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

副标题: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

作者:刘锋

ISBN:9787521705430

单价:65.0

出版年月:2019-07-01 00:00:00.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科学技术

分类号: TP393.4

语种:CHI

页数:28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读者对象:本书适用于互联网从业人员

展开▼

评分:4.3

(本馆/总:0/3人荐购)

目录

第一部分 趋势与产业
引言 “大脑”爆发:21世纪科技的新现象与新问题
新科技涌现,互联网是否已死
互联网,从巨网向大脑的进化
互联网大脑为什么是21世纪非常重要的智能结构
第一章 互联网大脑发育,前沿科技如何不断涌现
人类大脑与互联网大脑发育的异同
从1701年开始,互联网诞生前268年的孕育
1969年互联网诞生,联网计算机实现“世界语”交流
1989年万维网推出,人类的知识海洋出现
2004年社交网络产生,互联网类脑神经元网络发育
2006年云计算兴起,互联网大脑中枢神经开始成熟
2008年光纤、移动通信发展,神经纤维开始加速发育
2009年物联网启动,类脑感觉神经系统出现萌芽
2012年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被提出,运动神经系统开始发育
2013年大数据爆发,形成互联网大脑的智能基础
2015年人工智能重新兴起,激活互联网大脑的运转
2018年阿里巴巴、360、腾讯、华为大脑涌现,互联网大脑初见雏形
2019年之后,智慧社会、混合智能和云反射弧将成为热点
无穷时间点之后,智慧宇宙或宇宙大脑或成为发育终点
外传:区块链,一次古老神经系统结构的反抗
第二章 10条规则: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企业的命运
“看不见的手”与10条规则的总结
规则1:是否顺应互联网大脑的发育趋势,决定科技企业的兴衰
规则2:占据互联网类脑神经元网络才能获得大的竞争优势
规则3:保持互联网左右大脑平衡是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规则4:互联网大脑运动和感觉神经企业应解决单一生态问题
规则5:云群体智能在互联网大脑中蕴含巨大价值
规则6:互联网大数据企业需要解决数据瓶颈问题
规则7:挖掘互联网大脑的情感特征将获得超额回报
规则8:神经纤维公司通过连接各神经系统获得关键地位
规则9:互联网大脑梦境的构建带来产业升级
规则10:云反射弧公司应把确保反射成功放到首位
第三章 城市大脑:互联网大脑架构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的智能化发展简史
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三个问题
城市大脑,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的智慧城市建设
建设城市大脑的三个关键点
城市大脑的应用范例:上海城市大脑
城市大脑有多聪明
第二部分 哲学与科学
第四章 世界和脑的哲学认知,一脉相承的千年思考
思想家的共同认知:社会是一个大脑
卡普的器官投影理论:技术与器官的关联
传媒学科创始人麦克卢汉的社会神经网络
英国哲学家彼德·罗素的地球脑(全球脑)
第五章 两个世纪的类比:原子与太阳系,互联网与大脑
类比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价值
2000年的探索,通过类比发现原子的秘密
用大脑类比互联网面临的两个困难
两个世纪的重要科学模型的研究对比
第六章 智能的运行机制:互联网大脑的结构
互联网的原有架构:连接计算机的世界之网
人成为互联网定义中新的重要元素
传感器的加入使互联网产生感觉神经系统
云机器人和智能设备构成互联网的运动神经系统
大数据是互联网大脑记忆和智力发育的重要基础
人工智能广泛分布在互联网大脑中并驱动运转
云群体智能:连接数十亿人的互联网右大脑
云机器智能:数百亿联网设备构建的互联网左大脑
类脑神经元网络:构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大社交
互联网大脑的五种神经元模式
云反射弧:互联网大脑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制
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的Ω智能诞生
第三部分 探索与未来
第七章 AI能否人类,互联网大脑能否变成天网
天网引发的恐慌
“机器(AI)能否人类”的争议和面临的难点
人类智商与机器智商的研究简史
建立标准智能模型,统一描述人类与机器的特征
两次智商测试,评估机器能否人类
机器是人类的朋友、敌人还是仆人
互联网能否进化成天网,风险在哪里
互联网大脑的智商能达到多少
第八章 镜像作用:互联网大脑模型对脑科学的启发
人类后的科学疆域——脑科学 神经科学
互为镜像的互联网与大脑功能结构
大脑中类思科和华为的路由系统机制
大脑中类谷歌和百度的搜索引擎机制
大脑中的类腾讯和脸书的社交网络特征
大脑中的类维基百科机制
互联网神经学:脑科学、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结合
第九章 进化启示录:从生命起源到智慧宇宙
生命进化有无方向之争:英国与法国两大阵营的对抗
大脑的进化方向:十亿年生物大脑发展历程
“上帝”公式与智能的7个等级
智慧宇宙形成的10张示意图
全知全能:生命进化的方向和目标
生存还是死亡,判断人类和人工智能伦理的标准
后记
互联网大脑进化简史
互联网大脑模型的起源
2008—2018年5个版本的互联网大脑模型
献给人类进化未来与终点的诗

展开▼

导语

AI、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什么会出现?它们是什么关系?未来还将出现哪些新技术?新时代的互联网企业如何明晰自身定位?如何从同质企业中脱颖而出?如何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本书作者提出研究互联网的新模型——“互联网大脑”,他认为传统的网状模型已经无法解释新出现的互联网现象,而互联网正在从一张覆盖世界的大“网”演化成为一个具备视觉、听觉、躯体感觉,运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类脑神经元网络,以及能够对世界产生反射功能的“类脑巨系统”。新技术的出现、发展,互联网企业对新技术的利用及其发展等,都需要用“互联网大脑”模型来分析研究。在书中,他解释了“互联网大脑”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利用该模型阐述了互联网新兴技术的出现缘由,彼此的关系,未来发展趋势;以国内外的互联网企业为案例,如海尔、科大讯飞、百度、亚马逊等,通过对其竞争优势与未来趋势进行分析,介绍互联网企业如何找准定位,如何使用新兴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扩大自身优势,如何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

内容简介

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工业4.0、云机器人、区块链、城市大脑等新技术不断冲击着人类的工作和生活。这些前沿科技的爆发是巧合还是必然,背后蕴含了怎样的规律?2005年以来,刘锋博士带领科学院团队对前沿科技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互联网正在从“网状结构”发展成为“大脑模型”,由此产生的互联网大脑将数十亿人类的群体智慧和数百亿设备的机器智能链接在一起,形成大自然前所未有的超级智能。 本书深入解析了“互联网大脑”的形成与发育过程,详细阐述了超级智能的崛起对行业产业、城市建设、人工智能、脑科学、生物进化、科技哲学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前瞻性地预测了21世纪前沿科技的发展趋势,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行业产业与前沿科技结合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企业和个人在科技大潮中将如何寻找自己的定位,人类的未来在新科技的影响下会有怎样的命运。

展开▼

作者简介

刘锋,前沿科技趋势领域研究专家、计算机博士、2008年受聘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特聘研究员,人工智能学家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人工智能和脑科学交叉领域。 2005年,刘锋博士提出互联网知识共享与交易的“威客”模式,受到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数百家媒体报道,近百家企业进入该领域,由此推动数家独角兽企业的产生。2007年通过深入研究互联网结构的重大变化,提出并建立了“互联网大脑模型”,对包括城市大脑、行业大脑、前沿科技涌现和相互关系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在人工智能领域,2014年建立标准智能模型,形成AI与人类通用智商测试方法,成果受到美国CBNC、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日本每日新闻、印度排名的英文媒体Indiatoday等世界主流媒体的报道。

展开▼

前言

初次接触刘锋及其提出的互联网大脑是在2008年。刘 锋对以往相关技术领域的抽象提炼,以及在宏观上对未来 趋势的预测,给我以深刻印象。看了刘锋的这部书稿方知 ,刘锋关于互联网大脑的灵感第一次出现在2005年。2008 年,刘锋发表第一篇论文,其研究取得初步成果,三年后 ,刘锋的儿子呱呱坠地,其研究也不断取得新进展。 十年来,刘锋的研究与相关技术的发展同步,由于其 创建的互联网大脑框架,刘锋在全景视野中可以关注许多 技术细节,又以技术细节完善充实全景视野。一步一个脚 印地,刘锋关注互联网大脑的进化,既关注这一过程,也 关注隐含的进化线索。十年间,外在的互联网、人工智能 (AI)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刘锋自身关于互联网大脑的 思考,逐渐接近,日益吻合。 在两者日益吻合之际,刘锋顺理成章地对未来进行预 测,特别提出“10条规则: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企业 的命运”。理论的先进性不仅在于总结以往,而且在于预 测未来。某一理论的预测功能结束之时,就是该理论的生 命停止之时。10条规则显示了互联网大脑强大的预测功能 。 值得一提的是,刘锋不仅在外部审视技术的发展,还 带领团队参与其中,以学术成果推进互联网大脑的进化, 以相关的学术活动验证自己的设想。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就是测试互联网大脑、城市大脑等的智商。由此提出的 各项指标,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不乏启迪意义。比如,AI价 值智商对于科技型企业的价值,或许不亚于“10条规则” 。 回顾2005年灵光乍现的“分岔”和十多年的历程,看 得出刘锋对类比方法深有体会。类比方法在科学史上应用 的典型案例,当数卢瑟福(Rutherford)因与太阳系类比 而提出原子模型。类比,无疑是科研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 一,是由已知通往未知的桥梁。 关于认识过程,马克思提出著名的“两条道路”:“ 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 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在科研中,第一条道路上的方法是抽象、分析、比较 、分类和归纳等;第二条道路上的方法主要是综合与演绎 。两条道路转折点上的方法是类比、模型、直觉、顿悟和 假说,类比位于两条道路的转折点上。经类比,卢瑟福由 已知的太阳系打开了未知的原子结构的大门。卢瑟福总结 了已有的实验资料,排除了错误的葡萄干面包模型,指明 了下一步探索的方向。 就类比方法而言,刘锋提出的互联网大脑与行星式原 子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互联网大脑总结了往日的相关成 果,使林林总总的线索变得清晰,这是第一条道路;为未 来的发展提出可能的方向,把“看不见的手”变为看得见 的路,使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 这是第二条道路。 除了方法论上的相似外,互联网大脑与行星式原子模 型都注重存在,注重本体论,本体是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类比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范畴,刘锋的互联网大脑研究 的核心是技术哲学。正是有了坚实的本体论“地基”,刘 锋及其团队才得以“开疆拓土”,扩展到产业哲学、伦理 学和价值论领域,比如下文论及的石勇教授的灼见。 两个类比有两点不同之处。 其一,互联网大脑的实践性。行星式原子模型旨在认 识已经存在的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未知之谜,为人类的 知识宝库添砖加瓦;互联网大脑旨在认识人类的实践过程 ,两者的认识对象不同。不仅如此,互联网大脑本身具有 实践性。如石勇教授提出,“如果互联网正在形成与大脑 高度相似的复杂巨系统,那么如何评判这个‘大脑’的智 能发展水平,也就是互联网大脑的智商,将是个有意义的 研究方向”,这就是对本体论的扩展。刘锋的团队沿此思 路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二,由太阳系到行星式原子模型的类比是单向的, 后者并未反过来影响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然而,互联网 与大脑功能结构互为镜像,我们可以经由逆仿生学,反过 来认识大脑的功能结构。刘锋进而提出“互联网神经学” 这一新的学科,将对大脑的科学认识与互联网大脑的技术 实践,即“知”与“行”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书中还涉及该领域前沿科技的若干重大关系。 其一,互联网大脑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一部自然史存在以下一组组关系:宇宙起源和基本粒 子生成,恒星演变与各种核素生成,地球(太阳系)演变 与生命起源。地球(太阳系)是化学进化、生命起源和生 物进化的温床和摇篮;反之,化学进化、生命起源和生物 进化又在地球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进而改变了地球,典 型事例就是地球由还原性大气转变为氧化性大气。 上述各个环节中,前者类似于舞台,后者则类似于舞 台上的演员。舞台与演员,在相互作用中协同演变。 随着自然界的演化,在演员与舞台的关系上,演员的 地位与作用愈加凸显,具有越来越强的能动性;与此同时 ,演员与舞台彼此逐渐融合,不可分割。 历经跌宕起伏,人工智能强势回归。哪里是人工智能 的舞台或用武之地呢? 就

展开▼

后记

互联网大脑进化简史 20万年前,人类开始逐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在地球 上,人类是唯一可以用复杂语言进行交流的生物。人类会 说话使知识的传播成为可能,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 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牛津大学安 东尼·玛纳克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对人类产生 语言起决定作用的“FOXP2基因突变”,发生时间大约在12 万~20万年前,恰恰与现代人人口迅猛增加的时间相一致 。 6.4万年前,全球最古老的洞穴艺术开始出现,2018 年2月,《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提出:全球已知最古老的洞 穴艺术,是史前人类尼安德塔人于现代人抵达欧洲前2万多 年所创作。这表明这种已经绝种的古代人种具有象征性思 维。洞穴艺术的产生表明人类的知识可以被保留在生物种 群之外,被更为广泛地传播。 5200年前,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据记载是苏美尔的楔形 文字,世界上最早的纸是埃及的纸莎草纸,而欧洲中世纪 则普遍使用羊皮纸,这两种纸原料单一,改进余地有限。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 织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为原料 ,制造出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纸从而成为人们普遍 使用的书写材料。纸的出现使人类的知识可以更大规模地 被记录和传播。 1679年,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计算方法,用两位数的 二进制代替原来的十位数,用0和1两个数码来表示任何数 字。它的基数为2,进位规则是“逢二进一”,借位规则是 “借一当二”,二进制的重要性在于,它为20世纪诞生的 计算机和互联网提供了运行、存储、通信的信息表达基础 。 1877年,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技术哲学家恩斯特· 卡普出版了《技术哲学纲要》一书,首次使用了“技术哲 学”一词,因此卡恩被称为技术哲学的创始人。他在该书 中提出了著名的“器官投影”学说,即人类在制造工具时 会不自觉地模仿人类的某个器官。 1850—1862年,意大利人安东尼奥·梅乌奇 (Antonio Meucci)制作了几种不同形式的声音传送仪器 ,称作“远距离传话筒”。1874年,梅乌奇寄了几个“远 距离传话筒”给美国西联电报公司,希望能将这项发明卖 给他们。但是,他并没有得到答复。1876年,贝尔通过电 线传输声音的设想意外得到了专利认证。1876年3月10日, 贝尔的电话宣告了人类历史新时代的到来。电话的发明为 后来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线路基础。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埃 尼阿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式投入运行,它使用了 17468个真空电子管,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 1941年,美国科学家阿塔纳索夫在美国艾奥瓦大学发明了 阿塔纳索夫一贝瑞(ABC)计算机,作为一种原型为埃尼阿 克提供了参考。计算机的发明为互联网填上了最后一块拼 图。 1964年,美国传媒学家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在该书中,作者首创了现代社会习以为常 的术语“媒介”。麦克卢汉提出,从人类的发展史看,人 类进步就是一部其感觉和运动器官不断延长的历史。他为 此举例,如果说轮子是脚的延伸,工具是手、腰背、臂膀 的延伸,那么电磁技术就是神经系统的延伸。从理论来源 上说,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与器官映射是一脉相承的。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开始建立一 个命名为阿帕网的网络,1969年11月21日,科学家和军事 专家们汇集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观看一台计算机,与 数百千米外的斯坦福大学的另一台计算机进行数据传输试 验,结果获得成功。同年年底,又成功地将四个结点联网 ,这就是互联网的起点。 1974年,美国科学家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共同 开发的互联网核心技术——TCP/IP协议正式出台。这个协 议为每一台运行在互联网上的设备制定了访问地址,同时 为不同的计算机,甚至不同类型的网络间传送信息包制定 了统一的标准。所有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只要各自遵 照这两个协议,就能够进行通信和交互。 1983年,英国哲学家彼得·罗素撰写了《地球脑的觉 醒:进化的下一次飞跃》,对麦克卢汉的观点做了进一步 延伸。他提出,人类社会通过政治、文化、技术等各种联 系使地球成为一个类人脑的组织结构,也就是地球脑或全 球脑。 1990年,科学院院士钱学森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 论,他对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定义是:系统本身与系统周围 的环境有物质的交换、能量的交换和信息的交换。因为有 这些交换,所以是开放的。系统所包含的子系统很多,成 千上万,甚至上亿万,所以是巨系统。子系统的种类繁多 ,有几十、上百,甚至几百种,所以是复杂的。 …… 献给人类进化未来与终点的诗 这是2012年出版的《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中最后的一 段文字,也许不能算是诗,是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形成的 对人类未来进化与终点的感叹和思考,也再次放在这本书 的最后,献给坚持读到这里的读者,以示感谢。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

展开▼

相关图书

荐购本书

推荐等级: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