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只工作不上班(20名不上班青年的人生白皮书)

副标题:20名不上班青年的人生白皮书

作者:林安

ISBN:9787559820297

单价:68.0

出版年月:2019-09-01 00:00:00.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I253

语种:CHI

页数:27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读者对象:本书适用于大众读者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听说每三个不想上班的人中,就有一人想开店?
*咖啡店店主Sandy:开店完全是另一种人生
*甜品店店主地地:为了梦想开店两年半,我却活成了别人口中的“废人”
*猫咖店店主Liza:没有永远赚钱的生意
我们是“数字游民”
*文化间隔游创业者李胜博:一个无法被归类的人,没得选的自由人生
*旅行博主丸子:旅行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
*自由记者喜喜: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远程办公者生伟:不裸辞也可以看世界
*“数字游民”艾莉森:当流浪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多重技能的“斜杠青年”,生存还是生活?
*自由潜水师Oce:在深海,找回生而为人的自由
*花艺师唐川:努力是为了“有所选择”
*自由编剧欧阳十三:遭遇生活的暴击之后,如何体面地追寻自由
小众自由职业者的生存之道
*“讲书稿”撰稿人葛亚坤:“曲线救国”的小说写作之路
*摇摆舞老师Lucy &小星:在上海,掀起摇摆狂潮
*手机摄影培训师佟海宝:另一种成功,尝遍世间精彩
*整理收纳师舒安:用整理重拾人生的掌控权
*风光摄影师姚璐:30岁独闯中东,当代女性的另一种活法
*职业咨询师马华兴:时间有限,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兴职业
*体育自媒体人杨芊:自媒体时代,拥抱变化的传统媒体人
*Vlogger大头SOLO:32岁离职,做一名全职Vlogger
斜杠青年林安:自由职业,开启我的第二人生
读者故事: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轻人
后记

展开▼

导语

朝九晚五的工作,是否是这个时代安身立命的唯一标准? 如果可以自由工作,人生又有多少种可能? 为了寻找答案,自媒体人林安探访了许多不上班的人。 希望他们不一样的人生故事,能给你疲惫的生活带去英雄梦想。

展开▼

内容简介

在《只工作不上班(20名不上班青年的人生白皮书)》一书中,作者林安以“都市青年观察者”的身份深度采访了20个自由职业者,以感性、细腻但又不失洞察力的笔触将20位自由职业者“非常态”的工作、生活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记录了勇士们的梦想、奋斗、坚持、迷茫与困

展开▼

作者简介

林安,自由撰稿人、自媒体人,从小热爱写作,喜欢观察、研究大城市年轻人的生活心理状态。2018年发起“100个不上班的人”独立采访计划,以文章和视频的形式在自媒体“土土土槽”更新至今。

展开▼

前言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 2018年2月11日,处于职场迷茫期的我,在网上发布 了第一篇“100个不上班的人”系列人物采访。开始这个计 划时,我从未想过它可以产生多大的影响力,以及我可以 坚持多久。 幸运的是,一年过去了,这个计划远比我想象中走得 更远、更成熟。而我自己,也在执行这个采访计划的过程 中渐渐走出了职场,用一年时间,摸索出了一条属于我自 己的“不上班”之路。 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曾有无数人问我:“你为什么 要做这个采访计划?”每一次,我给出的答案都很简单: “因为我就是一个不想上班,却不知道不上班可以做什么 的人,我相信和我一样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 “不上班”这个词,听上去可能有点儿消极,但它在 我的定义里并不等同于“无所事事”和“消磨时光”,它 不是为了逃避职场而做出的被动选择,而是“可以在职场 混得很好”的前提下做出的主动选择。所以过去一年,每 当有人问我“如何才能不上班”时,我都会给他们普及一 个概念:不上班不等于不工作。大部分人说自己“不想上 班”,其实并非“不想工作”。 这里需要重新定义“上班”和“工作”这两个词的概 念。在我的理解里,“上班”是一种个人与公司之间的“ 商业交易行为”,公司付费购买你的劳动时间,你就必须 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地点去做规定的 事情。而“工作”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或实现自我价值的 手段之一。简而言之:上班是为别人做事,而工作是为自 己。 在“锵锵三人行”的百度贴吧里,某位网友对“上班 ”和“工作”的定义,我觉得形容得非常贴切。 上班:一种勉强的、不情愿的、被动的、单纯为了不 被带上耻辱的“无业者”帽子的那些家境一般又没有什么 特殊才能的青年人、中年人所做的事情。“混日子”是上 班族的普遍心态,因为收入不高,但又不能没有这份收入 ,所以“焦虑症”患者的比例也相对高一些,这在“狼多 肉少”与攀比心较重的地方里最为明显。当然,也有一些 人因惯性使然(上着上着就习惯了),他们对生活的要求 也不高,所以“混日子”对他们而言就是最好的日子。工 作:带有一种积极的、并不单纯为了不被别人歧视为无业 者的、有奋斗目标并能结合自身能力的、想要在工作中实 现自身价值并能乐在其中的人做的事情。 所以千万不要混淆了“上班”和“工作”的概念,你 可以不喜欢上班,但一定要热爱工作。我提倡“只工作, 不上班”,而不是在没有想清楚自己究竟是“不想上班” 还是“不想工作”的前提下,就盲目辞职。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想上班了?任何一种社会现象 的背后一定有其错综复杂的原因,我试图从一个个“不上 班”的微观个体中寻找答案,因此有了“100个不上班的人 ”独立采访计划,也因此有了这本书。 通过一年多的采访,我发现大部分人并非生来就讨厌 上班,所以“职业倦怠症”一般都出现在那些已经工作了 几年的人身上,而不是在应届毕业生身上。相反,刚刚离 开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反而对上班的积极性最高,因为新鲜 好奇、没有经验。但工作几年之后,大部分人会发现一个 关于上班的真相:至少目前,上班的本质其实还是为了赚 钱谋生。幸运的话,它也许还能给你带来金钱以外的成就 感;不幸的话,你就单纯是在做一笔拿时间换金钱的交易 ,所以才会有人抱怨“上班就是在浪费青春”。 但是生活在如今的世界,一个人想要生存下去,就必 须牺牲点儿什么去换取金钱。而牺牲时间,可以说是每个 人都天然拥有,且成本最低的买卖。所以上班赚钱,成了 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件事情,它背后所折射的含义是: 你要生存,就得上班。所以大部分人哪怕上班没那么顺心 ,或正在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也只能忍气吞声,日 子久了,倦怠感自然而来。 再加上互联网时代,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大到世界, 小到身边,你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 谁谁谁出国读书了;谁谁谁创业了;谁谁谁一边环游世界 ,一边赚钱了……再加上各类媒体、广告、互联网产品每 天都在变着花样供应各种生活方式:精英就该喝某品牌的 咖啡,戴某品牌的表;中产阶级的标配就是一房一车,一 年两次国外旅游;月薪两万元的女孩每天一颗牛油果;不 油腻的中年男人周末都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一方面,不 同阶层的人毫无保留地看到了彼此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 ,媒体也越来越鼓吹同一种价值观和成功标准。渐渐地, 所有人都被挤到了同一个地方,向着同一个方向奋斗。然 而可悲的是,社会中的经济差距是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 攀比心又极其重。于是那些无法突破现状的人,只能一边 羡慕着别人的生活,想要努力改善自己,一边又缺乏奋斗 的斗志与能力,于是挫败不断,最后只能沦为社会的边缘 人,一日日重复上着没有希望的班,不认命地活着。 虽说现在的年轻人,可以从事的工作类型比他们的父 辈更丰富,互联网的开放也给他们带去了很多“不上班” 的新机会,但如今

展开▼

后记

在书的最后,我想感谢那些曾经在写书过程中,给予 过我帮助和鼓励的人。 谢谢在所有平台关注我的读者朋友们,你们的存在是 我更新每一篇文章背后的动力。 谢谢这本书中的每一个采访对象,很多人我在采访之 前并不熟悉,但你们无条件地信任我,愿意将宝贵的人生 经历与我分享,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现。 谢谢这本书的编辑季编,在我对自己的采访就快失去 信心,觉得出书这个目标可能无法达成时,你的出现和鼓 励给了我完成这本书的动力。 谢谢我的父母,发自内心地支持和接受我做一名自由 职业者,并在我写书的过程中给予了最大限度的精神支持 。 过去,我常常会收到不同读者的留言,感谢我让他们 看到了更多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不一样的人生。 但其实,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才是收获最大的那 一个人。我曾经说:“感觉我是一个容器,偷偷将每一个 采访对象身上我喜欢的部分藏进了体内,于是我也成了一 个看上去有趣的人。” 希望读完这本书的你,也能有同样的感受。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