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文字传奇(十一堂法国现代经典文学课)

副标题:十一堂法国现代经典文学课

作者:袁筱一

ISBN:9787567588929

单价:48.0

出版年月:2019-05-01 00:00:00.0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I565.065

语种:CHI

页数:27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读者对象:本书适用于文学爱好者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再版序
第一课 绪论:法国现代经典
好的小说家都是魔法师
细节之美
用文字的性感抵御存在的死感
第二课 萨特和《恶心》
第一讲 人在何种程度上是自由的
第二讲 坐在废墟中央的罗冈丹
第三课 波伏瓦和《名士风流》
第一讲 一个终身没有摆脱萨特影响的女权主义者
第二讲 双重视角,双重悖论,双重幻灭
第四课 加缪和《局外人》
第一讲 不会留下阴影的太阳
第二讲 一出难以承受的社会喜剧
第五课 杜拉斯和《情人》
第一讲 生命的文字游戏
第二讲 一本舍我而去的书
第六课 罗兰·巴特和他的文论
第一讲 一个在解构中构建快乐的批评家
第二讲 十八世纪的贵族睁着眼睛听音乐 今天的资产阶级闭着眼睛听钢琴
第七课 萨冈和《你好,忧愁》
第一讲 无法和解的青春
第二讲 你镌刻在天花板的缝隙 你镌刻在我爱人的眼底
第八课 阿兰·罗布-格里耶和《橡皮》
第一讲 零度写作的典范
第二讲 走出虚假主体的“新”小说家
第九课 勒克莱齐奥和《流浪的星星》
第一讲 我找到了我的永恒
第二讲 看见疼痛,不再流浪
第十课 米兰·昆德拉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一讲 小说家是存在的探索者
第二讲 行至半程的堂吉诃德
第十一课 自由与理性之后的当代法国文学
差异性和零度情感
甜蜜而温暖的背叛
法国小说现状
后记

展开▼

导语

什么样的作家是法国现代经典作家?现代经典作品的定义是什么? 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教授的“法国经典文学”讲稿集结而成,在这位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的眼中,萨特,波伏瓦,加缪,杜拉斯,罗兰·巴特,萨冈,罗布-格里耶,勒·克莱齐奥,还有,米兰·昆德拉,这一批出生于二十世纪的作家,突破性地继承了法国小说传统,也用自己的方式完美地诠释着福楼拜、普鲁斯特和纪德所奠定的现代法国小说传统。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现代的小说结构和古典的语言的结合;能够看到古典的小说结构和现代的小说语言的结合;我们还能够看到现代的小说结构和现代的小说语言的结合。 他们,建立了属于现代的文字传奇。

展开▼

内容简介

萨特,波伏瓦,加缪,杜拉斯,罗兰·巴特,萨冈,罗布-格里耶,勒·克莱齐奥,还有,米兰·昆德拉。这一批出生于二十世纪的作家,突破性地继承了法国小说传统,也用自己的方式完美地诠释着福楼拜、普鲁斯特和纪德所奠定的现代法国小说传统。本书作者袁筱一,以一种全面而感性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法国现代经典作家的精神世界。

展开▼

作者简介

袁筱一,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法国文学教授,翻译家,文学评论家。1992年以小说《黄昏雨》获得法国青年作家大奖赛第一名。翻译法国文学作品二十余部,其中有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勒·克莱齐奥的《流浪的星星》《非洲人》《看不见的大陆》,劳尔-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等。

展开▼

前言

不知不觉,距离《文字传奇——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与 作品》的初版,已经过去了十年。十年里,也有过再版这 本书的想法和提议,但是我自己竟然有些没来由的怕,怕 重新审视自己在新世纪来到的第一个十年里的情绪与文字 。更何况,自从2008年书出版之后,“法国现代经典文学 ”这门课就没有再开过。在2015年,倒是和学院的两位同 事一起开了通识课“二十世纪世界文学: 经典与阐释”, 所涉及的作家与作品虽然和这本书里有一点重复,但角度 竟完全不同。世界文学的课连续开了三年,可能还会继续 下去,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讲稿没有出版。 十年里发生了很多变化:文学的读者,以及作为文学 读者之一的我,还有书里涉及到的小说家。书出版后不久 ,罗布-格里耶就去世了。继萨特和波伏瓦之后,十年里, 陆陆续续地,加缪、杜拉斯、罗兰·巴特都迎来了百年诞 辰的纪念。有的时候阵仗也很大。两位最“年轻”的,昆 德拉和勒克莱齐奥,他们都还在写。昆德拉在中国的阅读 江河日下——如果还读捷克作家,中国一干小众读者的趣 味也已经转向了赫拉巴尔。大家最喜欢提的,是勒克莱齐 奥在本书出版后不久就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个人固然 没有一点沾沾自喜的意思,天真到以为自己左右了诺贝尔 文学奖的意见,但是,曾经比较私下的喜欢已经成为国家 社科基金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这是不争的事实。有时候 也会有点遗憾地想,十年里,喜欢或许已经不再是“消费 ”文学的一种方式。可是转念想想,新世纪都快过去二十 年了,喜欢造成的这一点执念又有什么意义呢。 的确,变一定大于不变。喜欢的可以不再喜欢,罗兰 ·巴特《恋人絮语》中的“絮语”在风中飘散殆尽,再也 无处追寻。倒回头去读《文字传奇》的文稿时,我惊讶于 自己竟然曾经在课堂上带去一张巴伦博伊姆弹奏的德彪西 ,因为今天的我再也不会允许自己在课堂上如此沉溺于情 绪。或者说,今天的课堂,如果作为一个老师仍然有这样 的沉溺,他/她一定是危险的。当然不是巴伦博伊姆和德彪 西的危险,而是沉溺本身的危险。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 年,现代社会的表现前所未有的“现代”,完全像加缪说 的那样,“一个人仅仅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就有 被判死刑的危险”。 十年前,我就用了这个相对模糊的概念——“现代” ,现在想来,大约是想避开文学史的“二十世纪”角度, 强调这九位小说家之于我,完全是私人的选择。而况就像 贡巴尼翁在写“二十世纪文学史”时问的一样,文学的, 或者法国文学的二十世纪又始于何时?1900?1901?止于 何时?2000?2001?文学中的继承与突破,在任何一个世 纪之交都悄然发生着,并不见得需要一个席卷语言的文学 事件来宣告决裂与开始。我想,十年的时间里,“二十世 纪文学”的文学史定义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似乎已经和二 十世纪文学拉开了足够的距离,只是这距离还没有大到我 们对上一个世纪的文学盖棺定论。事实上,“经典”是自 己的定义。记得设计“法国现代经典”的课程大纲时遭到 过质疑,说既为“现代”,何来“经典”?我说服质疑的理 由是: 经典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是反复阅读、批评(包 括翻译和文本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的演绎)构成的,经典 远非一成不变的定论。 当初,私人的选择中有一些倒是也并非出于直觉的喜 欢。作为译者,这么多年以来养成的功夫就是“先结婚后 恋爱”。因为契约的东西,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中止的, 唯一的合理化方式是让自己爱上,体会到对方的好处。具 体地说,九个人当中,萨特并非我的喜欢,波伏瓦并非我 的喜欢,萨冈也并非我的喜欢——全是存在主义者。好在 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并不是某一个主义就可以定义的,否则 就有在我的私人情绪里沦陷的危险。但是反过来说,我以 为不仅仅对译者而言如此,阅读的重要乐趣之一也是慢慢 发现并非一见钟情的文本的好,作者经意或者不经意的安 排,刻意或者不刻意的语词。这种发现,于个人而言,远 比八十年代腋下夹一本《存在与虚无》招摇过市要有价值 得多。 我还是无条件地信仰语词,语词的决定性,语词的力 量。纵使十年间很多东西发生了改变,这一点点初心终究 没变。 也正因为这样,在修订的时候,我还是尽量将当初的 认识、立场和心境保留下来。有些认识现在看来虽然很幼 稚,有些情绪也已经成了成熟的伤痕,但毕竟是现在的我 的一部分,抹不去的。否则,在重读的时候,又哪里来的 那一点点莫名的疼痛感呢? 修改最大的,可能是萨特与加缪两章。萨特的那一章 ,是重写了初版时关于萨特生平的那段文字。因为那段文 字一字不落地照抄了我自己原来在《外国文艺》上的一篇 文章。用今天学术伦理的定义,就有“自我抄袭”之嫌。 加缪是因为喜欢,这十年来一直在反复阅读,已经无法容 忍十年前下的某些过于截然的判断。 最后要交代的,还是感谢。感谢所有喜欢《文字传奇 》的读者——专业的,非专业的。感谢当初那个还不曾被 无数琐碎事务

展开▼

后记

这是我从2005年秋天开始,在学校讲的一门公选课《 二十世纪现代法国文学》的讲义。讲义几乎没有怎么动过 ,怎样拿到课堂去讲,就怎样拿来放进文字里。萨特、波 伏瓦、加缪……按照这样的顺序讲下来,讲到最后时间不 够了,没能讲勒克莱齐奥和昆德拉,直接跳到了作为结论 的最后一讲。在最后一讲的时候,我带去了一张巴伦博伊 姆弹奏的德彪西,画面上,蓝色的彩绘玻璃窗一扇扇地打 开,阳光一点点地透进来,穿着白裙的女子在舞蹈。我在 学生的眼睛里看到很多的困惑和感动一一困惑和感动在这 样的时刻,真的是最美丽的搭配。 2005年的秋天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在那个秋天,我同 时开了两门新课,一门是将近一百人的《二十世纪现代法 国文学》,另一门是为外院研究生开的翻译理论课。我在 一门课上讲法国现代文学的个案带给我的欢愉、背叛、抵 抗和疼痛,另一门课上讲自己的欢愉、背叛、抵抗和疼痛 。关闭了将近六年的记忆闸门在那个时间一点点地开启, 有的时候,因为关闭了太久,铰链还是会发出刺耳的响声 ,一直响到心底里。 课在冬天结束。我在寒冷里批将近一百人的试卷,看 到一个学生在试卷上写,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在等一条狗 ,我想跟着它去随便什么地方。那一瞬间,有很复杂的心 情,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学期里,虽然我们在一起度过 了总是需要投入一些情绪的一个个下午,快乐,或者悲伤 ,但是这些下午所读到的文字不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任何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原先没有答案的,至今仍然没有答案。 甚至我的话语,和这些已经流传的经典只能加深他们的困 惑。那么,我又为什么要说这些呢? 为什么呢?包括我自己在内,和以前一样,生活中仍然 有太多让我不明白的事情。或许我也可以摹仿我谈论的这 九位作家,以各自绝对的方式来解决生活的问题。但是我 不能够。一年的时间里,和过去一样,我仍然做了很多妥 协。 于是,原本定下要出的讲义,被我放了半年之久。因 为我不知道这些情绪,在随风消散了之后,是不是应当以 书写的方式固定下来,走进更多人的记忆之中。 一直到2006年的这个秋天,发现自己走完了——在罗 布一格里耶这一讲里,我讲过数字的象征意义——一个零 。十多年前都读到的那个所谓“绝对循环”丝毫没有丧失 其“绝对”的意味。记忆中桂花的香味,秋天乍起的寒风 ,冷而疼的失望,心惊胆颤的等待,在一年流转后的今天 又纷纷地到来了。如果没有这些重复,或许永远也不能够 意识到自己是绕过了一圈。绕过了一圈,但是,在每一年 里没有能够学会的东西,那些自己天真地以为还有机会学 会的东西,仍然没能学会。 属于2005年秋天的记忆其实不具有任何特别的意义。 忘记一些疼痛,添一些新的疼痛,这就是绝对循环的意义 。一路走过去,生产的,始终是一些不能解决问题的情绪 而已(巴塔耶说,总为自己情绪折磨的人是疯子)。但是, 我们不正是在这样的情绪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吗?记得在 上课一开始就对学生说,用文字的性感抵抗生存的死感— —这句话被我投影在屏幕上,白底黑字,连自己看了也觉 得惊心。我也是逃脱不了地想为自己做的事情找到意义, 有时以为自己找到了,就会禁不住地兴高采烈。于是把意 义用我以为美丽的文字说出来,虽然它们本身在很多时候 就自我矛盾着。 矛盾,用我喜欢的,矛盾的诗意表达——悖论。我以 为,我们的学生所受的教育令他们不习惯这个词:悖论。 他们习惯问一切要一个答案,直接而简单,可以略去很多 痛苦。他们习惯明确的目标,习惯行动和选择。他们经常 不能够明白,在思辨的层面,悖论是生产性的,不直接导 向一个结果,但是,可以把我们带到我们从来不曾注意到 的旁枝末节的风景里去。而这旁枝末节的风景,或许就是 生活本身。 于是我没有再等下去,也基本没有改动半年前的文字 ——除了一些太口语化的东西,很好的朋友、编辑彭伦对 我说,不能这样,上来就是“我们这门课”,毕竟我们是 要给课之外的读者看的。我知道,有一些情绪已经不再是 今天的情绪,有一些风景也是过去了,就永远再不能见的 风景,但是,文字的现时意义难道不是正在于此?它保留了 我们或悲伤、或快乐的记忆,在和遗忘的斗争中,它显现 出格外的勇气和美丽。其实,我们所阅读的九位经典作家 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记得在第一节课上,我曾经提到那段关于“灯光灭掉 ”的台词。灯光亮起,所有的一切又恢复到以往的流程, 惊异地发现一切并未曾改变,在一瞬之间,会有很多的不 甘心。但是沉入记忆的那段自由呢?应当是只有从文字里找 回了。它没有以任何物质的方式存在过,无迹可寻。我一 直希望自己能够像我喜欢的作家勒克莱齐奥一样,用文字 建立起一个纯美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我可以骄傲地说, 就是现时,就是眼下,现时能够在现时之所以为现时的这 一瞬间,产生出超越过去和未来之上的意义,值得我们去 经历,去体会。 哪怕所有的可能性对你关上了门,至少文字是我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