我变得 懂事了,一经追想,更不由 不对陈存仁的富于定力,不 随波逐流,感到是一种可贵 的品质,也使他在十几年后 便功成业就,从无数的同道 中脱颖而出”(《上海滩》 1992年第6期)。诚如秦世 伯所言,父亲的这种品质正 是他日后事业成功的基本条 件,而父亲这种优秀品质的 形成,除了其幼年失怙、家 境贫寒的客观环境的逼迫外 ,还得益于其所拜之师丁甘 仁、丁仲英、谢利恒、姚公 鹤、章太炎、丁福保诸位先 生的教导和熏陶,这在父亲 的著作《银元时代生活史》 中有所反映。 父亲在上海中医专门学 校毕业后,先后跟随丁甘仁 先生和其哲嗣仲英先生写方 实习。在实习阶段,父亲就 筹划创办一份医药防病保健 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名曰 《康健报》,这个想法一提 出来,便得到了丁仲英和丁 福保先生的支持。父亲经过 周密的筹备之后,终于刊行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医药报 刊。这份报纸有很多名医名 人撰稿,且“编排格式新颖 ,大小标题做得引人注目, 因此,才发行了二三期,就 在社会上激起了一定程度的 轰动”(《上海滩》1992年 第6期)。《康健报》第一 期就发行了一万四千份,以 后,又获得八千户固定订户 。 实习两年后,父亲获得 了一定的诊病经验,获师同 意后,便在山东路二号(南 京路口)租得两间屋子,独 立开设诊所,正式挂牌行医 。由于初出茅庐,加上诊费 订得较贵,开始一段时间病 家并不多,每天只有三五个 病人。当时父亲才二十岁, 而人们选择医生总以为越老 越有经验,为了适应这种心 理,父亲有意识地成年穿着 深色的长袍马褂,架一副平 光眼镜,戴一顶瓜皮帽,俨 然成了一个“小老头”。在父 亲的苦心经营下,数年以后 ,诊务有了较大的发展。这 期间,父亲曾医好了于右任 先生的伤寒病,与右老结下 了一段友情。 1929年3月17日,为了抗 议国民党政府中央卫生委员 会提出的“根本提倡西药, 推翻中医中药决议案”,全 国医药界代表聚集上海总商 会,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 表大会”,商讨对策。父亲 便是这场抗议运动的发起组 织者之一。大会推举了五名 代表赴京请愿,父亲是为代 表之一。事后,父亲撰写了 《三一七国医节事件回忆录 》一书。这一事件后,父亲 被卫生部聘为顾问。 …… 除了医学著作之外,父 亲还曾接受香港《大人》杂 志之邀,连续撰写了《银元 时代生活史》和《抗战时代 生活史》两部关于旧上海生 活的札记类书。父亲是老上 海,生于斯,长于斯,又因 工作关系,阅人无数,交游 甚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 三教九流,几乎都有接触, 加上他每天记日记,保存了 丰富的资料,所以关于老上 海的故事,往往信手拈来, 便是一则兴味盎然的趣事。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拍 摄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上海 滩》,轰动一时,而片头打 出的特别顾问就是“陈存仁” ,虽然他们并未征得父亲同 意,但他仍很得意。 父亲一生行医,他的经 验很丰富,诊断力很强,经 过父亲诊断的病人,如中医 药无法治疗,父亲就会告知 病人,你得的是某某病,应 找某某科专家,不然会误事 的,许多次以后,连香港最 有名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