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一键检索,随时阅读,随时收藏 登录 注册
My JSP 'login_div.jsp' starting page
引导绑定成员馆

注册成功!

绑定图书馆后将获得以下功能

  • 1.向绑定的图书馆荐购图书
  • 2.查看图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
  • 3.借阅图书馆的电子书并下载到移动端进行全文阅读
展开引导图▼

爱我请理解我(中国留守儿童书信访谈录)

编者:陈雨新//童顶

ISBN:9787553733098

出版社:江苏科技

出版年月:2021-11

图书分类:文学艺术

分类号: D669.5

展开▼

扫码移动端阅读

目录

家人,伤我最透 —小嘉,17岁,高二
我是很丑的女孩子 —慧娟,14岁,初二
我其实内心痛苦 —佳明,17岁,高一
多想有个人照顾我 —小宇,16岁,初三
困城 —阿芝,17
爱笑的青春 —悦悦,17岁,高二
我有一个愿望 —军军,14岁,初二
我却是有心人 —林儿,17岁,高一
我想发明一种超能力铠甲 —小志,15岁,初二
向阳花 —小葵,13岁,初二
对不起,我是坏小孩 —小燕,17岁,技校二年级
木屋里的花季 —艾儿,17岁,初三
什么都有,却没有爱 —曼妮,15岁,初三
重于泰山的石头 —翔龙,17岁,高一
我要给父母最好的生活 —玲玲,16岁,初三
特别篇 融化

展开▼

内容简介

中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叫“留守儿童”, 他们只能从电话里感受父母的爱,却不敢奢望,自己 的孤独与无奈有谁能懂。你,看得到他们的叛逆,看 不到他们的心,因为他们从未说出:爱我,请理解我 …… 这,是中国第一部留守儿童书信集访谈录 16个留守儿童的心声,全国6000万留守儿童的缩 影,5年的信件记录,3年的筹备走访,我们终于著成 ——《爱我请理解我(中国留守儿童书信访谈录)》。 本书由陈雨新、童顶主编。

展开▼

前言

写来写去的价值 我很小的时候,在村庄上经常给其他人写代笔信 ,虽然有成就感,但是发现大部分的信其实是差不多 的,基本上就是“你们好么”“希望你们保重身体” “有空写点信来”。而到接了他们的信,我看那些信 无非就是“来信收到,一切很好”“希望你们保重身 体”“有空写点信来”。我想那就是人与人需要的一 种连接吧,这种连接让社会关系真实存在,让人心里 踏实、安稳,所以亲来礼往会持续下去。 其实,就算一家人真在一起,有什么呢?依照我 在农村生活的经验,其实也就是做家务、做作业,父 母在眼前时还会勤快点,不能偷懒,还经常被打骂。 但即便是这样,我们还是喜欢与父母在一起,因为在 一起就会感觉有完整的家,在与同学比较的时候没有 残缺感,就能体会到在生活相互照应的好处,就会知 道有很多的事情父母会解决,无论我们在不在他们眼 前,他们也会知道我们的安危或需求。在一起,代表 了一种简单朴素的完整生活,也许不宽裕,但宽心。 外出打工与人口流动,具有微观与宏观的经济合 理性,在今天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这样的合理性还 会继续得到强调。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分离就成 为必然,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的出现就难以避免。其 中成长中的孩子对于家人陪伴的需要构成了他们社会 成长与心理发育的基本期待,但这样的基本期待因为 家庭分离而不能实现。必要的人口流动与无奈的留守 之间的矛盾,就成了我们眼前残酷的现实。 面对这种现实,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强连接。那些 看起来丰富或者简单,充实或者单纯,冗长或者精短 ,变化或者重复的信件,都是来自那些期待父母陪伴 的孩子。因为有了这些连接,虽然这种期待不能完美 地得到,但连接带来的真实存在感,缓解了孩子们孤 独、被弃、无望的感觉。这样一封封去的信与来的信 ,让孩子们眼前的作业、饭菜、庄稼、鸡鸭色彩变得 不一样了,就连看不到的父母工作的城市、工厂、街 道似乎也不那么遥远了,信就具有了互动与驱动的意 义,分离与留守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就得到了缓解。 我们无法想象漫漫长夜的寂静无声,我们也无法想象 长久分离的杳无音讯,那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生活, 何况是孩子。 我们阅读这些信,不应该只是简单地阅读,更应 该伸手去为这些孩子创造多一点与家人连接的机会。 可能的话,让我们去帮助他们实现有家人陪伴的期待 。 袁岳 2014年7且12日

展开▼

后记

在筹备编写的一开始,我们认为信件本身就足够 了。孩子在信件中吐露的真实情感,最能反映他们的 心理路程。往来信件中只有真诚与信任,没有嘲笑、 歧视、质疑和否定,真实的力量,足以让人掩卷深思 。 然而,在我们阅读整理孩子们信件的过程中,一 个又一个问题接踵而至。五年问孩子们和通信大使的 信件,由于双方保管不当而丢失颇多,而且孩子们的 叙述方式也各不相同——以至于很多孩子的故事和情 绪我们只得到只言片语,无法重现和理解孩子的身心 到底遭遇了什么。 实际上,我们通过整整一年时间的搜集和补充素 材之后,才真正开始了解我们所做的工作的意义。我 们为孩子的经历、想法、面对困难的方式而大受震惊 、触动:他们经历了我们所不能想象的痛苦,但是他 们大多数时候,与他们周围的人一样,忽视了他们正 在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后果。大多数孩子,只能 在困难中孤独地前行,得不到任何实质的帮助。他们 的未来,成为最刺痛我们的深深的担忧。 辍学打工,沉迷游戏,拒绝沟通,离家出走,过 早的成熟,让我们担心的并不是这些孩子身上的标签 ,而是在这些标签下,我们看到的这些真实的孩子, 并没有与城市里的同龄人不同。他们同样天真,同样 对生活充满好奇,同样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不是坏 孩子,只是没有人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告诉他们该怎 么做。尤其是,在他们“犯了错误”之后,没有人能 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只有批评和指责。他们被遗忘, 寂寞地遗失在困境里,逐渐成为连他们自己都不喜欢 的人。这才是让我们真正痛心的问题。 起初,我们被孩子们在信中的情绪所影响,认为 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孩子们内心伤痛的直接原因。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孩子单方面的一种宣泄,因为 他们找不到其他人去倾听他们对父母的不满和怨恨, 同时不会责备他们。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夜醒来, 却一年到头见不到妈妈,他会认为现实是噩梦,还是 把噩梦当成现实?在我们从父母和孩子双方,甚至亲 戚朋友口中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我们发现,留守 孩子的父母并非忽略孩子的教育,甚至相反,他们还 会因为对孩子的歉疚而更多地关注孩子。那么,问题 为什么还会产生呢? 大多数孩子们,正如他们自己感受到的那样,孤 独、没有安全感、认为没有人可以理解自己、帮助自 己。这时,本应该出现的人,就是他们的父母。然而 电话中的嘘寒问暖,替代不了拥抱和亲吻;中国人的 含蓄,更加让双方都无法很好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成人懂得如何自我调节,但是孩子却只能痛苦挣扎以 致无助接受,这种对父慈母爱的根本需求不能被满足 的痛苦。再加上青春期的逆反、学习成绩的波动,这 些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问题成为导火索,本来就不畅 的沟通变得脆弱,而情感的联系变得如履薄冰。 而且,在青春期阶段,孩子的想法在快速变化。 父母一年见一次,对孩子的了解自然远远滞后,于是 教育方式也建立在了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了解之上。这 也是留守孩子显得更加叛逆的另一条重要原因。待到 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孩子对家庭的看法已经 形成,且难以改变。修复性的沟通,很可能不仅不能 缓解矛盾,反而让父母感到挫败而放弃努力。 而那些导火索,也让我们看到普遍的教育方式过 于陈旧保守。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依旧是听话、好好学 习,对自己的定位依然是管教、约束。实际上,在非 留守家庭,可能正面的鼓励、关爱和负面的批评、约 束是平衡的,以至于孩子可以在一种平衡的情绪中成 长。但是对于留守孩子,正面的情绪显然不足,而电 话里的批评和管教显得越发剌耳,家长又因为担心而 加强了对孩子的约束,以至于孩子的抵触情绪与日俱 增,最终走向情绪失衡。 家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人在家庭中学会与人沟通 ,学会融入社会。缺乏家庭紧密联系的留守孩子,将 如何对社会做出合理的认知和判断?五分之一的中国 未来,需耍一个答案。 让人欣慰的是,即便是如此不公的命运,一样有 孩子用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知道了坚韧的含义和意义。 他们在心中诉说着梦想和憧憬着未来,他们相信通过 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他们在自己亲手开辟的路 上倔强地成长着。我们希望更多的留守孩子,像他们 一样,在无法改变的环境中,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 希望留守孩子从广阔的社会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我们更希望社会的方方面面,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 重视,合力为留守孩子争取到平等的健康成长的机会 。 我们还将继续我们的行动,用我们能想到的最好 的方式,去帮助这些孩子。感谢刘玮、杨伟发、钱柳 青、肖雨阳和其他与我们一路同行的伙伴。感谢每一 个愿意聆听这些故事的人们,因为聆听、理解、关爱 才是每个孩子真正的需要。你们的在乎,让我们的工 作有了意义,也让孩子们的坚强与隐忍蜕变成一种强 大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激励着我们在这条道路 上继续前行。

展开▼

加入书架:修改

确定 取消

加入书架:我想读这本书

确定 取消

分类:创建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分类:修改分类

确定 取消

个人笔记:我要写笔记

确定 取消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爱书得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110302号 馆员登录

置顶