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十年创作集

施蛰存

ISBN:9787561757659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1-11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I246.7

展开▼

扫码移动端阅读

目录

上元灯
扇◎3
上元灯◎9
周夫人◎14
旧梦◎19
桃园◎27
渔人伺长庆◎32
粟·芋◎41
闵行秋8纪事◎46
诗人◎54
宏智法师的出家◎61
将军的头
鸠摩罗什◎67
将军的头◎83
石秀◎102
阿褴公主◎124
梅雨之夕
梅雨之夕◎145
在B黎大戏院◎152
魔道◎159
李师师◎169
旅合◎174
宵行◎179
薄暮的舞女◎184
夜叉◎191
四喜子的生意◎199
凶宅◎207
善女人行品
狮子座流星◎223
雾◎230
港内小景◎238
残秋的下弦月◎243
莼羹◎248
妻之生辰◎253
春阳◎256
蝴蝶夫人◎262
雄鸡◎269
阿秀◎276
特吕姑娘◎286
散步◎292
小珍集
名片◎303
牛奶⑨310
汽车路◎317
失业◎325
鸥◎331
猎虎记◎335
塔的灵直◎343
嫡裔◎352
新生活◎361
集外(一)
花◎371
黄心大师◎374
幻月◎386
娟子◎400
花梦◎414
遭◎426
新教育◎442
圣诞艳遇◎447
祖坟◎450
徽章◎458
一个学生的死◎467
集外(二)
江于集◎475
题《江干集》即似青萍/姚鸩雏◎475
题《江皋集》即似青萍仁兄/君定◎475
台城路·题《江干集》/王蕴章◎475
卷首语◎476
冷淡的心◎477
洋油◎480
上海来的客人◎483
船厂主◎486
进城◎489
父与母◎492
礼拜堂内◎495
手套◎498
姐弟◎502
梵村歌侣◎505
火钟的安放◎509
乡人◎512
两日之出家◎517
十三页半◎521
两孩◎525
路役⑨529
雪橇御人谈◎533
贫宦与智愚◎538
守节者◎542
渡船◎545
欢乐之夜◎549
屠税局长◎552
猫头窿◎555
孤独者◎558
创作馀墨◎560
廉价的面包◎562
恢复名誉之梦◎564
老画师◎568
寂寞的街◎571
伯叔之间◎574
卖艺者◎577
彩胜纪◎580
弃家记◎583
牧歌◎587
妮依◎595
风阳女◎600
在酒痞里◎613
二俑◎618
附录
《上元灯》初版自序◎621
《上元灯》改编再版自序◎622
《将军的头》自序◎623
《梅雨之夕》后记◎624
《善女人行品》序◎
《小珍集》编后记◎
关于《黄心大师》◎626
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629
《施蛰存文集》序言◎634
《十年创作集》引言◎636
读《江干集》之后/金君钰◎639
廿世纪的代言人:庆贺施蛰存先生百岁寿辰/【美】李欧梵◎641
编后记◎643

展开▼

内容简介

本书中原文集本《十年创作集》收录的作品均再经审校,初版时通行 的一些词语、句法及标点符号用法等仍存其旧。“集外(二)”中大部分小 说作于八十年前,使用旧式句逗,限于其时印刷水平,文字讹误较多,此 处整理,为便于当代读者阅读,均改用现代新式标点,也已改正错字。本 书中文言词语、义项(如“中心”,在文言中有“心中”义,《诗经·王风 ·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或方言、俗语(如本书中“哕唆” 大多用方言“噜苏”),则均予保留。 《十年创作集》由施蛰存编著。

展开▼

作者简介

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德普,浙江杭州人。1922年考进杭州之江大学,次年入上海大学,开始文学活动和创作。1928年后任上海第一线书店和水沫书店编辑,参加《无轨列车》、《新文艺》杂志的编辑工作。1932年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1937年起在云南、福建、江苏、上海等地多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散文集《灯下集》、《待旦录》等。

展开▼

后记

廿世纪是一个战乱和革命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创作达到顶峰的“现 代主 义”的时代,特别是在二三十年代——也就是施先生在中国文坛初露头角 并迅即 执文坛牛耳的时代……我认为非但施先生属于廿世纪,而且廿世纪的现代 文学 精神也属于他。他所主编的《现代》有一个法文译名:Les contemporains ,意思是 “当代人”,也就是能够和那个时代的世界文艺潮流同步的人。现在再翻 开这个 杂志的内容,特别是内中介绍的西方文学,仍然令我惊异不止。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真正与世界同步,而且是在文坛先锋的,还是 施先生 的几篇小说:《将军的头》、《石秀》、《梅雨之夕》、《魔道》、《巴 黎大戏院》、《夜 叉》……几乎每一篇都是实验性极强的作品,更遑论这些作品背后的艺术 灵感: Freud,Schnizler,Le Fanu,Poe,Jules Bartmy D'Aurevilly,James Frazer, Fiona MeLeod…… 我有时候对我的学生说:我们这一大堆学者,集其全部精力研究西方 现代文 学,恐怕还比不上卅年代的一位年轻人——施蛰存先生……他毕竟是廿世 纪中 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宗师和典范。 上文引自美国哈佛大学李欧梵教授《廿世纪的代言人:庆祝施蛰存先 生百岁寿 辰》(《庆祝施蛰存教授百岁华诞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此 文对中国现 代文学和施蛰存先生研究的重要启示价值,可谓已超过迄今为止的研究施 先生论 著。尽管此文已全文附录于本书,仍不惮重复地节引于此,以期进一步引 起中国现 代文学和施先生研究者与广大读者的重视。 此次为施先生整理编纂“全集”的小说卷,为了求“全”,千方百计 、历经艰难曲折 地搜辑到在《十年创作集》之外,施先生青少年时期创作的小说三十馀篇 ,以及中年 所作二篇。这些作品是否收入全集,编者曾予以多次反复慎重的探索研究 ,并咨询 了几位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素有专长的友人,最终决定以“集外”的方式 全部收录。 十年前《施蛰存文集·文学创作编》的小说卷出版时,所收小说均请 施先生审定 并撰写《引言》(已收录于本书)。此次搜辑到的《江干集》等全部收录于 “集外(二)”, 并于下文论述,以飨海内外研究者和广大文学爱好者。 施先生曾说:“我把自己的创作生命从1928年算起,因为《上元灯》 一书编成于 1928年,到1937年因抗日战争而封笔为止,共有十个年头。”(文集本《十 年创作集· 引言》,见本书“附录”。) “直到第一线书店改名为水沫书店,我才继承着写《上元灯》及《周 夫人》时的一 种感怀往昔的情绪,写了八个短篇,这就是在水沫书店出版的包含了《上 元灯》及《周 夫人》这两篇的小说集《上元灯》。这是我正式的第一个短篇集。因了许 多《上元灯》 的读者,相识的或不相识的,给予我许多过分的奖饰,使我对于短篇小说 的创作上, 一点不敢存苟且和取巧的心。我想写一点更好的作品出来,我想在创作上 独自去走 一条新的路径。《鸠摩罗什》之作,实在曾费了我半年以上的预备,易稿 七次才得以 完成。这时我们办《新文艺》月刊。我就很自负地把我的新作排在第一篇 印行了。” “在这时期以前,我所曾写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习作,都是摹仿品。”甚至 “我不愿意再 提起它们”。(《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见本书“附录”。) 虽然施先生似乎“悔其少作”,但他的小说创作是海内外学术界中国 现代文学研 究的热点专题,以研究他文学创作而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也指不胜屈。 他们在研 究过程中均迫切地想探求阅读施先生的早期创作,但大都苦于无从检索, 尤其是《江 干集》。 1922年秋,施先生十七岁时考入基督教教会主办的杭州之江大学深造 英语。翌 年夏,因参加“非宗教大同盟”,被迫结束之江大学的学业。此年8月以“ 维娜丝文学 会·维娜丝丛书第一种”名义自费出版云公题签的短篇小说集《江干集》 ,署名“云间 施青萍”,书名“江干”为纪念在之江大学就读一年的求知生涯(今杭州市 有“江干 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施先生就曾在致之江校友宋清如信中回忆描摹 过位于钱 塘江畔的之江大学的风韵(见《北山散文集》)。 《江干集》的装帧设计颇具独特的艺术风格,书前有《江干风景》图 二幅,《梵村歌 侣》原稿与《手套》构思计划稿手迹,以及文友名家姚鸩雏、君定、王蕴 章题咏诗词墨 迹,目录与各篇小说题目均设计了各具特色的题花图案。每篇小说结束的 一页如有 空白,则必从笔记、传奇或诗词名篇中寻章摘句予以补白,以增阅读情趣 。因此全书 制作极为悦人耳目,比之当代书刊的装帧构思似更有别具一格的个性和品 位。此书 出版时仅印了一百册,现仅上海图书馆特藏部收藏已有损伤的一册。经编 者恳请, 许全胜博士、张伟研究员等鼎力赐助,弥足珍贵的《江干集》已全部收录 于本书。 《江干集》共收录二十四篇小说,其附录《创作馀墨》对了解和研究 施先生此时的 小说创作观极为重要。施先生于此文起首即引用他于之江大学参与发起的 兰社社 友钱塘邨的观点:“一篇小说的情节,不在乎奇特,也不在乎真实。假如 要讲奇特,还 是看笔记好;要讲真实,还是看新闻好。”施先生认为“这是能了解短篇 小说的意义 的:“在我这一集中,我并不将情节的奇特和真实供献给读者。因为我并 不将这一 集当笔记和新闻卖给读者,我只将我随时所得的资料,思绪既定便随手将 它写出来, 尽我一枝笔描写我小说中的主角。但我并不刻意的描写,像塑造神像似的 刻意的求 像,终于失,了本来的面目。我也不愿意摹仿别人,我只将我所能做的做 出来……真 实并不是写实小说,写实小说是尤其注重于描写的。” 施先生不但在《创作馀墨》中恳切地告白:“我很诚敬地(将《江干集 》)供献给读 者,请求一个切实的批评。”而且在书末还刊出《敬求读者赐予批评》的 启事和自己设 计的“江干批评”的印花:“此集既刊,顾鄙人乃不能自决其价值。用敢 请求读者,于 阅毕此集后对于拙著之任何一方面赐一切实之批评,鄙人当汇刊一册,用 鉴拙著之 成功与否。该项批评一经选刊,当奉赠拙著第二种《红禅集》一册(年内即 可出版)。 惟每卷须黏下列印花一枚,否则无效。青萍敬白。” 书末另有一“本会启事”《维娜丝文学会广征会员》:“本会拟扩充 为大规模之文 学会,欢迎海内同文加入。欲知详细情形,请寄邮花一分,当即奉上详章 一份。” 《江干集》出版后,当时很有影响的《世界日报》即连续四天刊载了 著名文艺评论 家金君钰的详尽书评,颇获好评。(载1924年3月4—7日《世界日报》,已 收入本书 “附录”。) 在《江干集》之外,本书“集外(二)”还收录了施先生青少年及中年 时期创作的小 说十三篇: 廉价的面包 此篇于文末注明写作时间为民国“十,九,十一晚”,仅 二日后即发 表于1921年9月13日《民国日报·觉悟》专版,署名“施太邱”。此文可能 是施先生 最早发表的短篇小说。 恢复名誉之梦 发表于《礼拜六》第155期(1922年4月1日),署名“青 萍”。 老画师 发表于1922年5月13日,《礼拜六》第161期,署名“松江第三 中学施青 萍”。文末载:“钝根日:‘吾读此篇,为天下怀才不遇者放声大哭。”' 寂寞的街 发表于1922年6月25日,《星期》第17号,署名“施青萍” 。 伯叔之间 发表于1923年3月,《半月》2卷12号,署名“施青萍”。 卖艺者 发表于1924年第2期《工商学报》,署名“施青萍”。文末载 :“编者按: ‘施青萍先生,乃《江干集》之作者,去年肄业于上海大学。平时对于社 会职业问题极 为注重,此篇旨趣,感叹生活之难也,有稳妥职业之人,能不惕然乎!'” 彩胜纪 发表于1924年《半月》第3卷第10号,署名“施青萍”。 弃家记 发表于1925年5月7日,《半月》第4卷第10号,署名“施青萍 ”。 牧歌 收录于1928年水沫书店出版的《水沫丛书·上元灯》,署名“施 蛰存”。 1929年《上元灯》再版时,施先生对初版所收作品作了调整,未继续收录 此篇,但沈从 文等名家对此篇颇有好评。 妮侬 发表于1928年10月10日,《无轨列车》第3期,署名“安华”。 此篇也可 当作散文或散文诗诵读。 凤阳女 发表于1929年11月15日,《新文艺》第1卷第3期,署名“施蛰 存”。 在酒店里 发表于1946年10月15日,《文艺春秋》第3卷第4期,署名“ 施蛰 存”。文末载“(时代的浮沤·二)”。此文在《文艺春秋》“散文”栏目 刊出,但很可能 是施先生拟记录抗战八年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浮沤》之一节。 二俑 此文作于1947年12月,发表于1948年1月号《文艺春秋》散文栏 ,署名 “施蛰存”。柯灵主编的“上海四十年代文学作品系列”收录此文于《短 篇小说集之 四·团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此十余篇小说大多为严谨深入地作施蛰存先生专题研究的华东师范大 学刘军 博士和日本东京大学徐晓虹博士所提供。在徐晓虹博士的《施蛰存早期作 品钧沉》 中,还有作为小说搜辑的《玉碎记》、《执绋记》(均发表于1923年4月至7 月的《兰 友》)、《童妃记》(发表于1923年6月14日《半月》第2卷第19号)、《圣诞 华筵记》(发 表于1924年1月6日《半月》第3卷第8号),因后二篇也可作散文阅读,故分 别收录 于《北山散文集》的第二辑和第一辑。 本书“集外(二)”收录的小说,大都为施先生青少年时所创作,而且 大部分还是 未及弱冠时所作,但其中多数也并未稍逊于当时的名家名作。尤其是《雪 橇御人谈》 颇有美国杰克·伦敦的杰作《热爱生命》豪迈雄放的艺术风格和鲜灵生动 的描写技 巧。《凤阳女》神似于法国梅里美的名作《嘉尔曼》,此篇小说中流浪天 涯、桀骜不驯 的女主角也可与梅里美塑造的“欧洲吉卜赛女郎”媲美:《彩胜纪》和《 弃家记》用文 言创作,映现施先生少年时早已奠定深厚宏博的传统文化修养。 施先生生于杭州,曾暂住苏州,而长期居住成长于松江,因此他极为 熟稔于江南 城镇的社会生活和人情风俗,也成为他小说创作中抒写、描绘不尽的主题 和题材。 他的作品中也常使用江南方言,尤其松江民间语言。(他一生均将松江视作 故乡, 《江干集》作者名前也署上松江古代别称“云间”。) 本书中原文集本《十年创作集》收录的作品均再经审校,初版时通行 的一些词 语、句法及标点符号用法等仍存其旧。“集外(二)”中大部分小说作于八 十年前,使 用旧式句逗,限于其时印刷水平,文字讹误较多,此处整理,为便于当代 读者阅读,均 改用现代新式标点,也已改正错字。本书中文言词语、义项(如“中心”, 在文言中有 “心中”义,《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或方言 、俗语(如本书中 “哕唆”大多用方言“噜苏”),则均予保留。 在编纂整理本书与上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审核过程中 ,施蛰存 先生哲嗣施达先生,钱谷融、王铁仙、李欧梵、刘永翔、戴扬本、林玫仪 、吴俊、曹旭等 著名学者、教授,周退密、马祖熙等前辈,刘军博士、徐晓虹博士,许全 胜博士、张伟研 究员,与李保阳、方学毅、张蝶娜、史华等先生,均慨然相助,获益良多 ,谨于此深致 谢意! 编者 2010年10月8日

展开▼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