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八月炮火(精)

作者:(美)巴巴拉·W.塔奇曼
总主编: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
译者:张岱云

ISBN:9787542663764

单价:108.0

出版年月:2018-08-01 00:00:00.0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K143

语种:CHI

页数:57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展开▼

评分:4.0

(本馆/总:0/6人荐购)

目录

导读
自序
作者的话
引子 葬礼
第一部分 计划
第1章 “让右翼末梢袖拂海峡”
第2章 色当的阴影
第3章 “只需英国大兵一人……”
第4章 俄国压路机
第二部分 爆发
第5章 8月1日:柏林
第6章 8月1日:巴黎和伦敦
第7章 布鲁塞尔:德国的最后通牒
第8章 “叶落之前凯旋”
第三部分 激战
第9章 “当时在逃的敌舰‘格本’号”
第10章 列日和阿尔萨斯
第11章 英国远征军开往大陆
第12章 桑布尔河和默兹河
第13章 在洛林、阿登、沙勒鲁瓦、蒙斯等地的溃退
第14章 “哥萨克来啦!”
第15章 坦嫩贝格战役
第16章 火烧卢万
第17章 大海、封锁、强大的中立国
第18章 撤退
第19章 巴黎是前线
第20章 冯·克卢克的转向
第21章 “先生们,让我们在马恩河战斗吧”
后记
资料来源
注释
译名对照表
译者说明

展开▼

导语

普利策奖获奖经典作品,以精彩笔法展现帝国时代的终结战“一战”是如何开启并迅速陷入僵局,叩问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这场“不可能”发生的战争,影响冷战高潮时期美、英等国决策者,对当今世界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巴巴拉·W.塔奇曼著的《八月炮火(精)》以充满悬疑感的叙事手法和极富文学性的笔触还原历史场景,真正让人身临其境;深入挖掘信件、电报、日记甚至情书等资料,带读者走入时人内心,用极为人性的笔法刻画了一个个充满缺陷的决策者。 精选42幅一战关键人物和战时场景的珍贵照片;全新绘制10幅关键战役的作战地图。

展开▼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了历史意义上的19世纪,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作为历史的转折点,“这个可怕8月的僵局,决定了其后战争的进程和达成和平的条件,并推动后来两次大战间情势的演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但在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绝大多数政客、知识分子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 在这部普利策奖经典著作中,巴巴拉·W.塔奇曼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丰富的细节勾勒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精彩地展现了1914年8月期间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叩问了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一场无人希望发生,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发生的世界大战。《八月炮火(精)》面世后不久即发生了几乎引发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正是从本书中汲取了历史教训,使美苏和平化解了危机。这些历史教训对当今世界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作者以高超的叙事手法,带读者走入时人时事,忘记已知结局,使故事悬念感十足。她对人物的刻画尤其传神,且能冷静地跳过道德判断,避免苛责,用极为人性的笔法描述了一个个充满缺陷的人如何将世界引向希腊悲剧般的结局。

展开▼

作者简介

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Tuchman,1912-1989),美国著名历史学者、作家,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首位女性院长,备受费正清、约翰·肯尼迪、威廉·夏伊勒等人推重。她于1963年和1972年分别凭《八月炮火》和《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两度获得普利策奖。她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历史,文字充满戏剧张力和画面感,主张把历史看作可读的故事,自称是“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家”;她认为历史作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应运用想象力和创造性写出清晰、有趣的历史。塔奇曼的作品是严谨学术研究和精致文字的结合,并伴随着深刻的反思,拥有让读者着迷的魅力。 除上述两部普利策奖作品外,另有Bible and Sword、《齐默尔曼电报》、《骄傲之塔》、《远方之镜》、《历史的技艺》、《愚政进行曲》等著作。

展开▼

前言

本书的缘起可溯至我早先写的两部主题皆为一 次世界大战的著作。第一部是Bible and Sword,内 容描述英军在中东与土耳其打得如火如荼之际,在 1917年开进耶路撒冷前夕,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 》(Balfour Declaration)的来龙去脉。耶路撒 冷是犹太-基督教,也刚巧是伊斯兰教(虽然当时这 一点没有今天那么受到重视)的发源地和宗教中心 ,夺取圣城因而被视为一个划时代的举动,需伴以 重要的宣示动作,并赋予其合适的道德正当性。一 份承认巴勒斯坦是原住民族祖国的官方声明,正合 乎这个需求。这并非一个亲犹太主义思维下的产物 ,而是基于两个其他因素:《圣经》,尤其是《旧 约》对英国文化的影响,以及《曼彻斯特卫报》所 说的“苏伊士运河两岸军事形势的迫切逻辑”。简 言之,就是“圣经与利剑”。 在《八月炮火》前的第二本书是《齐默尔曼电 报》,这本书写的是当时德国外交大臣阿瑟·齐默 尔曼(Arthur Zimmermann)企图说服墨西哥和日本 加入德国同盟,在美洲向美国宣战的计划,并以收 复墨西哥原有的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等 土地作为报酬。齐默尔曼这个聪明的构想旨在把美 军困在自己的本土战场,使其无暇顾及欧洲战事。 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记载计划详情的无线电文 在传给墨西哥总统途中,被英军拦截解码,立即转 交给美国政府,华盛顿随后公布电报内容。齐默尔 曼的计划在美国国内引起公愤,反而推动了美国加 入欧洲战场。 在与历史打交道这么多年后,我一直认为时钟 在1914那年卡住不动了,也就是说,就在那一年, 19世纪才真正结束,开始迈入我们的年代——丘吉 尔所宣称的“可怕的20世纪”。在寻找写书题材的 过程中,我感觉1914年绝对是个好题目。但是,我 并不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或采用什么架构。当 我还在踉踉跄跄寻找正确的切入点的当口,一个小 小的奇迹出现了。我的经纪人打电话给我说,有一 个编辑想请我写一本关于1914年的书,问我要不要 与他谈谈。我当场愣住了,但还没有到说不出话来 的地步。我当然一口应允。尽管我很高兴这个编辑 慧眼独具找到我这个正确人选,但想到原来其他人 也有类似我的构想,不免令我有些怅然不安。 他是麦克米伦(Macmillan)公司的出版商,名 叫塞西尔·斯科特(Cecil Scott),很不幸他今天 已不在人世。我们后来见面时,他告诉我他想要的 是一本探讨英国远征军在蒙斯(Mons)一役中发生 的真实故事。这是英国远征军1914年在海外首次遭 遇的战事。英军在这场战役中有点奇迹般地挺了过 来,并对德军产生牵制作用,但英军获得神助的传 说也闹得满天飞。与斯科特见完面之后的那个星期 ,我正好要去滑雪,于是雪橇装备之外,我还带了 一箱子的书去了佛蒙特。 滑完雪回到家时,我已有一个以德国战舰“格 本”(Goeben)号海上逃亡为主题的写作计划。“ 格本”号不仅逃过英军巡洋舰在地中海的追捕,并 且在安然驶抵君士坦丁堡后,将土耳其连同雄霸中 东的整个奥斯曼帝国卷入大战。这个事件决定了那 个地区的历史进程,影响直至今日。选择“格本” 号下手对我来说似乎再自然也不过了,因为它已成 为我们家人,包括当时只有两岁的我亲眼见证的一 部家族史。事件发生时,我们也正搭船横渡地中海 前往君士坦丁堡探望时任美国驻土耳其大使的外祖 父。当时我们如何从邮轮看到急于追捕敌船的英国 巡洋舰上开炮射击,“格本”号如何加速逃走,以 及一抵达君士坦丁堡,我们如何成为第一批向土耳 其首都的官员和外交官报告这场海上追逐战的人士 等等,都是我们家族圈事后常津津乐道的故事。我 母亲事后描述她当时如何在来不及上岸与她父亲打 招呼之前,就被德国大使详细盘问,形成我对德国 人办事风格的第一印象,这几乎可以说是第一手资 料。 事发将近30年后,我从佛蒙特滑雪回来告诉斯 科特先生这就是我要写的故事,但他说那不是他要 的,他还是锁定蒙斯战役:英国远征军如何击退德 军,是否英军真的看到幻象或有一个天使飞在战场 上空?蒙斯一役固然后来对西线战事十分重要,但 天使传说的根据是什么呢?坦白说,我还是对“格 本”号比较感兴趣,但是一个出版商准备要出一本 有关1914年的书,比我俩观点互有出入来得重要。 整个战争对我来说是太大块的文章,远非我能 力所及。但斯科特先生不断地说我写这本书没有问 题。后来我缩小范围拟订了一个集中探讨战争第一 个月的写作计划,这一个月份涵盖了所有大战的根 源,包括“格本”号和蒙斯战役。如此一来双方皆 大欢喜,而此书也开始看起来有些眉目了。 深陷在以罗马数字编号的各军种以及左、右翼 等复杂用语的泥淖,我很快发现自己所学的不足, 觉得在动手写这类著作之前,应该先去参谋指挥学 院念个十年。尤其是在尝试说明处在防守地位的法 军最初如何收复阿尔萨斯时,我因无法真正理解而 备感吃力,但后来我还是成功地迂回交织讲出一套 故事。这是撰写历史过程中学到的技巧——即当你 无法知道全貌时,只好

展开▼

后记

全世界都知道,马恩河战役以德军撤退而告终 。在乌尔克河和大莫兰河之间,德国人在他们的时 间表剩下的四天时间里,失去了获得“决定性胜利 ”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赢得这场战争的机会。对 法国,对协约国,以及最终对于整个世界,马恩河 的悲剧在于没有获得本来可以获得的最大胜利。 莫努里对德军翼侧的进攻和冯·克卢克的转身 迎战,使德国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之间敞开了 一个缺口。因此这一战役的关键,在于德军能否在 弗朗谢·德斯佩雷和英军利用这一缺口突破德军中 路之前,击溃法军两翼——莫努里和福煦。莫努里 在行将被克卢克击败的时候,得到第四军的增援, 6000名士兵在巴黎一下火车,就由加利埃尼征用的 市内出租汽车急速送到前线,从而守住了阵地。福 煦在圣贡(St.Gond)的沼泽地区,在豪森的集团军 和比洛集团军一部的强大压力下,右翼节节败退, 左翼步步后撤。就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他发出了著 名的命令:“勇往直前,进攻!德军已成强弩之末 ……能坚持到底者胜!”弗朗谢·德斯佩雷击退了 比洛的右翼;英军开进了缺口,但行动过于迟缓, 过于踌躇;亨奇上校再度做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出场 ,建议后撤,因而德军能及时撤退,避免了被突破 的厄运。 当德国人的胜利唾手可得,法国人的灾难迫在 眉睫之际,全世界这些天来眼看德军步步进逼,气 势汹汹,协约国军节节败退,溃向巴黎,人人为之 惶恐不安,不可终日。这一战力挽狂澜,转败为胜 ,因而被称为“马恩河的奇迹”。曾为法国提出“ 意志”的奥秘的亨利。柏格森,从中看到曾经拯救 过法国的奇迹重又出现于眼前,他断言“是圣女贞 德赢得了马恩河战役”。仿佛突然被一堵一夜之间 冒出来的石墙阻挡住,敌人也抱有同感。战斗正酣 的时候,毛奇曾伤心地写信给妻子说:“法国的‘ 冲动’眼看行将消失,但顿又熊熊燃烧起来。”克 卢克事后追述德国在马恩河失败的根本原因时也说 道:“压倒一切的原因在于法国士兵具有神速恢复 元气的非凡特质。士兵宁死不屈的精神是人所熟知 的,是每一作战计划所依赖的;但已连续后撤十天 ,风餐露宿、疲惫不堪、徒具形骸的士兵竟能在一 声军号下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则是我们从未估计 到的,这在我们的军事学上也可能是从未研究过的 。” 不管柏格森是怎么说的,决定马恩河战果的绝 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最初一个月中固有的各种设想 、错误和行动。也不管克卢克是怎么说的,德军司 令部在作战中所犯的错误对于最终结局则和法国士 兵的气势磅礴起了同样的作用。如果德军不抽调两 个军东去抵御俄军,那么其中一个就可部署在比洛 右翼,填补他与克卢克之间的缺口;另一个就可与 豪森共同作战,可为他额外提供一支力量,挫败福 煦。俄国人忠于诺言发动的一场准备不周的进攻, 将这两支部队拖走了。法国情报处长杜邦(Dupont )上校曾对此赞扬备至。他说:“让我们向盟军致 敬,他们是受之无愧的,他们的失败是我们得以取 胜的一个因素。” 凡此种种“如果”,不胜枚举。如果德军未对 它的左翼投入过多兵力,企图进行两面包抄,如果 它的右翼未超越补给线过远,也未使士兵过于疲乏 ,如果克卢克能跟比洛保持齐头并进,甚至在最后 一天,能挥师回到马恩河北岸,而不是向大莫兰河 继续挺进,那么,马恩河一战的结局也许会迥然不 同,六个星期战胜法国的时间表也许会如期完成。 但是要有这样的可能,必须具备一个首要的、决定 性的条件,那就是六个星期的时间表绝不可建立在 借道比利时的基础上。把比利时增列为敌人,姑且 不谈引起英国参战后对整个战局的影响,不谈对世 界舆论的最终影响,就马恩河一战而言,这不仅减 少了德军到达马恩河的兵力,同时却又为协约国方 面增加了英军五个师的力量。 在马恩河,协约国军获得了他们在边境战役中 任何一处所未能获得的数量上的优势。这种优势, 部分是由于德军调走了几个师的兵力所致,但主要 是由于法军从第三集团军和坚守阵地、毫不畏缩的 德卡斯泰尔诺和迪巴伊两集团军中调来了几个师的 缘故。在整个后撤期间,当其他各集团军弃阵而退 的时候,这两个集团军始终坚守着法国的东大门。 他们几乎连续不停地作战十八天,直到9月8日毛奇 最后迟迟承认失败,下令停止进攻法国堡垒防线时 为止。如果法国的第一、第二两集团军在任何时候 稍有退却,如果他们在鲁普雷希特9月3日最后一次 大举进攻时有所示弱,德国人就会赢得他们的坎尼 之战,法国人就不会有在马恩河、塞纳河或其他地 区反攻的机会。如果说马恩河之战是个奇迹,那是 由摩泽尔河之战促成的。 …… 人们如果不怀有某种希望,就不能忍受这样一 场规模巨大而痛苦的战争——他们希望这场战争的 浩劫将保证这样的战争今后永不再发生,他们希望 在战争无论以何种方式结束的时候,它将为未来更 美好的世界奠定基础。犹如进入巴黎的诱人幻想, 能使克卢克的士兵继续前进一样,在曾经郁郁葱葱 的田野和随风飘舞的白杨变为的弹痕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