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菲利普·迪克传(精)

作者:(美)安妮·R.迪克
责编:汪欣
译者:金雪妮

ISBN:9787513338967

单价:69.0

出版年月:2020-05-01 00:00:00.0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K837.125.6

语种:CHI

页数:39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读者对象:大众读者

丛书:光分科幻文库

展开▼

评分:3.0

(本馆/总:0/1人荐购)

目录

楔子
第一部分:1958—1964
第一章 我遇见了菲尔·迪克
第二章 四个人的蜜月
第三章 乡下家庭生活
第四章 雷斯岬站的灾难
写在第一部分之后
第二部分:1964—1982
第五章 奥克兰的单身汉
第六章 南希
第七章 暗黑扫描仪时代
第八章 温哥华科幻大会
第九章 更多的黑发女孩:琳达、特莎
第十章 多丽丝和琼
第十一章 科幻作家之死
第三部分:1928—1958
第十二章 早年岁月
第十三章 伯克利的少年时代
第十四章 青年时代
结语(2009年版)
1982年的三个梦境
一段传承
译后记(金雪妮)
附录:
1.菲利普·迪克家谱图
2.本书涉及的菲利普?迪克作品列表
3.菲利普?迪克科幻小说改编影视作品列表

展开▼

导语

“他把我送进精神病院,我为他书写此生”。 本书是第一本引进到中国的美国科幻大师菲利普·迪克传记,也是唯一一本由迪克夫人撰写的传记,对于了解50-80年代的美国科幻史有着极高的价值。迪克是世界顶级作家, 被公认为“科幻作家的科幻作家”,作品涵盖人工智能、星际探索、时间旅行、生物医药、自然探索等领域。他也是最为主流文学所认可的科幻作家,是第一位入选“美国文库”系列的科幻作家,这一系列专门收录美国经典文学。同时,迪克具有极强的跨圈属性,不仅在科幻圈备受推崇,也是影视圈、艺术圈的“红人”,由迪克原著改编的《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早已成为科幻影视的标杆之作。近年来,市面上出版了一系列迪克的小说,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市场反馈。迪克在中文世界的人气日益高涨。但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中文世界一直没有迪克的传记,本书的出版将填补这一空白,无论是对于粉丝还是普通读者,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影视、艺术爱好者,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很有潜力成为爆款畅销书。

展开▼

内容简介

1958年10月, 初露锋芒的菲利普·迪克遇到了知性而浪漫的灵魂伴侣,即不久之后成为他第三任妻子的安妮。在新的家人面前,迪克显得快乐而充满爱心。但在平静生活的表象之下,他却一直与内心的恶魔搏斗着。 作者安妮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菲利普?迪克这位不世天才的真实人生。迪克从安妮身上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而安妮也见证了迪克写作生涯中最高产的黄金时期。在他们五年的婚姻期间,迪克完成了《高堡奇人》《血钱博士》《帕莫?艾德里奇的三处圣痕》等众多脍炙人口的名作。然而,随着迪克深陷精神疾病与药物成瘾的泥潭,两人的感情也逐渐破裂,迪克的生活陷入了更大的混乱…… 本书通过大量的书稿、访谈、书信,展现了迪克的写作生涯与感情世界,还原了他作品中无数场景和人物的原型,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天才作家最为真实,最为美好,也最为可怕的一面。

展开▼

作者简介

安妮·R.迪克(美),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第三任妻子,艺术家、作家、美国手工艺运动先锋,1927年出生于新泽西州,1947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1958年,安妮在第一任丈夫去世三周后,结识了菲利普˙迪克并很快结为连理。与此同时,安妮在当地的马林学院学习金属雕塑,学成后从事珠宝设计,由其设计的珠宝工艺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画廊展出销售。1964年与迪克结束五年的婚姻生活后,安妮继续珠宝设计,并创作小说和诗歌,直至2017年去世。

展开▼

前言

我们那座圣公会小教堂 里坐满了一半来参加追悼会 的人。保罗·威廉姆斯建议 我来组织这场追悼会。南希 (菲尔的第四任妻子)、琼· 辛普森(差点成为他的第六 任妻子)和特莎(第五任妻子 )的姐姐都到场了。克丽奥( 第二任妻子)一开始说她不 来了,到了最后关头却又想 搭车过来,可惜没能成行。 在追悼会的末尾,斯科 菲尔德牧师说:“上帝,我 将您忠实的仆人,菲利普· 迪克,交予您手中。” 听见这句话,我的心一 阵抽痛。“不,不要!”我心 想,“我不想让菲尔就这样 消失。” 那些我早在许多年前就 已经放下的问题,此时又在 我心中涌现。菲尔为什么会 离开?为什么他没有回到我 身边?如果我的个性和当时 不同,他还会离开我吗?他 和其他女人的关系又是什么 样的?在那些女人之中,有 没有人拥有和我类似的经历 ?他爱过我吗?还是说,他所 谓的爱从始至终都只是一场 巨大的骗局?在隔了十八年 之久后,我重新开始一瓣瓣 扯掉那朵雏菊的花瓣,好像 永远都扯不完:他爱我,他 不爱我,他爱我…… 此时我已不需要再维护 那层虚假的自尊心,也不需 要在敏感的菲尔身边如履薄 冰、战战兢兢。我决定寻找 答案。我开始给所有认识菲 尔的人打电话、写信,拜访 他们。很快,我收集的信息 已经多到足以写成一本书。 我本来打算给这本书起名为 《菲利普·迪克的五任妻子 》,可是我没能联系到他的 第一任妻子珍妮特·马林(菲 尔的父亲,埃德加·迪克认 为她已经去世了),第五任 妻子特莎·巴斯比·迪克又拒 绝了采访,因此我只能作罢 。 接下来的两年中,我都 在采访菲尔的前妻们、数不 清的前女友、男性友人、家 庭成员、心理医生和律师( 菲尔生前一直很害怕他的前 任们有朝一日会凑在一起议 论他)。菲尔的其他女性友 人,琼·辛普森、克里斯汀· 尼尔森、克丽奥·米尼、南 希·哈克特、琳达·勒维、玛 丽·威尔逊、贝蒂·乔·瑞维 斯、“希拉”和“辛迪”也都和 我分享了她们与菲尔之间的 故事。 感谢菲尔生前的细心。 我一一查出了他每部作品的 创作时间(而不是出版时间) ,整理了一个时间表。然后 我按照作品的创作顺序,一 口气读完了他的三十六部长 篇小说与一百二十部短篇小 说。把菲尔的毕生之作当作 一个整体来阅读是极为有趣 的体验。因此,我足足通读 了两遍。有些时候我在书中 读到似曾相识的内容,令我 回忆起六十年代初我们还在 一起时的生活,便不禁莞尔 。令我惊讶的是,他的作品 流露出了那么多信息,几乎 相当于在记录我们相处的点 点滴滴。他的毕生之作正是 一部超现实主义自传。他的 小说正如他的日常生活一样 ,在真实和幻想之间不断摇 摆。菲尔扮演着自己笔下的 每一个角色,也预言着自己 的未来。 《寻找菲利普·迪克》是 迄今为止菲尔的第一部传记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也展 现了菲尔不为人知的黑暗面 ,这令他的一些友人和追随 者难以接受。那些人深爱着 菲尔,而菲尔也早巳令其中 一些人相信,他的一生是另 外一个样子,而我所说的一 切都不可信(其实,我用“不 可信”这个词已经算是非常 温和客气了),即便那时菲 尔一直在说克格勃、联邦调 查局和中情局在同时监视他 (甚至有人相信这些也是真 的)。其中一位年轻人,对 菲尔极为忠诚,他读过这本 书之后甚至威胁要起诉我。 有一群菲尔的崇拜者,都是 年轻男性,则表示更支持其 他的传记作者,那些作者也 都是男性。令我觉得格外有 趣的是,在这本书的读者之 中,女性读者都迅速理解了 我要表达的意思,但部分男 性读者却后知后觉。 这次我对菲尔的作品有 了全新的理解,都是我最初 读到那些小说时未曾体会到 的。在他的雷斯岬站创作时 期,我总是他的第一个读者 ,替他校对作品、提出意见 。天哪,当我再读到那个时 段的作品时,我发现那些作 品中的女性反英雄角色或多 或少都是以我为原型的,那 些角色被塑造成了杀人犯、 出轨者,有时候还有精神分 裂症。在我们的婚姻逐渐走 向死亡的时候,那些角色还 变成了瘾君子,可我平时连 阿司匹林都不吃。再后来, 在我们分手之际,他写下的 作品都围绕着·t离婚与和解 ”这一主题。我不禁想,倘 若我在1965年就读懂了菲 尔的那些作品,而不是等到 他去世之后,我们两个的人 生会不会因此改变?我们一 定是在菲尔写出《模拟造人 》之前就买下了那辆白色捷 豹,因为那辆车在书里出现 了。我们受到《贝伍德杂刊 》里刊登的一则广告启发, 买了一架小型立式钢琴,他 在书中也提到了那则广告。 《模拟造人》中还提及了我 们一家人去迪士尼乐园旅游 的故事,以及菲尔对那个林 肯机器人的痴迷。 我那几个已经长大成人 的女儿也极力帮助我回忆起 了每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日期 :“那件事是我三年级的时 候发生的。”“那个月我正好 摔了一跤,把牙磕掉了。”“ 那件事是在我七岁生日派对 之后发生的,那天的蛋糕上 面有黄色的糖霜,还插着七 支白色的蜡烛。” 当我了解到菲尔的后半 生时,我心中涌起一阵

展开▼

后记

菲利普·迪克是我的科幻 小说启蒙作者之一,《仿生 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与《 高堡奇人》塑造了我最初的 科幻观,《帕莫·艾德里奇 的三处圣痕》至今仍是我最 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自从 得知菲尔和我的生日是同一 天(12月16日),我们之间整 整相差六十六岁,就不禁又 生出了几分隐秘的亲切感, 好像我与菲尔之间的关系超 越了作者与读者,变得更独 特、更私人——他从高高在 上的布道者,一下子变成了 坐在对面坦然微笑的老朋友 。 而在我着手翻译《菲利 普·迪克传》时,我发现这 本传记所传递的,恰恰是这 种在其他传记中难以觅得的 亲切感。 《菲利普·迪克传》是第 一部成稿的菲利普·迪克传 记,它凭借详实的梳理、海 量的采访记录与文档,成为 之后几乎每一位传记作者的 参考对象。翻译过程中,我 也对照了另外几部传记,如 本书中所提到的《我还活着 ,你已经死了》(艾曼纽·卡 瑞著)、《去往高堡,菲利 普.迪克:1928—1962年 的人生》(格雷格·瑞科曼著 )等。我发现那些传记各有 所长,然而有一点共性,即 记叙者都以旁观者的视角去 描绘这位科幻大师,用冷静 的笔触记录他的一生,最后 提炼出“贫穷、疾病、宗教 、妄想症、致幻剂、边缘化 ”一类的关键词。由此,菲 利普·迪克也成了像他作品 中一样具有传奇和荒诞色彩 的人物,他的经历、思想和 他的小说一样被粉丝以异教 崇拜般的热情顶礼膜拜,他 们把他奉为嬉皮士的新神, 像宣读教旨一样在嗑药后大 声诵读那些繁冗、破碎、狂 想般的语句。 然而,在菲尔的第三任 妻子安妮·R.迪克笔下,我 们看到的菲尔截然不同。她 将菲利普·迪克的神话祛魅 ,剥去神像上的泥封,露出 下面最真实的血肉。和其他 所有的传记作家不同,她自 始至终都没有把自己定位成 一个旁观者。诚然,在评判 一部传记是否优秀的时候, 读者最在意的是客观性。然 而,安妮仍然坦然将自己对 菲尔的感情融入记叙之中。 安妮的传记没有定论,没有 褒赞或是指责,有的只是她 在文中反复抒发的“我不知 道”。在她笔下,边界统统 是模糊的。西马林雨后松软 泥土的触感,厨房里乳脂软 糖的诱人香味,窗口透出的 昏黄灯光,儿童嬉笑打闹的 声音,作家敲响打字机时的 美妙节奏……她以大量的细 节去尽可能忠实地复现她所 经历过的一切,至于评判, 则交由读者在全方位了解菲 尔和他生活的世界之后再行 定夺。 如果说菲尔是风筝,那 么安妮就是引线。当菲利普 ·迪克和他的作品一起成为 灵性与哲思的代言、似乎永 远飘浮在幻觉与想象的世界 之中时,安妮所做的就是将 他重新拉到坚实的地面,给 予他实体,维系着他与现实 的联系,让他变得可以被触 碰和感知——不管是在生活 中还是通过传记,都是如此 。 因此,我所察觉到的《 菲利普·迪克传》的主题是“ 爱”。安妮的传记之所以动 人,正是因为字里行间传递 出的爱。自始至终,从生至 死,她心中都充盈着对菲尔 的爱:不止是眷侣之爱,不 止是亲情之爱,而且是一个 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深切欣 赏。 也正因为如此,这部传 记的英文版书名叫做《寻找 菲利普·迪克》。毕竟相比 起叙事而言,它更像是一段 没有正确答案和目标的寻觅 之旅。 安妮的写作过程颇有几 分精神分析的意味,是对菲 尔的,也是对自己的。她时 时刻刻都在记录思想和认知 过程,剖析自己的内心,反 复咀嚼回忆,捕捉一闪而过 的直觉。从叙事心理学的角 度来看,叙述自己人生的过 程也恰似精神上的旅途,需 要撕开结痂的伤口,分析混 沌的情绪,对于理智和情感 都是严苛的考验。当年的菲 尔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菲 尔以怎样的方式在影响身边 的人,并同时被身边的人影 响?菲尔看到的世界究竟是 什么样的?他的创作和人生 之间有什么关联?这些我们 时时思索的问题,安妮自己 也渴望得到答案。她不仅在 试图解析菲尔的认知,也在 通过他的眼睛来看自己。正 如她自己所说,完成书稿搁 笔的一刻,困扰了她二十年 的心结似乎瞬间冰消雪融。 我们仿佛看到她在认知的深 渊里一次次下潜,勇敢地直 面锐利的岩石和狰狞的刻痕 ,小心翼翼地撬开母贝,取 出一颗颗发光的珍珠。 不仅如此,阅读安妮的 传记,还会有一种时间交叠 的科幻感。传记有一半内容 ——菲尔的少年、青年时期 与他离开安妮直至死亡的十 几年里,安妮都是缺席的。 她通过大量收集资料,阅读 有关菲尔的一切报道记录, 再与自己的记忆对照,最终 从多个方面拼凑出菲尔横跨 五十四年的人生轮廓。她为 传记做调查时就仿佛坐上了 时间机器,去造访一个个她 所不存在的时间点;而当她 开始讲述菲尔的故事时,就 像在把自己编织进一段不可 追的时光。 …… 《一个废物艺术家的自 白》《高堡奇人》《仿生人 会梦见电子羊吗?》……在 菲利普·迪克诸多最重要的 作品中,她的影子无处不在 。 “我大概是个优秀的缪斯 吧。”她在采访中笑称。 她诚然是菲尔的缪斯, 却更应该是他的鲍斯威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