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翰墨风骨郑板桥

作者:荣宏君

ISBN:9787530677360

单价:88.0

出版年月:2019-07-01 00:00:00.0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K825.72

语种:CHI

页数:37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读者对象:本书适用于人物研究者

展开▼

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壹 奇人板桥
巧立字据
郑氏家族
麻丫头针线
贰 寒门儒生
祸从口出
母爱如天
风雨如晦
叁 鬻画扬州
焦山奇遇
寄寓扬州
十年弊裘
肆 咬定青山
重拾科考
雍正举人
乾隆进士
伍 鸣琴而治
伯乐允禧
琴牧范县
“乙”惊百官
陆 枝叶关情
潍县灾异
抗灾自救
衙斋风雨
柒 难得糊涂
重文兴教
难得糊涂
一官归去
捌 维扬旧梦
奉旨罢官
板桥润格
流风余韵
玖 扬州八怪
卖画扬州
翰墨交游
八怪风流
拾 乱石铺街
宗法二王
涉猎诸家
金石同辉
拾壹 胸无成竹
照壁竹影
胸有成竹
胸无成竹
拾贰 春风幽兰
空谷幽兰
芝兰之交
兰言蕙语
拾叁 柱石擎天
顽石风流
石坚墨妙
青石能言
拾肆 岁寒心事
板桥窃梅
郑燮让梅
铁骨傲雪
拾伍 真假板桥
真假郑燮
赝鼎春秋
代笔疑云
拾陆 绝世风流
一片冰心
不忘初心
赤子之心
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导语

中央电视台《CCTV10百家讲坛》7月10日开播《翰墨风骨郑板桥》,荣宏君主讲郑板桥“翰墨人生”。 读郑板桥,看“人生如逆旅”,“进击的士人”如何“千磨万击还坚劲”,并最终成卓绝大家。 读郑板桥,看书生大爱,“一枝一叶总关情”,看为民请命,心系百姓,看一个高洁的狂傲的书生如何在森严的官场为看似不可为之事,看一个士人与世俗的不懈战斗,幽默,诙谐,充满睿智。

展开▼

内容简介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 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命运似乎从来没有青睐过郑板桥。三岁丧母,家道中落;为了养家到扬州卖画,可卖了十年最后还是靠举债度日;生性狂傲,却偏偏进了等级森严的官场;为官怀济世为民之志,爱民如子,为民请命,两袖清风,可还是因“贪污”被人揭发,无奈“奉旨罢官”。 命运似乎又十分青睐郑板桥。天赋极高,少年苦学即得遇名师;扬州落拓十年,但总能遇到贵人,得到知己;“不懂规矩”得罪上级,却得百姓爱戴,离任时百姓甚至为他立生祠以纪念。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既是“难得糊涂”的七品县令,更是且“狂”且“怪”的书画大家,“扬州八怪”的领军人物。在正史里,关于他的记载却略平淡。在民间,他的传说却源远流长,才华横溢、充满智慧,爱民如子、疾恶如仇,无一不令人热血澎湃心生敬仰。 为什么不断地传讲他的故事?究竟是什么让郑板桥成为百听不厌的故事中的主角?那些传奇故事的背后有哪些发人深省的道理? 荣宏君先生《百家讲坛》开讲《翰墨风骨郑板桥》,依托正史,辅以民间故事,于亦庄亦谐中为我们讲述郑板桥“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传奇人生。

展开▼

作者简介

荣宏君,青年画家,文化学者,1973年生于山东。幼喜翰墨,性近文史。少年负笈京华,拜师著名学者、文博大家史树青先生,习读书、学鉴赏;后又师随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赴青藏高原,入新疆大漠,访敖鲁古雅。美术史治学则师承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张晓凌先生。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朔源文物鉴定中心特聘主任,在绘画之余从事文化史的研究。 近年来出版的著作有《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季羡林说佛遗稿汇编》、《徐悲鸿与刘海粟》、《文博大家史树青》、《竹墨留青——王世襄致范遥青书翰谈艺录》。

展开▼

前言

板桥自叙 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兴化有三郑 氏,其一为“铁郑”,其一为“糖郑”,其一为“板桥郑 ”。居士自喜其名,故天下咸称为郑板桥云。板桥外王父 汪氏,名翊文,奇才博学,隐居不仕。生女一人,端严聪 慧特绝,即板桥之母也。板桥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 父立庵先生,以文章品行为士先。教授生徒数百辈,皆成 就。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 ,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漫 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然读书能自刻苦, 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流,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 ,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 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 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 当食忘匕筋,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 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平生不治经学,爱读史书以及诗文词集、传奇说簿之 类,靡不览究。有时说经,亦爱其斑驳陆离,五色炫烂。 以文章之法论经,非六经本根也。 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 。然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币来耳。有一言干与外政, 即叱去之,未尝为所迷惑。好山水,未能远迹。其所经历 ,亦不尽游趣。 乾隆十三年,大驾东巡,燮为书画史,治顿所,卧泰 山绝顶四十余日,亦足豪矣。 所刻《诗钞》《词钞》《道情十首》《与舍弟书十六 通》行于世。善书法,自号“六分半书”。又以余闲作为 兰竹,凡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骚人词伯、山中老僧、黄 冠炼客,得其一片纸、只字书,皆珍惜藏庋。然板桥从不 借诸人以为名。惟同邑李觯复堂相友善。复堂起家孝廉, 以画事为内庭供奉,康熙朝名噪京师及江淮湖海,无不望 慕叹羡。是时板桥方应童子试,无所知名。后二十年,以 诗词文学与之比并齐声。索画者必日复堂,索诗字文者必 日板桥。且愧且幸,得与前贤埒也。李以滕县令罢去。 板桥康熙秀才,雍正壬子举人,乾隆丙辰进士。初为 范县令,继调潍县。乾隆己巳,时年五十有七。 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 。或有自云高古而几唐宋者,板桥辄呵恶之,曰:“吾文 若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 何必侈言前古哉?”明清两朝,以制艺取士,虽有奇才异 能,必从此出,乃为正途。其理愈求而愈精,其法愈求而 愈密。鞭心入徼,才力与学力俱无可恃,庶几弹丸脱手时 乎?若漫不经心,置身甲乙榜之外,辄曰:“我是古学。 ”天下人未必许之,只合自许而已。老不得志,仰借于人 ,有何得意? 贾、董、匡、刘之作,引绳墨,切事情。至若韩信登 坛之对,孔明隆中之语,则又切之切者也。理学之执持纲 纪,只合闲时用着,忙时用不着。板桥《十六通家书》, 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指远之处。 板桥非闭户读书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 、峭壁、墟墓之间,然无之非读书也。求精求当,当则粗 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板桥又记,时年已五十八矣。 板桥自序 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 ,徒多徒烂耳。少陵七律、五律、七古、五古、排律皆绝 妙,一首可值千金。板桥无不细读,而尤爱七古,盖其性 之所嗜,偏重在此。《曹将军丹青引》《渼陂行》《瘦马 行》《兵车行》《哀王孙》《洗兵马》《缚鸡行》《赠毕 四曜》,此其最者;其余不过三四十首,并前后《打鱼歌 》,尽在其中矣。是《左传》,是《史记》,似《庄子》 《离骚》,而六朝香艳,亦时用之以为奴隶。大哉杜诗, 其无所不包括乎! 七律诗《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 五首,皆由此而推之。五律诗《秦州杂诗》二十首、《咏 物》三十余首、《达行在所》三首,皆由此而推之。五言 古诗前后《出塞》《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北 征》《彭衙行》,以及排律之《经昭陵》《重经昭陵》《 别严贾二阁老》《别高岑》,皆由此而推之。立志不分, 乃疑于神。 板桥平生,无不知己,无一知己。其诗文字画,每为 人爱,求索无休时,略不遂意,则怫然而去。故今日好, 为弟兄,明日便成陌路。 紫琼崖主人极爱惜板桥,尝折简相招,自作骈体五百 字以通意,使易十六祖式、傅雯凯亭持以来。至则袒而割 肉以相奉,且曰:“昔太白御手调羹,今板桥亲王割肉, 后先之际,何多让焉!” 板桥游历山水虽不多,亦不少;读书虽不多,亦不少 ;结交天下通人名士虽不多,亦不少。初极贫,后亦稍稍 富贵,富贵后亦稍稍贫。故其诗文中无所不有。 陋轩诗最善说穷苦,惜其山水不多,接交不广,华贵 一无所有。所谓一家言,未可为天下才也。板桥诗如《七 歌》,如《孤儿行》,如《姑恶》,如《逃荒行》《还家 行》,试取以与陋轩同读,或亦不甚相让。其他山水、禽 鱼、城郭、宫室、人物之茂美,亦颇有自铸伟词者。而又 有长短句及

展开▼

后记

郑板桥是一位集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艺术 家,更是因一句名言“难得糊涂”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康熙三十二年(1693)出生 于江苏兴化,因家门前有古代木板桥一座,便以“板桥” 为号,后以号名世。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工 诗词、书画,更以擅画兰、竹著称。他的书法师古而不泥 古,以隶、楷相掺,并杂以行草,继而独创“六分半书” 。其字体笔法怪异、章法犹如乱石铺街,世称“板桥体” 。 郑板桥除了绘画扬名于世之外,他还是乾隆时期的廉 吏。郑板桥是康熙朝的秀才,雍正十年(1732)的举人, 乾隆元年(1736)的进士,并先后在山东的范县(今属河 南)、潍县任县令。板桥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生活不易, 所以他居官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在任潍县县令时,正逢 荒歉之年,为解百姓于倒悬,毅然开仓放赈,救活数万人 ,但他也因此得罪上司,最后被迫解组归田。潍县老百姓 深念郑板桥的恩德,离潍之时,百姓不约而至,遮道挽留 。板桥去官以后,潍县百姓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为他立 生祠纪念。 郑板桥生活在官阶森严的封建时代,但他不屈服于命 运、不婢膝于时局,在艺术上更是敢于自立门户,领异标 新。对自己的艺术成就,郑板桥也是充满了自信,他这样 概括自己的绘画和做人:“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 ,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郑板桥不屈服于当时 官场的潜规则,他的一些看起来不合时宜的行为,为他“ 赢”得了狂怪的戾名,甚至令他被视作异端,对他的评价 争论不断。同时,有关他“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 传奇故事长久以来在中国的文坛、画坛和民间广为传颂, 可以说直到今天依然经久不衰。 作为一个郑板桥的“粉丝”,我一直在关注、研读他 ,曾先后搜集了数十本有关郑板桥研究的专著,比如著名 学者卞孝萱先生的《郑板桥丛考》、周积寅先生的《郑板 桥》、丁家桐先生的《绝世风流》等专著。这些著作有的 注重学术性,有的注重文学性,可以说非常全面地解读了 郑板桥传奇的一生。站在这些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之上, 也使我有足够的信心来解读郑板桥。后来《百家讲坛》确 定了《翰墨风骨郑板桥》的选题,但等到真正要下笔的时 候,眼前却一片茫然,为什么呢?因为有关郑板桥的史料 非常丰富,其中有大量严肃的文献资料,也有许多幽默风 趣的民间传说,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料,如何取舍,将决定 讲稿的风格,甚至这次讲座的成败。我一度陷入矛盾之中 ,之后与编导李锋老师商量,暂停写作,决定追寻郑板桥 的足迹,重新搜集史料,寻找灵感。 于是,我便从郑板桥的出生地兴化开始,到他安身立 命的扬州城,再到他度过十二年宦海生涯的范县和潍坊, 一路寻觅。这些地方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百姓,谈 起郑板桥来,仿佛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这个生活在三百多 年前的古人,好像并没有远去,而是一直生活在他们身边 。这次搜寻,郑板桥的形象也逐渐在我心里立体、鲜活起 来,创作的方向也逐渐明晰,那就是以正史为基础,再辅 以民间传说,兼顾学术性和艺术性,尽量做到生活真实和 艺术真实相统一,争取把一个有血有肉、亦庄亦谐的郑板 桥真实地奉献给观众,奉献给读者。 业师史树青先生在世时,经常耳提面命,要求做某一 个课题研究的时候,一定要竭尽所能搜集史料,然后在占 有这些史料的基础之上,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 所创造,有所前进”。在这次《翰墨风骨郑板桥》的创作 过程中,我发现历史上著名的“谭木匠为郑板桥代笔说” 有很大疑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证据就是收藏在山东青 岛市博物馆的一件谭云龙真迹《竹石图》,为了弄清真相 ,我到青岛亲自查看了这件原作,证实所谓谭云龙为郑板 桥代笔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另外有关郑板桥生卒年问题 上,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声音。我通过出版家呼延华先生联 系到《郑板桥年谱》的作者党明放先生,党先生给我提供 了《昭阳郑氏谱》的照片,确证郑板桥的去世时间为公元 1766年1月22日。 囿于学识,书中肯定难免出现错讹,所以在拙作出版 之际,真诚恳请方家指正! 本书能得以顺利出版,要感谢很多人。首先,我与编 导李锋老师已是第二次合作,他的鼓励和建设性的意见每 每使我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感谢张奎杰先生,他曾在泰 州市做领导,对兴化,对郑板桥感情很深,听说我要去兴 化探访,他亲自安排,使我兴化一行收获满满。感谢龚钦 华先生的惠助,兴化、扬州寻访圆满。感谢程国强兄,多 年来在学术上对我的鼎力支持,尤其是这一次范县之行, 多亏兄的精心安排。感谢齐鲁晚报许志杰先生,山东画报 出版社吴兵先生,潍坊日报庞立臣先生、李斌先生,潍坊 之行使我进一步走近郑板桥。青岛顺利寻访,更是感谢王 家新先生、青岛画院院长张风塘先生的惠助!感谢挚友赵 普、刘晓、宫建辉诸兄!感谢同乡张韵斐女君!总之,感 谢这些年来所有携手同行的领导、朋友,正是你们的支持 ,让我一步步脚踏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